|
平安中国
|
|
□ 本报记者 徐伟伦 □ 本报通讯员 张 磊 在北京,找法官就打12368,深入人心。如今,为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诉讼服务需求,北京法院推出12368智能机器人,为群众提供全天候智能接听服务,及时响应群众联系法官、查询案件、诉讼咨询等实际需求。 这些,仅是北京法院系统以改革强服务、向科技要质效的一个缩影。针对群众期待的低成本打官司、高效率出裁判、减少路途奔波等司法需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近年来接连推出仅收10元诉讼费的小额纠纷审判机制、涉民生案件执行“绿色通道”、裁判文书生效证明在线开具平台、大模型智能审判监督系统等一系列司法便民、智慧惠民举措。 2024年,北京法院系统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案件20.2万件、平均审理期限16.1天,12368热线联系法官到位率达100%,涉民生案件执行到位金额近10亿元,委托司法鉴定案件成功率增至92.8%……一组数据成为北京法院践行“如我在诉”的生动注脚。 高效解纷 “法官,我们这案子不复杂,涉案金额也不大,这种情况诉讼费怎么收,立案后多久能给出判决?”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法官张亚婷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她经常会听到当事人这样的“心里话”,这时,她就会向当事人介绍小额诉讼程序,诉讼费仅收取10元,较以往大幅下降,且实行一审终审。 “近年来,北京法院从诉讼费、立案、流程、诉权、宣传五个方面发力,不断提升小额程序的适用率和审判质效,让群众尽享改革红利。”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安凤德说,通过明确立案阶段小额案件程序分流、标识职责,制定发布小额程序内部工作规范等措施,构建起小额审判的“快车道”。2024年,全市法院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达33.36%,同比提升近15个百分点,平均审理期限同比缩减12天。 对于追索劳动报酬、抚养费、扶养费、赡养费案件及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医疗损害赔偿等涉民生执行案件,北京法院开辟“绿色通道”,实施优先立案、优先执行、优先发放执行款,全力确保胜诉当事人及时兑现权益,近五年共执结涉民生案件127474件,执行到位金额47.5亿余元。 为进一步便于群众参与诉讼,北京高院对全市涉劳动争议案件办案指导文件、会议纪要等进行全面清理整合,与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联合制订88项具体裁判规范,形成劳动争议案件疑难问题解答“一本通”,在帮助当事人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引导用人单位合法用工,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在委托司法鉴定领域,北京高院会同市司法局和相关行业协会相继发布三批《委托鉴定评估规范指南》,明确细化70项委托事项的具体含义、材料要求等内容,有效解决了审判实践中司法鉴定案件专业性强、鉴定周期长、机构退案率高等痛点难点问题,审查周期从原来的33.2天缩短至12.5天,一次性审查通过比例显著提升。 数字赋能 案件进入法院后,群众常会因为案件进展、文书格式等各种问题去联系法官,可法官时常因庭审、调查和谈话等工作需要无法接听电话,“联系法官难”就成了一个现实问题。为此,北京高院于2021年开始全力推动12368诉讼服务热线提档升级,使之成为当事人联系法官的主渠道,明确规定法官未及时接听电话时需在规定时限内向群众回电。 现如今,通过这条热线,群众已可联系到法官咨询相关事项。不过,随着热线名气越来越大,群众拨打等待接通的时间也是越来越长。2024年,北京高院研发推出“数智北法”智能应用平台+大模型智能应用,其中重要一环即是将智能机器人引入12368热线,及时响应群众联系法官、查询案件、诉讼咨询等实际需求,不仅能智能问答,还可自动完成与法官的电话转接。智能机器人上线两个多月来,联系法官智能应答45249次,案件查询智能应答34265次,诉讼咨询智能应答11779次,进一步助推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据安凤德介绍,为解决“执行案件财产线索难提交”“核查流程不顺畅”等问题,北京高院依托热线、窗口等方式于2024年在全市各法院执行局统一设立了执行财产线索接转中心,并对财产线索的接收、移转、反馈、核查、控制等重要信息进行智能化台账式管理,依规限时办理,群众需要提交财产线索的,均可拨打12368诉服热线。 记者看到,“数智北法”智能应用平台不仅可以帮助群众找法官,还能对“立、审、执、信”等审判各环节进行精管智控,可通过大数据甄别提示审判程序是否合规、法律适用是否适当等。北京高院副院长孙玲玲告诉记者,该平台聚焦知识检索、阅卷案情分析、文书编写辅助、审判质效管理四大场景需求,可帮助法官在疑难复杂的证据材料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精准定位法律法规等,通过科技赋能助力审判执行工作提质增效。 司法为民 一纸裁判文书,不仅可以明辨是非曲直,有时还会是一份必备的办事“材料”。“办理银行贷款、户口迁移时,相关部门都会要求提供离婚证明,虽说离婚判决书跟离婚证一样具有法律效力,可文书里有太多个人隐私,实在不愿拿着判决书去办理相关手续。”近日,郝先生找到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询问能否开具判决生效证明,法官核对相关信息后当日即在线上为郝先生开具了案件生效证明。 记者了解到,以前当事人开具案件生效证明需要首先前往法院提交申请,并在办结后再次前往法院申领证明文书,多次奔波。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北京高院于去年推出案件生效证明在线开具服务,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均可通过北京法院电子诉讼平台或“京通”小程序发起裁判文书生效证明申请。自2024年6月上线至今,北京法院已累计在线上开具生效证明1378份。 除了生效证明,群众对诉讼费电子票据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多。对此,北京高院推动技术革新与诉讼、审判服务深度融合,实现诉讼费纸质票据的电子化改革,2024年全市三级法院累计为群众开具诉讼费电子票约109万张,案款电子票据约25万张。不仅如此,北京高院还联合市财政局建立诉讼费退费备用金动态调整机制,案件判决生效后,当事人无须到法院办理退费,凭借其在参与诉讼时预留的银行账号即可及时接收应退诉讼费,资金到账周期缩短5天以上。 安凤德表示,北京法院将持续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以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为导向,创新司法便民之举,提升诉讼服务水平,以法院工作的现代化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期盼。

|
北京法院推出系列司法便民举措
|
践行“如我在诉”让群众尽享改革红利
|
|
|
|
( 2025-01-1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 |
|
□ 本报记者 徐伟伦 □ 本报通讯员 张 磊 在北京,找法官就打12368,深入人心。如今,为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诉讼服务需求,北京法院推出12368智能机器人,为群众提供全天候智能接听服务,及时响应群众联系法官、查询案件、诉讼咨询等实际需求。 这些,仅是北京法院系统以改革强服务、向科技要质效的一个缩影。针对群众期待的低成本打官司、高效率出裁判、减少路途奔波等司法需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近年来接连推出仅收10元诉讼费的小额纠纷审判机制、涉民生案件执行“绿色通道”、裁判文书生效证明在线开具平台、大模型智能审判监督系统等一系列司法便民、智慧惠民举措。 2024年,北京法院系统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案件20.2万件、平均审理期限16.1天,12368热线联系法官到位率达100%,涉民生案件执行到位金额近10亿元,委托司法鉴定案件成功率增至92.8%……一组数据成为北京法院践行“如我在诉”的生动注脚。 高效解纷 “法官,我们这案子不复杂,涉案金额也不大,这种情况诉讼费怎么收,立案后多久能给出判决?”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法官张亚婷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她经常会听到当事人这样的“心里话”,这时,她就会向当事人介绍小额诉讼程序,诉讼费仅收取10元,较以往大幅下降,且实行一审终审。 “近年来,北京法院从诉讼费、立案、流程、诉权、宣传五个方面发力,不断提升小额程序的适用率和审判质效,让群众尽享改革红利。”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安凤德说,通过明确立案阶段小额案件程序分流、标识职责,制定发布小额程序内部工作规范等措施,构建起小额审判的“快车道”。2024年,全市法院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达33.36%,同比提升近15个百分点,平均审理期限同比缩减12天。 对于追索劳动报酬、抚养费、扶养费、赡养费案件及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医疗损害赔偿等涉民生执行案件,北京法院开辟“绿色通道”,实施优先立案、优先执行、优先发放执行款,全力确保胜诉当事人及时兑现权益,近五年共执结涉民生案件127474件,执行到位金额47.5亿余元。 为进一步便于群众参与诉讼,北京高院对全市涉劳动争议案件办案指导文件、会议纪要等进行全面清理整合,与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联合制订88项具体裁判规范,形成劳动争议案件疑难问题解答“一本通”,在帮助当事人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引导用人单位合法用工,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在委托司法鉴定领域,北京高院会同市司法局和相关行业协会相继发布三批《委托鉴定评估规范指南》,明确细化70项委托事项的具体含义、材料要求等内容,有效解决了审判实践中司法鉴定案件专业性强、鉴定周期长、机构退案率高等痛点难点问题,审查周期从原来的33.2天缩短至12.5天,一次性审查通过比例显著提升。 数字赋能 案件进入法院后,群众常会因为案件进展、文书格式等各种问题去联系法官,可法官时常因庭审、调查和谈话等工作需要无法接听电话,“联系法官难”就成了一个现实问题。为此,北京高院于2021年开始全力推动12368诉讼服务热线提档升级,使之成为当事人联系法官的主渠道,明确规定法官未及时接听电话时需在规定时限内向群众回电。 现如今,通过这条热线,群众已可联系到法官咨询相关事项。不过,随着热线名气越来越大,群众拨打等待接通的时间也是越来越长。2024年,北京高院研发推出“数智北法”智能应用平台+大模型智能应用,其中重要一环即是将智能机器人引入12368热线,及时响应群众联系法官、查询案件、诉讼咨询等实际需求,不仅能智能问答,还可自动完成与法官的电话转接。智能机器人上线两个多月来,联系法官智能应答45249次,案件查询智能应答34265次,诉讼咨询智能应答11779次,进一步助推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据安凤德介绍,为解决“执行案件财产线索难提交”“核查流程不顺畅”等问题,北京高院依托热线、窗口等方式于2024年在全市各法院执行局统一设立了执行财产线索接转中心,并对财产线索的接收、移转、反馈、核查、控制等重要信息进行智能化台账式管理,依规限时办理,群众需要提交财产线索的,均可拨打12368诉服热线。 记者看到,“数智北法”智能应用平台不仅可以帮助群众找法官,还能对“立、审、执、信”等审判各环节进行精管智控,可通过大数据甄别提示审判程序是否合规、法律适用是否适当等。北京高院副院长孙玲玲告诉记者,该平台聚焦知识检索、阅卷案情分析、文书编写辅助、审判质效管理四大场景需求,可帮助法官在疑难复杂的证据材料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精准定位法律法规等,通过科技赋能助力审判执行工作提质增效。 司法为民 一纸裁判文书,不仅可以明辨是非曲直,有时还会是一份必备的办事“材料”。“办理银行贷款、户口迁移时,相关部门都会要求提供离婚证明,虽说离婚判决书跟离婚证一样具有法律效力,可文书里有太多个人隐私,实在不愿拿着判决书去办理相关手续。”近日,郝先生找到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询问能否开具判决生效证明,法官核对相关信息后当日即在线上为郝先生开具了案件生效证明。 记者了解到,以前当事人开具案件生效证明需要首先前往法院提交申请,并在办结后再次前往法院申领证明文书,多次奔波。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北京高院于去年推出案件生效证明在线开具服务,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均可通过北京法院电子诉讼平台或“京通”小程序发起裁判文书生效证明申请。自2024年6月上线至今,北京法院已累计在线上开具生效证明1378份。 除了生效证明,群众对诉讼费电子票据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多。对此,北京高院推动技术革新与诉讼、审判服务深度融合,实现诉讼费纸质票据的电子化改革,2024年全市三级法院累计为群众开具诉讼费电子票约109万张,案款电子票据约25万张。不仅如此,北京高院还联合市财政局建立诉讼费退费备用金动态调整机制,案件判决生效后,当事人无须到法院办理退费,凭借其在参与诉讼时预留的银行账号即可及时接收应退诉讼费,资金到账周期缩短5天以上。 安凤德表示,北京法院将持续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以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为导向,创新司法便民之举,提升诉讼服务水平,以法院工作的现代化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期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