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社会
13 7/13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 将用三年时间补齐儿科精神卫生科短板
· 潮州:以公益诉讼护文物救非遗
· 以知识产权法治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以知识产权法治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 2025-01-0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  魏晓阳  吴尧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4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我国3个项目的转名录申请时认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3个非遗项目自列入急需保护名录以来,保护成效显著,存续力持续提升,经评审,决定将上述3个项目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其中,列入代表作名录39项,列入急需保护名录项目4项,入选优秀保护实践名册1项。这是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反映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开创了新的局面。
  知识产权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法治保障,应综合运用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地理标志等多种知识产权手段,建立非遗获取和惠益分享制度,从而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体而言,非遗是民族民间的具有较高历史、科学、文化和社会价值并流传至今的无形文化遗产,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分类,非遗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意蕴丰富;统一在非遗概念下的文化表现形式及载体实则复杂多样,有着各自不同的传承发展需求,因而也应该因地因时制宜,花功夫、出细活,打造量体裁衣的多样化知识产权保护方案。
  截至2024年11月,中国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557项(包含3610个子项)。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庞大的非遗资源规模为非遗文化发展和产业经营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同时也决定了短时间内难以对大样本量的非遗充分研究、形成方案。一个较好的研究进路是,以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的44个非遗项目为蓝本进行深入探讨,相对而言,这些项目文化价值高、传承基础好、社会影响大、传播能力强,便于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提升认知、形成相对成熟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案,从而发挥示范效应、逐步推及更多非遗项目,这种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策略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统筹全局、抓住关键,同时也呼应了非遗项目分级保护制度的理念,合理配置保护资源,提高保护效率和质量。
  在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方案研究中,需要着重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扎根理论、立足实践,注重挖掘已有的如以商标权保护非遗文创产品、以专利权和商业秘密权保护传统技艺和传统医药、以著作权保护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戏剧等案例;二是坚持衡平原则,充分考量非遗传承人、传承群体的权利与义务间的衡平,创作者、传播者、使用者之间的衡平,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衡平;三是文化为本,科技赋能,深入了解非遗业态相关权利人的真实需求,追踪数字化技术前沿,主动对接解决采集存储、传承活化、传播消费等非遗业态发展中的痛点、难点。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与知识产权的法治保障相结合,扎实做好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传承发展、守正创新,让非遗“传下去”,是非遗知产人对历史、当下和未来最大的礼敬。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