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社会
|
|
□ 汤芙蓉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一些民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社会心理服务逐步融入社区治理框架中,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社会工作在预防、干预和解决社会心理问题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专业优势,是深度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社会工作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优势 深厚的专业底蕴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以生态系统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赋权理论等为指导,社会工作秉持“人在情境中”的视角,关注个体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践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注重调动服务对象的资源与优势。通过开展个案管理、小组工作和社区组织等多维社会服务实践,将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心理服务经验和技巧,能够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这种专业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使得社会工作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跨学科合作与资源整合的卓越能力。社会工作秉持系统视角,注重跨学科合作,能够融合心理学、教育学、医学、法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对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进行全面评估与精准干预,从而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服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强调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社会工作在此体系中展现出强大的资源整合效能。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链接者,能够有效整合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凝聚服务共识,形成强大合力,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全方位支持。这种跨学科合作和资源整合的能力,使得社会工作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宽广的服务视野与综合的服务方法。当前社会心理服务存在覆盖范围狭窄的问题,过于注重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而对社会情绪引导和社会心态培育重视不足。社会工作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在突破这一局限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社会工作不仅关注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还致力于修复社会功能和重建社会关系。通过综合性的服务方法,拓宽了心理服务的覆盖面,将焦点扩展至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系统。社会工作强调预防与发展,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个体的心理素质,同时注重促进社会融合与包容,构建和完善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不仅有助于解决个体的心理困扰,更在培育积极的社会情绪和社会心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深度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 明确服务定位,强化心理社会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在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时,社会工作应明确自身定位,即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提供者和资源链接者。通过全面介入个体心理和生态系统,帮助个体克服困境,增强韧性;积极回应社会群体的心理需求,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整合多方资源,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提升社会心理服务效能,各级社会工作组织需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社会工作队伍。系统强化专业培训与教育,实施严格的资质认证体系,提高心理服务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为社会心理服务注入专业动能。 搭建服务平台,创设心理学与社会工作融合服务模式。搭建社会心理服务三级平台,形成以市、镇(街道)、村(社区)为架构的服务体系。市级心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整体规划与指导,镇(街道)心理服务站承担具体实施与区域协调,而村(社区)心理咨询室或社区工作室则直接面向居民提供心理服务与帮扶。创设心理学与社会工作融合服务模式,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融入社会工作的实践之中。在制定服务计划时,不仅关注服务对象的心理问题,还考虑其社会根源,确保服务的全面性和针对性。在服务实施过程中,不仅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专业心理服务,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同时为服务对象搭建社会支持网络、链接社会资源,助力其改善社会生活环境。 拓展服务范畴,构建递进贯通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实现个体身心健康与社会心理健康的双重目标,推动社会心理服务实现个体、群际、整体的人群全覆盖,不仅关注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特殊人员的心理调适与干预,还要服务普通社区民众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根据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差异化心理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和引导,构建“心理健康服务—社会情绪疏导—社会心态培育”递进贯通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针对心理危机易发人员和当事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在准确把握社情民意、社区热点及公众情绪的基础上,针对社区不同群体进行社会情绪疏导、建立社会信任机制;针对整个社区民众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精准开展社会心态培育。 (作者单位:四川警察学院)

|
|
发挥深度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重要功能
|
|
|
|
( 2024-12-1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
|
□ 汤芙蓉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一些民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社会心理服务逐步融入社区治理框架中,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社会工作在预防、干预和解决社会心理问题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专业优势,是深度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社会工作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优势 深厚的专业底蕴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以生态系统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赋权理论等为指导,社会工作秉持“人在情境中”的视角,关注个体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践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注重调动服务对象的资源与优势。通过开展个案管理、小组工作和社区组织等多维社会服务实践,将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心理服务经验和技巧,能够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这种专业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使得社会工作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跨学科合作与资源整合的卓越能力。社会工作秉持系统视角,注重跨学科合作,能够融合心理学、教育学、医学、法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对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进行全面评估与精准干预,从而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服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强调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社会工作在此体系中展现出强大的资源整合效能。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链接者,能够有效整合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凝聚服务共识,形成强大合力,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全方位支持。这种跨学科合作和资源整合的能力,使得社会工作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宽广的服务视野与综合的服务方法。当前社会心理服务存在覆盖范围狭窄的问题,过于注重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而对社会情绪引导和社会心态培育重视不足。社会工作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在突破这一局限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社会工作不仅关注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还致力于修复社会功能和重建社会关系。通过综合性的服务方法,拓宽了心理服务的覆盖面,将焦点扩展至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系统。社会工作强调预防与发展,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个体的心理素质,同时注重促进社会融合与包容,构建和完善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不仅有助于解决个体的心理困扰,更在培育积极的社会情绪和社会心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深度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 明确服务定位,强化心理社会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在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时,社会工作应明确自身定位,即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提供者和资源链接者。通过全面介入个体心理和生态系统,帮助个体克服困境,增强韧性;积极回应社会群体的心理需求,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整合多方资源,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提升社会心理服务效能,各级社会工作组织需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社会工作队伍。系统强化专业培训与教育,实施严格的资质认证体系,提高心理服务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为社会心理服务注入专业动能。 搭建服务平台,创设心理学与社会工作融合服务模式。搭建社会心理服务三级平台,形成以市、镇(街道)、村(社区)为架构的服务体系。市级心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整体规划与指导,镇(街道)心理服务站承担具体实施与区域协调,而村(社区)心理咨询室或社区工作室则直接面向居民提供心理服务与帮扶。创设心理学与社会工作融合服务模式,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融入社会工作的实践之中。在制定服务计划时,不仅关注服务对象的心理问题,还考虑其社会根源,确保服务的全面性和针对性。在服务实施过程中,不仅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专业心理服务,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同时为服务对象搭建社会支持网络、链接社会资源,助力其改善社会生活环境。 拓展服务范畴,构建递进贯通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实现个体身心健康与社会心理健康的双重目标,推动社会心理服务实现个体、群际、整体的人群全覆盖,不仅关注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特殊人员的心理调适与干预,还要服务普通社区民众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根据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差异化心理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和引导,构建“心理健康服务—社会情绪疏导—社会心态培育”递进贯通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针对心理危机易发人员和当事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在准确把握社情民意、社区热点及公众情绪的基础上,针对社区不同群体进行社会情绪疏导、建立社会信任机制;针对整个社区民众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精准开展社会心态培育。 (作者单位:四川警察学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