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案件
13 6/13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丈夫离世,妻子能继续做“试管婴儿”吗
· 六人毒杀“三有”保护动物获刑并承担惩罚性赔偿
· 以互联网“云养牛”为幌子狂揽5亿余元
· 百余人身陷“杀鱼盘”被骗一百六十万元
· 操控无人机拍摄部队机密发网上获刑
· 为他人“包装”身份骗取签证被拿下
· 一“老赖”隐藏转移财产被判刑8个月
· 篡改加油站数据偷逃税款48万余元

以互联网“云养牛”为幌子狂揽5亿余元
上海警方侦破一起新型互联网非法集资案

( 2024-12-0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案件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张海燕
  
  国外合作优质牧场、“互联网+产业集群化发展”、专业养殖团队、实时监测牛的健康状况、年化稳定收益高达6%至12%……“云养牛”竟成了新的生财之道?
  近日,上海警方在“砺剑”专项行动中,根据市民报案线索深入侦查,侦破一起以互联网“云养牛”为幌子的非法集资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4名,涉案金额5亿余元。
  今年年初,吴先生通过朋友介绍,了解到某网络平台推出的“云养牛”投资项目。该平台宣称在国外拥有合作牧场,采取“互联网+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运营模式,在当地聘请了养殖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入驻牧场,还可远程实时监测牧场中牛的健康状况。投资人只需线上投资认养,就能获得年化6%到12%不等的稳定收益,而牛的日常饲养则由当地专业团队全权负责。
  在宣传视频中,平台还称每头牛都有保险,若投资者的牛死亡,投资人将获得相应的保险理赔。若投资人决定不再续投,平台可原价回购牛的所有权。
  看上去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吴先生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入5000元在平台购买了一头牛的所有权,约定投资期限为1个月,到期后平台将依据年化6%向吴先生支付收益,并原价回购牛的所有权。签订电子合同后,平台还提供了其所购买牛的年龄、体重、耳标号等具体信息。
  1个月后,吴先生如约收到了平台的回购款和返利,遂逐步加大了投资力度,在短期内先后投资近300万元。在此期间,平台商城推出了一项新服务,即可以50元一斤的价格将收益和本金全部转换成牛肉份额,用于兑换牧场生产的“高品质”牛肉制品。
  到了今年5月的一天,吴先生登录平台发现,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其账户内价值300万元的牛被平台强制回购并全部折抵成了6万斤牛肉的兑换额度。
  他联系平台,客服表示因第三方支付问题暂时不能提现,只能提取牛肉。当吴先生提出要提取全部牛肉时,客服又表示如此大量的牛肉难以运输,可将牛肉份额以200元至300元一斤不等的价格通过平台寄售,待售出后即可提现。
  感觉不对的吴先生遂向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报案。
  接到报案后,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会同徐汇分局对该网络平台开展调查,发现像吴先生这样受损的投资人还有很多。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警方发现所谓的“云养牛”项目是一个精心编造的谎言。
  平台宣称位于国外的牧场根本就不存在。至于平台提供兑换的牛肉,则是该团伙从本地批发市场购得。民警前往仓库调查后发现,其库存寥寥无几,远远低于用户持有的牛肉份额。团伙引导投资人在平台寄售牛肉一方面是希望延缓兑换时间,另一方面则是希望有不明真相的投资人继续投资。
  经过进一步侦查,警方很快锁定了以犯罪嫌疑人张某为首的犯罪团伙。今年9月,上海警方在外省市警方的协助下将4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归案。
  经查,平台所募集的投资款项,已在团伙不断“借新还旧”及支付公司日常运营中消耗殆尽。截至案发,该团伙共非法募集资金5亿余元。
  “近年来有不少不法分子以‘新型农业’投资项目为幌子,推出所谓‘产业集群’‘畜牧养殖’‘云放牧’等噱头,假借‘原物回购’‘成长收益’等名义变相承诺保本保息。”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七支队副支队长季建平说,这些项目往往都是以高额收益为诱饵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吸收资金的一种非法集资骗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