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张海燕 □ 本报实习生 芮锡培 今年是上海金融法院建院6周年。6年来,该院积极发挥金融审判职能作用,受理案件4.5万余起,标的总额超1.26万亿元,在全国创新30余项专业化审判执行机制,高效落实41项司法服务保障大局举措。 据悉,作为全国首家金融专门法院,上海金融法院担负着保障国家金融战略实施、健全完善金融审判体系、营造良好金融法治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时代重任,努力答好“在上海”“向全国”“通世界”的时代命题。 近日,上海金融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赵红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新要求,聚焦规则创设、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好金融司法的服务保障和示范引领作用,树立更多‘中国标准’‘上海规则’,在国际金融司法舞台上唱响‘中国强音’。” 明确“三大使命” 在科创板开市5周年之际,记者见到上海金融法院申诉审查及审判监督庭副庭长、科创板案件审判团队负责人许晓骁,他正带着团队起草2024年度金融纠纷法律风险防范报告。 许晓骁介绍说,上海金融法院设立以来,在全国率先研发金融风险预警司法数助平台,建立金融纠纷法律风险防范年度发布机制,并先后发布私募基金纠纷、债券纠纷、融资租赁纠纷等法律风险防范系列报告,得到金融市场积极响应。 这些成果只是上海金融法院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国家金融战略实施的缩影。然而在建院之初,一切皆为“空白”,且无先例可循。为此,赵红亲自上阵,和法官一起深入研究纽约、伦敦等世界级金融中心的金融司法制度,做了大量国际比较、研究、论证工作,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明确了建设“专业化、国际化、数字化”世界一流金融法院的目标和“三大使命”。 一是要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贡献“司法之力”。上海的金融市场比较完备,创新程度高,一些案件国际关注度高。通过集约化、专业化审理发挥金融审判职能,可进一步服务金融体制改革创新,促进适法统一,有力护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二是要为我国金融改革创新铸就“司法之盾”。金融纠纷往往涉及改革创新前沿领域,风险传导性强、审理难度大,集约化、专业化审理可以依法保障我国金融改革稳步前行,引导金融行业“脱虚向实”,同时促进司法与监管形成合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是要为中国规则走向世界打造“司法之窗”。通过集约化、专业化审理可助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审判体制机制,以全新的裁判规则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和全球金融治理,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交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向世界展示中国金融司法形象。 “这‘三大使命’是上海金融法院立院之本。6年来,我们正是紧紧围绕‘三化’目标和‘三大使命’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各项工作,践行初心使命,走出一条‘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联通世界’的金融司法高质量发展之路。”赵红说。 坚持改革创新 近日,最新修订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明确提出“上海金融法院加强金融市场案例测试机制建设”。该院正就自贸区发行离岸债券的法律风险问题和解决方案,筹备第二个风险压力测试案例。 “创设这项机制,旨在对金融领域具有前沿性、亟待法律明确的改革创新举措可能出现的重大法律争议,由法院在模拟真实的对抗环境中公开审理,发布司法意见书,帮助金融机构完善业务规则,消除法律风险。”上海金融法院审判委员会专委符望说。 6年来,上海金融法院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区位优势、全国首家金融专门法院首发优势和金融案件集中管辖专业审判司法优势,全力服务保障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国家金融战略实施。 立足上海,首先是在司法为民上下功夫。研发智助立案系统、中小投资者保护智慧舱等9项金融司法科技产品,创设融合示范判决机制、代表人诉讼机制等独具特色的集体诉讼模式,建立全国法院系统首个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和司法保护综合平台,为投资者提供集约高效的诉讼服务、透明可视的维权流程和生动鲜活的法治教育; 其次是在协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上下功夫。组织联合司法机关、金融监管、金融基础设施等18家单位建立“五位一体”协同体系,打造金融司法与监管协同善治新格局;向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职能部门发送司法建议42个,回复率达98%,其中多项建议被《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和地方立法采纳; 三是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通过探索实践证券群体性纠纷“示范判决+专业调解+司法确认”“涉自贸区、科创板案件专项审理机制”“案例测试机制”等特色机制,积极对接金融保障实体经济发展、金融制度型开放和金融消费者保护等需求,推动法治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面向全国,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首创机制集群”。如:证券纠纷示范判决机制、大宗股票司法协助执行机制、批量不动产司法处置机制等30余项首创机制,为全国金融审判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通过典型案例树立规则引领。该院实施精品案例培塑战略,规范金融市场交易秩序,稳定市场各方主体预期,19件全国首例案件得到业界广泛公认,已有34件案件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和“人民法院十大案件”等,为解决金融纠纷树立“中国标准”“上海规则”; 推进数字法院建设重塑金融审判生态。对内聚焦“审判执行智能辅助”功能,对外聚焦“金融风险防范治理”功能,全力打造“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全行业风险提示”数字业务链。 发出中国声音 利用午休时间,上海金融法院立案庭庭长徐玮忙着做翻译。她告诉记者,除了立案工作,她还担任涉外金融司法“译研社”社长,近期正带着团队开展上海金融法院年度十大典型案例的翻译工作。 “从‘跟跑者’到‘制定者’和‘引领者’,需要我们抓住一切机会‘联通世界’。组建‘译研社’就是要打通域内外金融司法分析研究的沟通渠道,既要将国外先进理念和优秀实践引入国内,还要让国际金融审判领域及时听到‘中国声音’。”徐玮说。 如今,坚持以“全球视角”关注“本土问题”已成为上海金融法院干警的共识。6年来,上海金融法院持续选派优秀法官赴境外学习,并与知名院校共同创设“金融法治领军项目”、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拓宽法官全球视野,让他们深谙国际规则、提升涉外金融审判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上海金融法院还配套构建了公正、高效、便捷、可预期的涉外金融司法保障体系,拟定争议解决示范条款、发布审判指南及中英文典型案例、完善外国法查明机制、参与设立国际金融法律专家咨询名册、研发庭审智慧语音传译系统等,审结一大批具有规则指导意义的疑难、复杂、新型涉外金融案件,持续增强国际金融交易规则的解释权和话语权。其中,在国际知名法律信息平台发布的英文版典型案例阅读量达700万次,多篇案例被多家国际法律数据库主动收录。 赵红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紧紧围绕‘三大使命’,继续向着建设‘专业化、国际化、数字化’世界一流金融法院的目标迈进,以高质量金融司法服务保障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金融强国建设,并在国际金融司法领域彰显中国作为。”

|
|
答好“在上海”“向全国”“通世界”时代命题
|
上海金融法院围绕“三大使命”推进改革创新
|
|
|
( 2024-10-1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张海燕 □ 本报实习生 芮锡培 今年是上海金融法院建院6周年。6年来,该院积极发挥金融审判职能作用,受理案件4.5万余起,标的总额超1.26万亿元,在全国创新30余项专业化审判执行机制,高效落实41项司法服务保障大局举措。 据悉,作为全国首家金融专门法院,上海金融法院担负着保障国家金融战略实施、健全完善金融审判体系、营造良好金融法治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时代重任,努力答好“在上海”“向全国”“通世界”的时代命题。 近日,上海金融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赵红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新要求,聚焦规则创设、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好金融司法的服务保障和示范引领作用,树立更多‘中国标准’‘上海规则’,在国际金融司法舞台上唱响‘中国强音’。” 明确“三大使命” 在科创板开市5周年之际,记者见到上海金融法院申诉审查及审判监督庭副庭长、科创板案件审判团队负责人许晓骁,他正带着团队起草2024年度金融纠纷法律风险防范报告。 许晓骁介绍说,上海金融法院设立以来,在全国率先研发金融风险预警司法数助平台,建立金融纠纷法律风险防范年度发布机制,并先后发布私募基金纠纷、债券纠纷、融资租赁纠纷等法律风险防范系列报告,得到金融市场积极响应。 这些成果只是上海金融法院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国家金融战略实施的缩影。然而在建院之初,一切皆为“空白”,且无先例可循。为此,赵红亲自上阵,和法官一起深入研究纽约、伦敦等世界级金融中心的金融司法制度,做了大量国际比较、研究、论证工作,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明确了建设“专业化、国际化、数字化”世界一流金融法院的目标和“三大使命”。 一是要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贡献“司法之力”。上海的金融市场比较完备,创新程度高,一些案件国际关注度高。通过集约化、专业化审理发挥金融审判职能,可进一步服务金融体制改革创新,促进适法统一,有力护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二是要为我国金融改革创新铸就“司法之盾”。金融纠纷往往涉及改革创新前沿领域,风险传导性强、审理难度大,集约化、专业化审理可以依法保障我国金融改革稳步前行,引导金融行业“脱虚向实”,同时促进司法与监管形成合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是要为中国规则走向世界打造“司法之窗”。通过集约化、专业化审理可助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审判体制机制,以全新的裁判规则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和全球金融治理,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交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向世界展示中国金融司法形象。 “这‘三大使命’是上海金融法院立院之本。6年来,我们正是紧紧围绕‘三化’目标和‘三大使命’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各项工作,践行初心使命,走出一条‘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联通世界’的金融司法高质量发展之路。”赵红说。 坚持改革创新 近日,最新修订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明确提出“上海金融法院加强金融市场案例测试机制建设”。该院正就自贸区发行离岸债券的法律风险问题和解决方案,筹备第二个风险压力测试案例。 “创设这项机制,旨在对金融领域具有前沿性、亟待法律明确的改革创新举措可能出现的重大法律争议,由法院在模拟真实的对抗环境中公开审理,发布司法意见书,帮助金融机构完善业务规则,消除法律风险。”上海金融法院审判委员会专委符望说。 6年来,上海金融法院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区位优势、全国首家金融专门法院首发优势和金融案件集中管辖专业审判司法优势,全力服务保障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国家金融战略实施。 立足上海,首先是在司法为民上下功夫。研发智助立案系统、中小投资者保护智慧舱等9项金融司法科技产品,创设融合示范判决机制、代表人诉讼机制等独具特色的集体诉讼模式,建立全国法院系统首个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和司法保护综合平台,为投资者提供集约高效的诉讼服务、透明可视的维权流程和生动鲜活的法治教育; 其次是在协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上下功夫。组织联合司法机关、金融监管、金融基础设施等18家单位建立“五位一体”协同体系,打造金融司法与监管协同善治新格局;向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职能部门发送司法建议42个,回复率达98%,其中多项建议被《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和地方立法采纳; 三是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通过探索实践证券群体性纠纷“示范判决+专业调解+司法确认”“涉自贸区、科创板案件专项审理机制”“案例测试机制”等特色机制,积极对接金融保障实体经济发展、金融制度型开放和金融消费者保护等需求,推动法治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面向全国,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首创机制集群”。如:证券纠纷示范判决机制、大宗股票司法协助执行机制、批量不动产司法处置机制等30余项首创机制,为全国金融审判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通过典型案例树立规则引领。该院实施精品案例培塑战略,规范金融市场交易秩序,稳定市场各方主体预期,19件全国首例案件得到业界广泛公认,已有34件案件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和“人民法院十大案件”等,为解决金融纠纷树立“中国标准”“上海规则”; 推进数字法院建设重塑金融审判生态。对内聚焦“审判执行智能辅助”功能,对外聚焦“金融风险防范治理”功能,全力打造“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全行业风险提示”数字业务链。 发出中国声音 利用午休时间,上海金融法院立案庭庭长徐玮忙着做翻译。她告诉记者,除了立案工作,她还担任涉外金融司法“译研社”社长,近期正带着团队开展上海金融法院年度十大典型案例的翻译工作。 “从‘跟跑者’到‘制定者’和‘引领者’,需要我们抓住一切机会‘联通世界’。组建‘译研社’就是要打通域内外金融司法分析研究的沟通渠道,既要将国外先进理念和优秀实践引入国内,还要让国际金融审判领域及时听到‘中国声音’。”徐玮说。 如今,坚持以“全球视角”关注“本土问题”已成为上海金融法院干警的共识。6年来,上海金融法院持续选派优秀法官赴境外学习,并与知名院校共同创设“金融法治领军项目”、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拓宽法官全球视野,让他们深谙国际规则、提升涉外金融审判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上海金融法院还配套构建了公正、高效、便捷、可预期的涉外金融司法保障体系,拟定争议解决示范条款、发布审判指南及中英文典型案例、完善外国法查明机制、参与设立国际金融法律专家咨询名册、研发庭审智慧语音传译系统等,审结一大批具有规则指导意义的疑难、复杂、新型涉外金融案件,持续增强国际金融交易规则的解释权和话语权。其中,在国际知名法律信息平台发布的英文版典型案例阅读量达700万次,多篇案例被多家国际法律数据库主动收录。 赵红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紧紧围绕‘三大使命’,继续向着建设‘专业化、国际化、数字化’世界一流金融法院的目标迈进,以高质量金融司法服务保障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金融强国建设,并在国际金融司法领域彰显中国作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