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闻
9 1/9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1 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
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出版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
·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塔吉克斯坦总理拉苏尔佐达会见陈文清
· 任建新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 应勇会见古巴总检察长奥赫达
· 贺荣会见古巴总检察长奥赫达
· 共同谱写司法交流互鉴美好新篇
· 法治之光照亮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法治之光照亮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甘肃把法治建设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

( 2024-09-2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本报记者 周文馨 赵志锋

  “弹起三弦定准音,普法宣传责任重……”三弦、笛子等乐器响起,南梁说唱传承人身着羊皮褂、头戴方头巾登台亮相,一曲《普法赞》引来群众一片叫好。
  这是《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参加司法部、农业农村部“2024年法治乡村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期间,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村看到的一幕。
  活动期间,记者深入甘肃多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零距离感受全省法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近年来,甘肃法治乡村建设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将法治建设贯穿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持续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塑造和美乡村新气质,走出一条独具甘肃特色的法治乡村建设之路。
乡村普法润民心
  “三弦三弦三根弦,说唱古今千百年;今天不说别的事,单说扫黑除恶为人民。”9月3日,华池县南梁普法群星说唱团有温度、接地气的南梁说唱,引来村民阵阵掌声。
  作为根植于革命老区庆阳市华池县以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文化,南梁说唱由民间艺人采用方言,怀抱琵琶或三弦,自弹自唱、说唱结合讲述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唱词通俗流畅,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适龄儿童要读书,不分性别和民族;父母恨铁不成钢,滥施暴力不应当。”南梁说唱民间艺人把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宪法知识、禁毒、妇女权益保障等法律条文编入其中,使得当地群众在欣赏民间传统文艺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法治的熏陶。
  南梁普法群星说唱团对接人张博介绍说,该团把普法依法治理内容和抽象的法律条文、典型案例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节目,利用集日每年在乡镇巡回演出200多场,深受群众喜爱。
  如今,南梁普法群星说唱团已成为华池本土独具特色的普法品牌。据悉,近年来,甘肃创作了一批诸如《普法赞》《公民张三》《三喜临门》等优秀法治文化作品,利用法治文化基层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基层法治文化活动展演4000余场次,利用农村电影院线普法传播法治文化覆盖900余万人次,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近年来,甘肃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率先出台《甘肃省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实施意见》,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百场法治大宣讲”“巾帼普法乡村行”等活动10万余场次,覆盖3000余万人次。深入推进法治文化“一地一品”工程建设,建成法治公园、广场、长廊3.5万余个,建成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实践中心18个,实现全省乡村普法阵地全覆盖。
纠纷化解促和谐
  金秋时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山水田园”依山傍水,层层梯田色彩斑斓,座座新居拔地而起,形成一幅壮美的秋日乡村图。
  在元古堆村的特色产业中,苗木栽植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部分农户与苗木公司之间发生的合伙协议纠纷,成为村民心头的一块隐痛。
  2014年2月,甘肃某苗木公司与元古堆村85户农户签订树苗种植合伙协议,由苗木公司提供苗木,85户农户提供土地,在元古堆村栽植树苗286.79亩,双方约定苗木达到出售条件后所得收入对半分成。
  “苗木2017年开始售卖,刚开始苗木款按约定都给农户付清了。但2019年以后,苗木公司因债务等原因开始拖欠,先后拖欠农户近19万元。”元古堆村村委会主任郭连兵介绍说。
  2023年3月,在田家河乡政府、村两委、村(居)法律顾问的参与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进行了司法确认,约定苗木公司拖欠的苗木款于2023年6月底前结清。
  “苗木公司拖欠了我1.2万元,之前多次讨要都没给。多亏村里调解,去年6月终于拿到了这笔钱。”村民王焕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这起纠纷圆满解决后,担任元古堆村法律顾问的律师陈鹏特意拟定了苗木买卖、农副产品购销等合同范本,通过微信群分享给了村民。“近期我还准备在村里举办一场讲座,专门讲解签订劳动合同、租赁合同等相关法律知识。”
  据郭连兵介绍,元古堆村建立村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全村划分为44个网格区,设置网格员45名,村调解委员会主动吸纳老党员、法治带头人、法律顾问、乡贤等各方力量,深度参与人民调解工作,全村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
  据悉,甘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开展创建和培育“枫桥式”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员活动,全省建立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1373个、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17444个,织密人民调解组织体系网,近3年累计调解矛盾纠纷53万余件,全省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实现乡村“矛盾不上交”“小事不出村”。
基层治理提效能
  “养殖合作社流转了我的承包地,去年到今年的合同已到期,但流转费一直没有给我,恳请村委会予以协调。”今年6月12日,渭源县上湾镇侯家寺村村民曹先生在“渭民解忧”小程序上留言。
  收到留言后,侯家寺村村干部及时赶到曹先生家,详细了解情况后,把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叫了过来,详细给他讲解了违约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并希望双方能够友好协商解决。
  在村委会协调下,3天后,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把曹先生的流转费以及违约金全部支付到位。事后,曹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渭民解忧’小程序真的很方便,我们坐在家里就能解决实际问题。”
  “侯家寺村是渭源县最大的易地搬迁点。”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祁晓非介绍说,运用“渭民解忧”小程序,做到惠民政策“一键知晓”、矛盾纠纷“一键报急”、反映问题“一键诉求”、风险隐患“一键排查”,能够实时掌握村民的诉求和问题,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渭源县司法局局长杜映辉介绍说,“渭民解忧”小程序是渭源县自主开发上线的基层治理智慧平台,为群众搭建了一个倾听民声、服务民生的桥梁和纽带,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渭民解忧”小程序是甘肃创新乡村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省不断深化乡村平安建设,完善党组织领导、议事会协商、村委会实施、监委会监督的乡村治理制度机制,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6个、省级1441个,培养“法律明白人”11.2万余名,认定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1.38万户,打造特色乡村品牌77个,形成“巧儿说法”“花儿普法”“马背普法”“民事直说”“周四说事”“一碗奶茶”调解法等一批基层治理样板经验,乡村治理法治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