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吴良艺 朱雨晨
坐在房前的小板凳上,用手中的针线绣出花纹,填入香料或中草药后缝合……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八桂大地展新颜”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广西百色靖西市新靖镇旧州街,只见家家户户门口都支起了绣球小摊,绣娘们围坐在一起缝制绣球。 “绣球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时候壮族男女青年相爱传情的信物。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已演变成馈赠亲友、传递感情的吉祥物。”旧州街党支部书记赵斌介绍说。旧州街有500多户人家,每逢农闲,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绣球。 在旧州街,绣球不仅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还把许多外地人留了下来,来自山东的王秀芬就是其中之一。 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缘,王秀芬迷上靖西绣球,她迫不及待地买来丝线和绣布,向各位绣娘学习绣球制作技艺。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靖西绣球,王秀芬成立了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一边在网上接订单,一边走家串户收购绣球。 王秀芬说,为了使靖西绣球在传承中发展,他们在销售渠道上下足功夫,更注重在制作源头上做文章,从设计、培训、制作到销售,一心一意经营绣球。“比如我们会按照年轻人的喜好,搭配国际流行色系,融合民族传统图案制成新式绣球,受到年轻朋友的喜爱。” 绣球需求市场的不断扩大,带动绣球制作技艺培训在靖西市轮番开展。近十年来,靖西市共开展义务培训2000多场,培训农村妇女两万多人次,带动20多个村屯、500多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 同时,在靖西市政府的主导下,旧州街成功申报“广西绣球之乡”“中国绣球之乡”,成立绣球协会,成员已发展到800多人。 背着娃、绣着花、养着老、护着家、赚着钱……随着绣球产业的发展与绣球制作技艺培训的普及,靖西绣娘用勤劳的双手,传承非遗绣球制作古老技艺,又在创新中编织出锦绣前程。 记者了解到,在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百色市,目前共有2095个项目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法可依、依法保护是保障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百色市注重强化法治引领,立足自身非遗资源,积极开展相关立法。2023年12月1日,《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等作出明确规定,有力保障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突出鲜明地方特色是百色市非遗保护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条例》按类别列举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布洛陀、壮族嘹歌等较为知名的国家级和部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规定各政府部门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红色资源以及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重要价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红色文化、边境地区文化紧密结合。 《条例》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方面,进一步细化了利用措施,除了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外,还规定了各地应当将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壮锦、绣球、铜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乡规划,合理应用于城乡公共空间。 为非遗传承发展注入法治力量,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从一针一线绣出美好生活的绣球,到带动地方文旅全方位发展的民歌、民俗舞蹈,再到色彩鲜艳远销海外的壮族织锦,在“红城”百色,一个个非遗项目在法治的护航下传承发展,尽展八桂大地文化之美、自然之美、发展之美。
|
|
百色为非遗传承发展注入法治力量
|
|
|
|
( 2024-09-0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吴良艺 朱雨晨
坐在房前的小板凳上,用手中的针线绣出花纹,填入香料或中草药后缝合……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八桂大地展新颜”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广西百色靖西市新靖镇旧州街,只见家家户户门口都支起了绣球小摊,绣娘们围坐在一起缝制绣球。 “绣球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时候壮族男女青年相爱传情的信物。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已演变成馈赠亲友、传递感情的吉祥物。”旧州街党支部书记赵斌介绍说。旧州街有500多户人家,每逢农闲,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绣球。 在旧州街,绣球不仅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还把许多外地人留了下来,来自山东的王秀芬就是其中之一。 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缘,王秀芬迷上靖西绣球,她迫不及待地买来丝线和绣布,向各位绣娘学习绣球制作技艺。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靖西绣球,王秀芬成立了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一边在网上接订单,一边走家串户收购绣球。 王秀芬说,为了使靖西绣球在传承中发展,他们在销售渠道上下足功夫,更注重在制作源头上做文章,从设计、培训、制作到销售,一心一意经营绣球。“比如我们会按照年轻人的喜好,搭配国际流行色系,融合民族传统图案制成新式绣球,受到年轻朋友的喜爱。” 绣球需求市场的不断扩大,带动绣球制作技艺培训在靖西市轮番开展。近十年来,靖西市共开展义务培训2000多场,培训农村妇女两万多人次,带动20多个村屯、500多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 同时,在靖西市政府的主导下,旧州街成功申报“广西绣球之乡”“中国绣球之乡”,成立绣球协会,成员已发展到800多人。 背着娃、绣着花、养着老、护着家、赚着钱……随着绣球产业的发展与绣球制作技艺培训的普及,靖西绣娘用勤劳的双手,传承非遗绣球制作古老技艺,又在创新中编织出锦绣前程。 记者了解到,在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百色市,目前共有2095个项目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法可依、依法保护是保障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百色市注重强化法治引领,立足自身非遗资源,积极开展相关立法。2023年12月1日,《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等作出明确规定,有力保障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突出鲜明地方特色是百色市非遗保护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条例》按类别列举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布洛陀、壮族嘹歌等较为知名的国家级和部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规定各政府部门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红色资源以及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重要价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红色文化、边境地区文化紧密结合。 《条例》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方面,进一步细化了利用措施,除了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外,还规定了各地应当将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壮锦、绣球、铜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乡规划,合理应用于城乡公共空间。 为非遗传承发展注入法治力量,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从一针一线绣出美好生活的绣球,到带动地方文旅全方位发展的民歌、民俗舞蹈,再到色彩鲜艳远销海外的壮族织锦,在“红城”百色,一个个非遗项目在法治的护航下传承发展,尽展八桂大地文化之美、自然之美、发展之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