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
9 2/9 1 2 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推动江西政法领域改革向纵深发展
· 中宣部授予高新连心桥党员服务队“时代楷模”称号
· 图片新闻
· 京津冀司法行政协同发展十周年座谈会召开
· 黑龙江四级司法行政业务培训全覆盖
· 甘肃组织行政复议案卷集中交叉评查
· 努力把“抓前端、治未病”的要求落到实处
· 让易地搬迁居民感受家的温暖
· 以高质效检察履职服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柳州南站社区着力建设民族团结和谐家园
让易地搬迁居民感受家的温暖

( 2024-08-3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 本报记者     张红兵 赵晨熙
□ 本报见习记者 邢国涵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搬迁人口数量大县,其中南站社区因交通便捷,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共搬迁安置4000多户两万余人,是柳州市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其中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群众超九成。
  8月26日,《法治日报》记者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八桂大地展新颜”集中采访活动来到南站社区,了解到这里有综合服务、就业社保服务等9个便民服务中心,配套卫生院、派出所、银行等公共服务设施,为搬迁群众提供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环境,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
搬迁户团结互助像家人
  工厂、学校、卫生院离家都不远,生活工作方便;小区住宅整齐明亮,道路洁净通畅;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意,充满对未来的向往……南站社区呈现出一派祥和景象。
  在南站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会救助窗口,一位年逾古稀的侗族老人正在咨询高龄补贴政策。社区工作人员石苏秀耐心地告诉她相关手续的办理程序。
  “社区各族群众均可在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社会救助等事项,不用在乡镇和老家之间来回跑。”南站社区管委会副主任石燕萍介绍说,社区每个月都要为各族群众办理低保核对及申请、特困供养申请、高龄补贴申办等不少于几十人次。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易地搬迁不仅是一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群人的生活重塑。石燕萍说,社区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积极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主题活动400余场,各族群众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南站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吴益华就是搬迁的“移民”。他说,老家条件差,生活不便利,搬到南站社区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在社区内找到意中人成了家,孩子上学、父母看病都很方便,妻子还先后开了两家店,生意蒸蒸日上。
  搞好民族团结,基层社区是重要阵地。南站社区巧借“侗感党课”“鼓楼讲堂”“月也大交流”等载体,组织开展民族文化活动,促进社区各族群众互嵌发展,让社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沃土。
残疾人就近就业有保障
  三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在南站社区鼓楼小区,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就设在安置点内。在集中就业基地记者看到,一张长长的矮桌旁,坐满了身着民族服饰的侗族同胞,他们熟练地编织着各种形状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
  55岁的梁仁妹告诉记者,她家就住在附近,在这里工作轻松愉快,大家相处融洽,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
  据了解,基地成立于2020年,共设有办公区、手工艺品加工区、速食油茶生产区等不同区域。目前已安置及带动脱贫户124人就业,其中残疾人78名。
  处事干练的就业基地负责人杨应溪说,基地通过挖掘民族特色项目,与北、上、广、深等区域企业单位合作,通过“花小钱、办大事”,达到“三实现”效果。
  实现社区脱贫残疾群众“可就业”。基地建立在易地安置片区内,便于脱贫残疾群众灵活就业,他们可以集中工作,也可以取件回家加工。
  实现搬迁群众“有技术”。在人社、残联等部门支持下,粤桂协作对口帮扶单位积极筹措资金,三年来共投入100余万元培训费,举办油茶、侗画、竹藤编织、刺绣等技能培训班,共1000多人次参加培训。
  实现民族文化尤其是非遗文化“传承有发展”。基地将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帮扶脱贫户、残疾群众就业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扶持油茶、侗画、侗绣、竹编、藤编技艺文化传承,并自主研发“应溪油茶”“三江油茶”产品,既促进了脱贫残疾群众就业创业,又弘扬了非遗文化。
讲“款”宣法化解纠纷矛盾
  不同民族的居民相聚在南站社区,难免会出现矛盾纠纷。负责南站社区的三江县公安局程村派出所民警杨柳对此最有发言权,“车辆停放、晾晒食物等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处理不好就可能造成摩擦”。
  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场所就设在鼓楼。鼓楼是侗乡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物,广西、湖南、贵州等地的侗族群众喜欢在鼓楼里议事。鼓楼调解室请来“款”师和调解员,矛盾双方平心静气坐下来,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说出来,听“款”师和调解员从道德和法律角度条分缕析地讲明白。
  杨柳解释道,侗“款”是侗族同胞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调整人际关系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款”师在当地都是德高望重的人。“根据法律和习俗进行调解,矛盾双方心服口服,成功率较高。”
  “我们运用具有侗乡特色的治理方法,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增进了警民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为民族团结打下坚实基础。”杨柳说。
  记者了解到,程村派出所是“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会不定期在鼓楼组织讲“款”活动,由一名或几名“款”师向群众“讲‘款’念诵”,使群众把“款”牢记于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律。2024年以来,派出所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70起。
  “我们着重加强就业帮扶、社会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工作,目的就是打造和谐社区、团结社区,减少新搬迁居民的陌生感,让他们有回家的感觉。”南站社区党委书记龙鑫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