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学院
13 10/13 9 10 11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可实现数据收益在平台和个人之间的合理分配
· 应采用“引导行政先行”而非“强制行政前置”
· 西汉循吏张释之的奉法循理
· 接近刑事证据法的“相轮”
· “以孝治天下”的立国原则

西汉循吏张释之的奉法循理

( 2024-08-1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安斌

  张释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树碑立传的最高司法官员。《二十四史·汉书》的作者班固对张释之的画像是:“释之典刑,国宪以平。”张释之执掌刑狱,天下的律法得以公平严格的执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述说,“朝廷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寥寥数语,从骨子里刻画出一代循吏公正司法的典范形象。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和哥哥生活在一起。由于家中资财多而获任骑郎,但十年里默默无闻,一直没有升迁。他说,常年做骑郎,虚耗了兄长的家财,心中惶恐不安,准备辞掉官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其贤能,惋惜张释之的离任,就上请文帝提升张释之做谒者。张释之觐见文帝后,谈起了秦汉之际的一些事,抒发了自己对秦亡汉兴原因的认识,深得文帝赏识,随即任命张释之为谒者仆射(谒者的长官)。
  担任谒者仆射后,汉文帝外出,登临虎圈,张释之一路随行。汉文帝询问文簿上登记的禽兽情况,连续问了十多个问题,作为主管官员的上林尉(主管皇帝园囿的次官,主官为上林令)却左看右视,全然不知。而照看虎圈的啬夫(小吏)在旁边替上林尉回答了文帝的问题,极为周全详细。文帝感慨道,做官吏的难道不应该如此吗?这个上林尉不靠谱。遂诏令张释之提拔任用啬夫为上林令。张释之近前问道,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说,当然是长者啊!张释之接着又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次回答说,当然也是长者啊!张释之接着说,绛侯和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事的时候也曾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陛下以啬夫具有雄辩的口才而超常规地提拔他,臣下担心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展示口舌之功而不求实效。陛下做任何决断,都不可不慎重深思啊。文帝听后深以为然,遂不任用啬夫担任上林令一职。文帝上了乘舆,让张释之陪乘在旁边,车子缓缓慢行。行进间,文帝询问张释之对亡秦的弊政的看法,张释之坦诚地谈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回到皇宫,文帝提升张释之任公车令。
  太子刘启与梁王共乘一辆车入朝,到了司马门没有按规定下车步行,张释之发现后立刻追了上去,阻止太子和梁王进入殿门。并参劾太子和梁王乘车到了宫门还不下车,犯下了不敬罪;同时上奏皇上。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汉文帝急忙来到薄太后面前,脱帽谢罪说,“都是我教子不严的结果”。薄太后于是差人带着赦免太子和梁王罪过的诏书前来,太子和梁王才得以进入宫门。通过这件事情,汉文帝看出了张释之的与众不同之处,遂任命张释之为中大夫。
  不久,张释之升任中郎将一职。随从汉文帝出行,到了霸陵。汉文帝站立霸陵的北边眺望,对群臣说,用北山上的石头做棺椁,用剪碎的苎麻丝絮填充石棺的缝隙,再用油漆涂抹在外面,那还有谁能打得开呢?左右随从纷纷附和,文帝说的对。张释之走上前去对文帝说,如果棺椁里放置诱发人们贪欲的宝物,即便把南山封禁起来做棺椁,人们还是会找到棺椁的缝隙;如果棺椁中没有诱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便棺椁不是用石头打造的,也无需担忧啊!文帝称赞张释之说得好。之后,任命张释之为廷尉(位列九卿,执掌天下刑狱,为最高司法机构的主官)。
  张释之出任廷尉不久,文帝出巡经过城北的中渭桥时,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惊动了文帝所乘坐车辆的马,文帝即命随从护卫擒获此人,交予廷尉惩处。张释之根据案情、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向皇帝上奏了案件处理结果:这个人触犯了皇帝出行时清道的禁令,应予罚金。文帝看完奏折大怒:“这个人惊扰了我的马,幸亏我的马性情温顺,倘若是其他性子暴烈的马,必定摔伤我!可是,廷尉居然只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详细解释说:“法律是皇帝与天下所有人一体遵行的规范。根据清道禁令,这个人的行为只能做罚金处理。如果现在对他作出比罚金更重的刑罚,那么法律就在百姓心中失去了它应有的诚信。如果事发的当时,皇上就下令处死他,也就算了。现在皇上既然把这个案件交给廷尉依照法律程序进行审判,廷尉代表着什么呢?天下公平公正的象征。廷尉办理的案件都具有导向性的作用,或轻或重,都在整体上影响着法律的执行效果。假如不依照法律的客观标准执行法律,那么老百姓如何抉择自己的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呢?恳请陛下深思!”事后很久,文帝叹息道:“这个案件廷尉处置得恰当啊!”
  有盗贼偷窃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盗贼被捕获;文帝震怒,将此案交给廷尉查办。按照法律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物者,处以死刑。张释之据此向文帝奏报了处盗贼以死刑的审判意见。文帝看到奏折震怒:“这个人目无王法,居然敢偷盗先帝神庙里的器物,我把案件交给廷尉处理,是要诛灭盗贼的家族,而你却以法律规定惩处的意见上报给我,这不是我供奉祖宗宗庙的初衷啊。”张释之听罢,脱帽磕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规定,这样的处罚已经到顶了。况且,同样的犯罪,在处罚的时候还要考虑情节的轻重。现在,偷盗了宗庙的服饰器物即灭其族,假如愚民挖取了长陵的一抔土,陛下又适用什么法律来惩处偷盗者呢?”过了很久,文帝与薄太后谈论此事,才认可了张释之的处罚意见。当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国国相山都侯王恬开看到张释之执法公允、处事公正,就与其结为好友。廷尉张释之由此得到了天下人的称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