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人大视窗
13 6/13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清远人大依法唤醒“沉睡的土地”
· 完善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江西拼图”
· 新疆立法加强城镇生活垃圾管理
· 推动多种纠纷解决途径有效衔接
· 为了赫哲族“伊玛堪”永续传唱

全国人大代表刘蕾:
为了赫哲族“伊玛堪”永续传唱

( 2024-08-0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全国人大代表刘蕾(右)调研赫哲族非遗手工艺品加工销售情况。 王建威 摄
□ 本报记者      张冲
□ 本报通讯员  尹栋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近日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伊玛堪传习所内,全国人大代表、同江市电子商务发展中心主任刘蕾和村民唱完《乌苏里船歌》,又开始哼唱“赫哩啦……赫哩啦……”这是赫哲族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伊玛堪的惯用套语。
  赫哲族伊玛堪的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类似于汉族的“大鼓”,蒙古族的“说书”。伊玛堪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没有乐器伴奏。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抢救英雄史诗
  2008年,只有23岁的赫哲族小学教师刘蕾当选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唯一的赫哲族全国人大代表,刘蕾一直致力于赫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见证了伊玛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见证了伊玛堪由“几近绝迹”到“有力持续”发展。
  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用赫哲语说唱的伊玛堪,便成为记录赫哲族历史、风俗的活化石,被誉为“赫哲族百科全书”。
  伊玛堪作品主要包含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基本上是萨满英雄的故事,这类作品萨满文化特征明显,以萨满神歌、跳神仪式等穿插其中;第二种类型主要是一些民间传奇故事,这些故事的情节往往建立在玄幻传奇故事的基础上;第三种类型主要是平凡的日常生活故事。
  伊玛堪的演述人被尊称为“伊玛卡乞发”,往往家族内世代相传。通过伊玛堪,赫哲人抒发对美好家园的热爱赞美,表现劳动的喜悦欢快、性格的豪放。现已采录的伊玛堪有50多部,代表性作品有《满斗莫日根》《英土格格奔月》《亚热勾》等。
履职建言献策
  令人遗憾的是,会讲赫哲语的人越来越少,伊玛卡乞发能唱的往往是片段,数量还比较少。刘蕾通过深入调研,找到了伊玛堪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
  由于伊玛堪所反映的内容过于古老,采用无乐伴奏艺术形式,旋律不鲜明,对演唱者有着较高的要求。随着老一辈人的相继离去,主动学习赫哲语的年轻一代很少,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濒临失传。
  每年全国人大会议前,刘蕾都会深入赫哲族群众开展调研。如何保护和传承伊玛堪,成为刘蕾最关心最牵挂的事情。自履职以来,刘蕾把“加强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发展民族文化要结合民族旅游”等建议带到全国人大会议。
  真正引起国内外新闻媒体关注赫哲族文化的,是刘蕾走上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通道”。刘蕾身着民族服装,边展示从家乡带来的鱼皮头饰、钱包和挂饰等赫哲族传统工艺品,边介绍赫哲族文化:“赫哲族的独特说唱艺术‘伊玛堪’,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胡力’‘嫁令阔小调’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绽放时代光彩
  “赫哲族传统文化和语言面临从地球上消失的危险。”赫哲族语言非常难学,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使用率不高,为让更多的赫哲族群众学会掌握,在刘蕾不懈努力下,同江市部分赫哲族学校开设赫哲语课程,建立由赫哲族非遗传承人、老艺人组成的微信群,通过网络平台交流和传递赫哲族文化。
  令刘蕾欣喜的是,近年来,伊玛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各级政府对伊玛堪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驶入“快车道”,构建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伊玛堪非遗传承体系,修建赫哲族博物馆、非遗中心和民俗村,打造赫哲族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建立赫哲文化、伊玛堪传习所,继续传唱赫哲英雄的故事,歌唱新时代好日子。伊玛堪数字化工作,被列为国家非遗中心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项目。同时,在四年一届的赫哲族民族节日盛会——乌日贡大会的基础上,每年赫哲族聚居区各地也常有小型乌日贡大会,让赫哲族群众在民族节日里说唱伊玛堪、唱嫁令阔。
发展特色文旅
  今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刘蕾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说,借助非遗文化,我们打造赫哲神偶IP,建设了省级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特别是成功召开首届中俄区域民间文艺版权交流论坛和中俄边境文化季,让赫哲非遗文化走出国门。
  履职中,刘蕾感到非遗文化持久的生命力,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她所居住和工作的同江市,除举办非遗文化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写伊玛堪剧《英雄的赫哲》等10余部呈现非遗元素的文艺作品外,还运用新媒体直播运营平台,开设非遗《面对面》《赫哲语微课堂》等栏目,邀请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专家学者等人士,以访谈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精彩讲解,为群众提供赫哲族语基本的对话基础。
  古老神秘动听的伊玛堪,赫哲人在新时代唱出新旋律。现在,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非遗传承,八岔村如今成了声名远播的“明星村”,伊玛堪、嫁令阔等非遗保护项目从小渔村走上大舞台,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上演。《赫哲婚礼》《拉哈苏苏》等赫哲族民俗、歌舞剧,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赫哲族的文化魅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