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人大视窗
13 5/13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
· 明确固废跨区域处置与生态补偿机制
· 统筹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 进一步加快国家公园法立法进程
· 家庭暴力处置实行首接责任制

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有关建言献策被重点督办

( 2024-07-3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近年来,我国全力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各项改革举措正在积极推进,公立医院资源总量和服务数量快速增加,技术水平和质量安全快速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持续改善,公立医院大多实现了从“能看病”到“看好病”的转变。
  进入新阶段,如何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公立医院,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同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全国人大代表关注的重点。
  在今年,有关“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议被确定为重点督办建议。围绕如何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代表们从多角度建言献策。
健全公立医院法治工作体系
  强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法治建设,确保其依法管理和执业,是建设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地医疗机构尤其是公立大型医院在法治化建设和合规性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但应当看到,目前公立医院的法治工作体系仍存在不少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俊杰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医院法务管理体系仍存在缺陷,大部分公立医院尚未建立全面、系统的法治建设体系,风险管理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应对机制。同时,法务部定位也存在偏差,公立医院法务部主要围绕医疗损害责任纠纷诉讼案件展开工作,这种定位无法涵盖医院运行的全方面和全链条,潜藏着诸多隐患。与此同时,“法”“医”复合型人才紧缺,严重影响了公立医院的法务建设。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由于目前医护人员法治意识不足,部分医护人员对法治重视程度不够,对医疗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够了解,导致在提供医疗服务时无法充分运用法律知识和处理规程,诊疗风险系数升高。
  鉴于此,张俊杰提出《关于强化法制引领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认为应当以问题为导向,强化法制引领,优化公立医院法治工作体系。建议国家卫健委督促公立医院明确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院内各项事务均遵循法律和规章制度。同时,以合法性审查为依据,推动医院运行管理合法合规,并将“公立医院法治化建设”纳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
  “公立医院法治工作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各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以及医院从多方面入手,不断优化和完善管理体系,在利用法治力量助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带动法治工作进一步建设。”张俊杰说。
优化护理类医疗服务价格体系
  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医疗机构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护理作基础支撑。”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张抒扬认为,推进护理专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增强患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有着重要意义。
  在张抒扬看来,尽管当前随着护理学科发展,护理服务更加专业、便捷、多元化,但在护理类服务价格改革执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体现为:护理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水平较低,未充分体现护理人员的技术服务价值;护理类医疗服务项目尚未全覆盖,不能满足护理专业发展需求;护理成本核算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建立科学的护理成本核算体系,等等。
  鉴于此,张抒扬建议合理提升护理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一方面,由政府指导,公立医院参与成本测算;另一方面,将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落到实处,相关部门明确价格调整的启动、约束条件。
  她同时建议,动态评估、及时纳入体现护理人员劳动和专业价值的收费项目,实现护理服务经济价值,并多维度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护理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体系。包括强化政府引领、多部门联动,协助构建护理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体系;积极开发智能化、信息化的护理工作量测量系统,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的护理服务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护理院校中护理经济学相关课程设置,加大培养复合型护理人才。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是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其中,确保基层医疗机构和偏远地区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至关重要。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基层诊疗量占比达5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群众的吸引力正逐步增强。
  近年来,我国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三年行动,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等,目的就是要让群众在家门口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助力群众看病就医更便利。
  “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乡村两级,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要求。”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副市长杨善竑认为,应当采取举措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杨善竑指出,从基层实际来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还存在一些“堵点”和“难点”,比如,分级诊疗制度尚未有效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仍不完善、医保政策对有序诊疗的引导作用不足、群众看病就医过程缺少专业性指导等等。同时,部分地区龙头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帮扶带动能力不强,基层医疗人才短缺,自身发展能力较弱。
  鉴于此,杨善竑建议国家卫健委牵头,进一步加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力度。一方面,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建设家庭医生制度,加大财政支持保障力度,引导患者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此同时,全力扩容区域优质医疗资源总量。支持鼓励市、县医疗机构在区域内、市域内主动对接优质医疗资源,为群众就近服务,并通过选派骨干到高水平医疗机构进修学习等方式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医疗技术。此外,还应当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大财政投入向基层倾斜力度,持续提升基层软硬件条件和人员待遇水平。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提升区域内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洪江市沅河镇清水青村村委会委员杨理自2020年从湖南医药学院农村医学专业毕业后,就回到本村当起了村医。今年,她提出了关于着力破解制约基层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瓶颈问题的建议,希望通过相关政策的出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好医、治好病。
  “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是百姓‘家门口’的医疗资源。虽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服务环境、设备配备方面已得到较大改善,但总体服务能力仍偏弱,优质医疗资源不足,还存在不少瓶颈制约。”杨理认为,着力破解制约基层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瓶颈问题至关重要,建议取消对基层医疗机构医保限额规定,引导基层医疗机构提升能力,全面满足基层群众看病就医需求。此外,国家层面应当增加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力保障,用待遇留人、用事业留人,真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病、看得好病。
制图/李晓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