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视窗
|
|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文/图
“盛书记,侬好啊!我有个情况想反映一下。” 这是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荣华第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平时工作中最常听到的打招呼开场白,她感到十分亲切,这意味着又有群众主动找她倾诉“民声”、反映“民意”了。 盛弘是一名“80后”,也是一位“老党员”,19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在外企工作多年,曾是一位“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支部书记。2010年,她从外企辞职来到虹桥街道工作。从曾经的外企白领到如今的“小巷总理”,10多年来,盛弘的身份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直未变。 2023年,盛弘当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有了这个新的身份,盛弘觉得身上的责任更大了。“人大代表要广泛倾听民意,把老百姓真实的想法和期望转化为人大代表的建议。”盛弘坦言,作为一名扎根社区的党员、全国人大代表,如何把听到的“民声”转化为代表建议,推动落地成为真正的“民生”,是她工作中一直努力的目标。 民主成为一颗“种子” 盛弘所在的荣华居民区是全国首个涉外居民区,也是目前上海辖区面积最大的居委会之一,有42个居民住宅小区,居住着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2万名中外居民,素有“小小联合国”之称。 “门难敲、人难近、事难办”。古北社区的居民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差异性、需求的多样性,是盛弘面临的一大难题。在长期的工作中,盛弘意识到,社区里很多工作还是要靠社区各方力量,大家互相信任形成合力,很多事情才好办。 “家门难进,那就想办法请出来。事难办,那就大家一起商量。”盛弘尝试转变思维。2014年5月,盛弘与同事搭建了一个由中外居民组成的社区议事平台——古北市民议事厅,邀请社区里热心公益事业、在居民中有号召力、办事能力强的居民代表,一起探讨社区治理中的大小民生事。这些居民代表中,既有操着一口地道吴侬软语的老上海人,也有时不时会蹦出几句中文的外国友人。 围绕文明养宠、垃圾分类、小区停车等社区治理难题,市民议事厅里展开民主协商,寻找社区里的“最大公约数”。社区逐渐探索出一套“自主提事、按需议事、约请参事、民主评事、跟踪监事”的运作机制,通过“提、议、行、督”四个环节自下而上形成议题,形成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众人商量”的好氛围。 如今,“善治理”模式已经逐渐形成,无论是宠物扰民纷争化解,还是楼道扶手设计、智能充电桩选址,社区都会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民主”已经成为一颗“种子”,在群众中汲取更多的养分,结出更丰富的实践成果。 做居民群众贴心人 十几年来,盛弘坚持手机24小时不关机,几乎每天都会在辖区内走一走、看一看。走近群众,听取最真实的群众声音,是盛弘一直以来的坚持。 如何让社区居民拥有更加愉悦的心情,是盛弘一直追求的工作目标。尤其是让社区里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过上健康开心的生活,更是成为盛弘心中的牵挂。为了解决老年人助餐点的问题,盛弘与几名人大代表一起作了调研,了解老年人对菜品种类、口味的意见建议,还邀请社区有意愿的老年人去供餐方自动化厨房实地体验,并最终根据大家的意见不断调整完善。了解到有些老年人行动不便,他们还和街道服务办沟通,增加了上门送餐服务,将“服务”送到家。 走在社区里,看到不同肤色的中外朋友脸上的笑容,听到居民们的肯定,盛弘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让更多的‘你和我’成为‘我们’,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精细的社区管理,这是我们所坚持的,将来也会继续坚持下去。”盛弘说。 让“家门口的声音”被听到 虹桥街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全国设立的首批“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提地。2016年,首批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启动运行,古北市民中心成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的基层立法联系点,盛弘连续7年担任该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负责人。 盛弘一路见证了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民意直通车”的工作全过程,这也让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感。“在过去,很多百姓都觉得法律深奥、遥不可及,国家立法工作很‘高大上’,不是普通人能参与的。随着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居民有了接触立法的途径,社区的法治氛围也越来越浓。尤其是看到自己的意见被采纳写进国家法律当中,大家都觉得备受鼓舞,参与立法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社区居民对法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盛弘十分感慨,“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更多‘家门口的声音’被听到、被采纳,让民主‘获得感’看得见、能体验。” 截至今年5月,上海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共听取了95部法律草案意见,上报建议3181条,其中272条已经被研究采纳。立法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小小的社区也成为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助推器”、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故事的社区窗口。 建议基层立法联系点入法 2023年3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立法法修正草案亮相第一次全体会议。会场里,作为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盛弘翻看着手中的修正草案感觉熟悉又亲切。2022年11月,修正草案一审稿就曾在她所在的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征求过意见。在随后的代表团审议修正草案的会上,盛弘提出了一条修法意见,建议“地方各级人大和机构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在她看来,“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取得了很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这一经验做法应当推广到各地。 此次立法法修改,“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明确写入立法法。 这让盛弘感到了莫大的激励,也让她对今后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作为社区基层干部,我将推动‘硬法’意见征询和‘软法’民主协商互相促进,形成‘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的良好民主法治氛围。同时,还要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社区治理的各方面,把听到的民声民意转化为代表建议,推动落地成为真正的‘民生’,要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主。”盛弘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
共产党员、全国人大代表盛弘:
|
推动听到的“民声”落地成为真正的“民生”
|
|
|
|
( 2024-07-0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
|
|
盛弘(中)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老年助餐点征求用餐者意见建议。 |
|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文/图
“盛书记,侬好啊!我有个情况想反映一下。” 这是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荣华第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平时工作中最常听到的打招呼开场白,她感到十分亲切,这意味着又有群众主动找她倾诉“民声”、反映“民意”了。 盛弘是一名“80后”,也是一位“老党员”,19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在外企工作多年,曾是一位“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支部书记。2010年,她从外企辞职来到虹桥街道工作。从曾经的外企白领到如今的“小巷总理”,10多年来,盛弘的身份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直未变。 2023年,盛弘当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有了这个新的身份,盛弘觉得身上的责任更大了。“人大代表要广泛倾听民意,把老百姓真实的想法和期望转化为人大代表的建议。”盛弘坦言,作为一名扎根社区的党员、全国人大代表,如何把听到的“民声”转化为代表建议,推动落地成为真正的“民生”,是她工作中一直努力的目标。 民主成为一颗“种子” 盛弘所在的荣华居民区是全国首个涉外居民区,也是目前上海辖区面积最大的居委会之一,有42个居民住宅小区,居住着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2万名中外居民,素有“小小联合国”之称。 “门难敲、人难近、事难办”。古北社区的居民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差异性、需求的多样性,是盛弘面临的一大难题。在长期的工作中,盛弘意识到,社区里很多工作还是要靠社区各方力量,大家互相信任形成合力,很多事情才好办。 “家门难进,那就想办法请出来。事难办,那就大家一起商量。”盛弘尝试转变思维。2014年5月,盛弘与同事搭建了一个由中外居民组成的社区议事平台——古北市民议事厅,邀请社区里热心公益事业、在居民中有号召力、办事能力强的居民代表,一起探讨社区治理中的大小民生事。这些居民代表中,既有操着一口地道吴侬软语的老上海人,也有时不时会蹦出几句中文的外国友人。 围绕文明养宠、垃圾分类、小区停车等社区治理难题,市民议事厅里展开民主协商,寻找社区里的“最大公约数”。社区逐渐探索出一套“自主提事、按需议事、约请参事、民主评事、跟踪监事”的运作机制,通过“提、议、行、督”四个环节自下而上形成议题,形成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众人商量”的好氛围。 如今,“善治理”模式已经逐渐形成,无论是宠物扰民纷争化解,还是楼道扶手设计、智能充电桩选址,社区都会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民主”已经成为一颗“种子”,在群众中汲取更多的养分,结出更丰富的实践成果。 做居民群众贴心人 十几年来,盛弘坚持手机24小时不关机,几乎每天都会在辖区内走一走、看一看。走近群众,听取最真实的群众声音,是盛弘一直以来的坚持。 如何让社区居民拥有更加愉悦的心情,是盛弘一直追求的工作目标。尤其是让社区里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过上健康开心的生活,更是成为盛弘心中的牵挂。为了解决老年人助餐点的问题,盛弘与几名人大代表一起作了调研,了解老年人对菜品种类、口味的意见建议,还邀请社区有意愿的老年人去供餐方自动化厨房实地体验,并最终根据大家的意见不断调整完善。了解到有些老年人行动不便,他们还和街道服务办沟通,增加了上门送餐服务,将“服务”送到家。 走在社区里,看到不同肤色的中外朋友脸上的笑容,听到居民们的肯定,盛弘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让更多的‘你和我’成为‘我们’,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精细的社区管理,这是我们所坚持的,将来也会继续坚持下去。”盛弘说。 让“家门口的声音”被听到 虹桥街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全国设立的首批“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提地。2016年,首批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启动运行,古北市民中心成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的基层立法联系点,盛弘连续7年担任该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负责人。 盛弘一路见证了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民意直通车”的工作全过程,这也让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感。“在过去,很多百姓都觉得法律深奥、遥不可及,国家立法工作很‘高大上’,不是普通人能参与的。随着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居民有了接触立法的途径,社区的法治氛围也越来越浓。尤其是看到自己的意见被采纳写进国家法律当中,大家都觉得备受鼓舞,参与立法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社区居民对法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盛弘十分感慨,“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更多‘家门口的声音’被听到、被采纳,让民主‘获得感’看得见、能体验。” 截至今年5月,上海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共听取了95部法律草案意见,上报建议3181条,其中272条已经被研究采纳。立法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小小的社区也成为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助推器”、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故事的社区窗口。 建议基层立法联系点入法 2023年3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立法法修正草案亮相第一次全体会议。会场里,作为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盛弘翻看着手中的修正草案感觉熟悉又亲切。2022年11月,修正草案一审稿就曾在她所在的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征求过意见。在随后的代表团审议修正草案的会上,盛弘提出了一条修法意见,建议“地方各级人大和机构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在她看来,“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取得了很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这一经验做法应当推广到各地。 此次立法法修改,“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明确写入立法法。 这让盛弘感到了莫大的激励,也让她对今后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作为社区基层干部,我将推动‘硬法’意见征询和‘软法’民主协商互相促进,形成‘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的良好民主法治氛围。同时,还要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社区治理的各方面,把听到的民声民意转化为代表建议,推动落地成为真正的‘民生’,要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主。”盛弘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