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邓 君 □ 本报通讯员 李盛华
103个镇(街)综治中心完成一体化升级改造;全市上报网格事件办结率达99.82%;蕉岭县广福镇被授予“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称号…… 2023年以来,广东省梅州市把推进“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1”指综治中心,“6”指综合网格及法院、检察、公安、司法行政等基层政法力量和“粤平安”等信息化支撑平台,“N”指其他综治和社会力量)建设,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举措,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群众安全感稳居全省前列,为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安全保障。 做强治理中枢 打造实战平台 凌晨突降暴雨,平远县石正镇网格员在巡查时发现Y136线部分路段有山体滑坡的重大隐患,立刻通过“粤平安”云平台上报情况。根据“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相关职能部门“接单”后,迅速安排人力物力到场处置,确保道路畅通和过往车辆及行人安全。 安全隐患被及时消除,得益于“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的高效运转。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梅州市委、市政府将“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列为实施“百千万工程”“党建赋能工程”的重点内容,出台工作方案,逐项细化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有力有序推进工作落实。 “我们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推进镇(街)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调解中心、诉源治理中心‘四心融合’,着力构建治理中枢,打造‘一站式’实战平台。”梅州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目前,该市103个镇(街)综治中心完成了一体化升级改造,“五室一厅”(矛盾纠纷调处室、网格工作室、社会心理服务室、部门进驻工作室、监控研判室、群众接待大厅)一应俱全,同时高标准建成16个示范点,2258个村(社区)综治工作站,建成率达100%,有力提升全市群众诉求调处与矛盾预防化解能力和水平。 聚合政法力量 联调联动解纷 去年9月,梅江区西郊街道某条道路正在施工,其间,附近有房屋出现裂缝,屋主认为是施工所致,要求施工单位赔偿。西郊街道综治中心牵头,联合司法所、驻村律师、派出所、城市管理办等力量前往现场勘查并组织调解,成功化解了这起纠纷。 为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梅州推动法院、检察、公安、司法行政等基层政法力量,通过“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等方式入驻综治中心,及时有效回应群众诉求,形成联调联动、紧密合作、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 同时,梅州政法机关积极下沉力量,夯实基层解纷基础。法院实施“庭、站、点”融合共治工程,全力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设立诉源治理工作站,并在重点村(社区)等设置法官服务点,大力推广“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检察机关推进“检力下沉”驻镇挂村,采取“专项监督+刑事和解+公开听证”模式,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矛盾、修复社会关系。公安机关开展“一村一警”联勤联防,优化划定64个“1、3、5分钟”快速反应圈,建设最小应急单元3829个。司法行政机关完善县、镇、村三级调解网络,全市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5%,筑牢维护平安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除了加强线下基层政法力量协作联动,梅州也注重整合线上资源,强化科技应用,为推进“1+6+N”工作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 梅州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梅州深化“粤平安”云平台的推广应用,优化1429个全科网格,组建由7854人组成的“网格长+网格员+信息员”团队,2023年上报网格事件17.9万多件,办结率达99.82%。 激活基层力量 凝聚治理合力 走在梅州各地的大街小巷,不时可见身穿特制马甲、臂戴红袖章的人。他们是市民,也是义警或治安联防队员,为守护平安发挥群防群治之力。 人民群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梅州各地积极探索方式方法,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激活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中的“N”,凝聚最大治理合力。 五华县、大埔县等地在市妇联指导下,创新设立村(社区)家事调处室,由村妇联干部或村内有爱心、有经验、有威望的“三有”妇女担任主理人,联动基层法官、人民调解员、家事调解员和妇联维权志愿者等共同调处家事纠纷。兴宁市宁新街道突出党建引领,联动“五老一贤”、驻村(社区)律师、社工机构、老人协会、志愿者协会等力量,促成城南社区“口袋公园”、黄岭村护栏等项目的建设,“宁新善事”“宁新好人”不断涌现。 梅州立足实际,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客家传统文化,坚持家训感化、谣谚止纷、贤能管事、法理解忧,培育出一系列具有梅州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品牌。 走进广福镇围屋家风家训馆,一排排关于家庭和顺、敦亲睦邻的家训家规映入眼帘。此前,村民黄某的5名子女为财产分配激烈争执,周边邻居多次劝说未果。围屋内,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忠铎摆出方桌、板凳,面对面解疙瘩、言法理,最终“化干戈为玉帛”,两代人签下调解协议。 如今,广福镇“客家围屋定分止争”工作法、丰顺县“丰调语顺”工作法、大埔县百侯镇“古镇客文化解纷”工作法、梅县区雁洋镇“融合式旅游警务三雁”工作法等一批解纷品牌遍地开花,蕴含梅州特色的平安画卷正徐徐展开。 梅州结合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以及社情、民情等情况,打造19个“功德长廊”示范村、12个“积分超市”示范村,开展以人居环境、村风民风、社会治安等为内容的积分评议活动,带动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治理。 “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的实践,已开辟出梅州基层善治的新路径。
|
|
解纷品牌遍地开花 平安画卷徐徐展开
|
梅州创新“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
|
|
|
( 2024-05-0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邓 君 □ 本报通讯员 李盛华
103个镇(街)综治中心完成一体化升级改造;全市上报网格事件办结率达99.82%;蕉岭县广福镇被授予“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称号…… 2023年以来,广东省梅州市把推进“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1”指综治中心,“6”指综合网格及法院、检察、公安、司法行政等基层政法力量和“粤平安”等信息化支撑平台,“N”指其他综治和社会力量)建设,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举措,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群众安全感稳居全省前列,为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安全保障。 做强治理中枢 打造实战平台 凌晨突降暴雨,平远县石正镇网格员在巡查时发现Y136线部分路段有山体滑坡的重大隐患,立刻通过“粤平安”云平台上报情况。根据“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相关职能部门“接单”后,迅速安排人力物力到场处置,确保道路畅通和过往车辆及行人安全。 安全隐患被及时消除,得益于“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的高效运转。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梅州市委、市政府将“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列为实施“百千万工程”“党建赋能工程”的重点内容,出台工作方案,逐项细化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有力有序推进工作落实。 “我们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推进镇(街)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调解中心、诉源治理中心‘四心融合’,着力构建治理中枢,打造‘一站式’实战平台。”梅州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目前,该市103个镇(街)综治中心完成了一体化升级改造,“五室一厅”(矛盾纠纷调处室、网格工作室、社会心理服务室、部门进驻工作室、监控研判室、群众接待大厅)一应俱全,同时高标准建成16个示范点,2258个村(社区)综治工作站,建成率达100%,有力提升全市群众诉求调处与矛盾预防化解能力和水平。 聚合政法力量 联调联动解纷 去年9月,梅江区西郊街道某条道路正在施工,其间,附近有房屋出现裂缝,屋主认为是施工所致,要求施工单位赔偿。西郊街道综治中心牵头,联合司法所、驻村律师、派出所、城市管理办等力量前往现场勘查并组织调解,成功化解了这起纠纷。 为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梅州推动法院、检察、公安、司法行政等基层政法力量,通过“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等方式入驻综治中心,及时有效回应群众诉求,形成联调联动、紧密合作、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 同时,梅州政法机关积极下沉力量,夯实基层解纷基础。法院实施“庭、站、点”融合共治工程,全力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设立诉源治理工作站,并在重点村(社区)等设置法官服务点,大力推广“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检察机关推进“检力下沉”驻镇挂村,采取“专项监督+刑事和解+公开听证”模式,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矛盾、修复社会关系。公安机关开展“一村一警”联勤联防,优化划定64个“1、3、5分钟”快速反应圈,建设最小应急单元3829个。司法行政机关完善县、镇、村三级调解网络,全市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5%,筑牢维护平安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除了加强线下基层政法力量协作联动,梅州也注重整合线上资源,强化科技应用,为推进“1+6+N”工作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 梅州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梅州深化“粤平安”云平台的推广应用,优化1429个全科网格,组建由7854人组成的“网格长+网格员+信息员”团队,2023年上报网格事件17.9万多件,办结率达99.82%。 激活基层力量 凝聚治理合力 走在梅州各地的大街小巷,不时可见身穿特制马甲、臂戴红袖章的人。他们是市民,也是义警或治安联防队员,为守护平安发挥群防群治之力。 人民群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梅州各地积极探索方式方法,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激活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中的“N”,凝聚最大治理合力。 五华县、大埔县等地在市妇联指导下,创新设立村(社区)家事调处室,由村妇联干部或村内有爱心、有经验、有威望的“三有”妇女担任主理人,联动基层法官、人民调解员、家事调解员和妇联维权志愿者等共同调处家事纠纷。兴宁市宁新街道突出党建引领,联动“五老一贤”、驻村(社区)律师、社工机构、老人协会、志愿者协会等力量,促成城南社区“口袋公园”、黄岭村护栏等项目的建设,“宁新善事”“宁新好人”不断涌现。 梅州立足实际,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客家传统文化,坚持家训感化、谣谚止纷、贤能管事、法理解忧,培育出一系列具有梅州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品牌。 走进广福镇围屋家风家训馆,一排排关于家庭和顺、敦亲睦邻的家训家规映入眼帘。此前,村民黄某的5名子女为财产分配激烈争执,周边邻居多次劝说未果。围屋内,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忠铎摆出方桌、板凳,面对面解疙瘩、言法理,最终“化干戈为玉帛”,两代人签下调解协议。 如今,广福镇“客家围屋定分止争”工作法、丰顺县“丰调语顺”工作法、大埔县百侯镇“古镇客文化解纷”工作法、梅县区雁洋镇“融合式旅游警务三雁”工作法等一批解纷品牌遍地开花,蕴含梅州特色的平安画卷正徐徐展开。 梅州结合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以及社情、民情等情况,打造19个“功德长廊”示范村、12个“积分超市”示范村,开展以人居环境、村风民风、社会治安等为内容的积分评议活动,带动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治理。 “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的实践,已开辟出梅州基层善治的新路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