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万静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与法治论坛”4月27日在中关村展示中心举办。这是中关村论坛自创办以来,首次举办科技与法治平行论坛。该论坛以“良法善治护航科技创新发展”为主题,由北京市司法局主办,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科委等联合主办。数百位科技法治实务工作者、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会聚一堂,共同探讨我国科技法治治理前沿热点问题,涉及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议题。 在此次论坛上,北京市司法局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国家和首都科技法治研究网络建设、科技法治理论和实践研究、完善我国科技法治理论和实践研究评价方法、丰富高水平人才交流和培养实践开展长期合作,更好建设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支撑首都科技法治建设。 推进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立法 在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特点、全球科技创新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年度主题,旨在汇聚全球智慧,共话开放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届“科技与法治平行论坛”应运而生。 北京市司法局局长崔杨表示,本次论坛旨在搭建科技法治治理研讨交流平台,对接科技创新主体法治诉求期待,共议科技法治治理难题,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法治支撑。 北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围绕科技创新领域立法、执法、普法和法律服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指导,助力北京在前沿技术、高精尖产品、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建设事业加快推进。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标志着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进入以法治保障高质量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王荣梅在论坛上对《条例》进行介绍,科创中心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条例》强化顶层制度设计,明确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规划与建设布局;聚焦科技创新全链条各环节,加强制度供给,释放各类创新主体的动力和活力;持续优化创新制度环境,专章对创新生态、国际开放合作作出规定。 “法治在完善科技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保护创新成果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王荣梅说。 《条例》聚焦制约科技创新的堵点、卡点问题,规定了20余项首创性制度。包括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在国有资产中单列管理制度,鼓励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建设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等。《条例》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高质量建设北京国际科创中心,科技与法治共进,产生重要意义和影响。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法治保障。北京积极推进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立法,现有科技领域地方性法规12部、政府规章5部、重要行政规范性文件170余件。 支撑科技创新需要良法善治 以高质量法治供给护航科技创新,从而巩固和加强科技创新取得的重大成就。这是与会专家在谈及科技与法治的关系时普遍达成的共识。 意大利驻华使馆科技参赞、欧洲自然科学院材料与纳米技术实验室主任普利尼奥·因诺森齐在致辞中指出,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更应该审慎思考如何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人们的安全和权益,同时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法治对于优化科技创新治理至关重要。只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科技创新,才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法治不仅是对科技创新的约束,更是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和规范,是实现科技治理的有效手段。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指出,要促进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工作深度融合,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人工智能不光是一个技术,还涉及法律、伦理、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治理值得引起我们高度关注,需要我们健全科技伦理的治理体制,形成崇尚创新、求实奉献、追求卓越、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院长刘双玉提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已经体现在司法审判的一系列案件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中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从三个方面来转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理念,提升司法能力。一是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的市场化、产业化,司法裁判应当更加关注和推动动态的知识产权转化和应用,更加关注推动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二是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国际化。三是更加重视高水平司法救济。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中美知识产权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从专利持有量来看,2022年全球有效专利为1730万件左右,中国以420万件位居世界第一。刘双玉指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为专属管辖法院,每年受理专利商标授权确权审查案件已经突破两万件,而且还在持续增长,“这也给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科技法治治理的北京应对之策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数据安全、科技伦理、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带来新的社会关系形态深刻变革,新兴科技领域法治治理问题引人深思,也成为全球面对的共同课题。 对此,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尹航在论坛致辞中提供了以下“首都应对之策”: 面对科技法治治理新形势,北京将协同推进科技与法治创新,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势能。北京将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法治创新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持续发挥法治在科技创新、改革、发展、转化、保护等方面的基础保障作用,提高科技、产业和财政政策的综合集成效应,最大限度保护和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释放创新活力。 面对科技法治治理新任务,北京将充分利用首都人才优势,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北京汇聚了众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培育专家型领军型骨干型人才,引进培养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卓越青年科学家和杰出青年人才,大力培养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为各类人才提供各显其能的创新舞台。 面对科技法治治理的新要求,北京将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高效汇聚高质量发展新智能。充分发挥中关村论坛作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作用,吸收和借鉴科技法治治理域外经验,谋求全球科技法治治理合作,共议前沿科技和未来趋势,共商科技治理和创新规则,共享创新思想和发展理念。 “希望以我们的努力,促进科技与法治‘双向奔赴’,以法治力量筑牢科技创新根本基石,以法治‘春雨’润泽科技创新成长土壤,以法治‘铠甲’护航科技创新高效发展,让科技创新在良法善治的轨道上奔驰。”崔杨说。
|
|
以高质量法治供给护航科技创新
|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首次举办科技与法治平行论坛
|
|
|
( 2024-04-2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万静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与法治论坛”4月27日在中关村展示中心举办。这是中关村论坛自创办以来,首次举办科技与法治平行论坛。该论坛以“良法善治护航科技创新发展”为主题,由北京市司法局主办,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科委等联合主办。数百位科技法治实务工作者、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会聚一堂,共同探讨我国科技法治治理前沿热点问题,涉及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议题。 在此次论坛上,北京市司法局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国家和首都科技法治研究网络建设、科技法治理论和实践研究、完善我国科技法治理论和实践研究评价方法、丰富高水平人才交流和培养实践开展长期合作,更好建设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支撑首都科技法治建设。 推进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立法 在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特点、全球科技创新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年度主题,旨在汇聚全球智慧,共话开放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届“科技与法治平行论坛”应运而生。 北京市司法局局长崔杨表示,本次论坛旨在搭建科技法治治理研讨交流平台,对接科技创新主体法治诉求期待,共议科技法治治理难题,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法治支撑。 北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围绕科技创新领域立法、执法、普法和法律服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指导,助力北京在前沿技术、高精尖产品、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建设事业加快推进。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标志着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进入以法治保障高质量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王荣梅在论坛上对《条例》进行介绍,科创中心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条例》强化顶层制度设计,明确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规划与建设布局;聚焦科技创新全链条各环节,加强制度供给,释放各类创新主体的动力和活力;持续优化创新制度环境,专章对创新生态、国际开放合作作出规定。 “法治在完善科技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保护创新成果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王荣梅说。 《条例》聚焦制约科技创新的堵点、卡点问题,规定了20余项首创性制度。包括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在国有资产中单列管理制度,鼓励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建设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等。《条例》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高质量建设北京国际科创中心,科技与法治共进,产生重要意义和影响。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法治保障。北京积极推进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立法,现有科技领域地方性法规12部、政府规章5部、重要行政规范性文件170余件。 支撑科技创新需要良法善治 以高质量法治供给护航科技创新,从而巩固和加强科技创新取得的重大成就。这是与会专家在谈及科技与法治的关系时普遍达成的共识。 意大利驻华使馆科技参赞、欧洲自然科学院材料与纳米技术实验室主任普利尼奥·因诺森齐在致辞中指出,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更应该审慎思考如何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人们的安全和权益,同时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法治对于优化科技创新治理至关重要。只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科技创新,才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法治不仅是对科技创新的约束,更是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和规范,是实现科技治理的有效手段。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指出,要促进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工作深度融合,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人工智能不光是一个技术,还涉及法律、伦理、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治理值得引起我们高度关注,需要我们健全科技伦理的治理体制,形成崇尚创新、求实奉献、追求卓越、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院长刘双玉提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已经体现在司法审判的一系列案件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中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从三个方面来转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理念,提升司法能力。一是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的市场化、产业化,司法裁判应当更加关注和推动动态的知识产权转化和应用,更加关注推动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二是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国际化。三是更加重视高水平司法救济。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中美知识产权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从专利持有量来看,2022年全球有效专利为1730万件左右,中国以420万件位居世界第一。刘双玉指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为专属管辖法院,每年受理专利商标授权确权审查案件已经突破两万件,而且还在持续增长,“这也给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科技法治治理的北京应对之策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数据安全、科技伦理、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带来新的社会关系形态深刻变革,新兴科技领域法治治理问题引人深思,也成为全球面对的共同课题。 对此,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尹航在论坛致辞中提供了以下“首都应对之策”: 面对科技法治治理新形势,北京将协同推进科技与法治创新,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势能。北京将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法治创新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持续发挥法治在科技创新、改革、发展、转化、保护等方面的基础保障作用,提高科技、产业和财政政策的综合集成效应,最大限度保护和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释放创新活力。 面对科技法治治理新任务,北京将充分利用首都人才优势,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北京汇聚了众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培育专家型领军型骨干型人才,引进培养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卓越青年科学家和杰出青年人才,大力培养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为各类人才提供各显其能的创新舞台。 面对科技法治治理的新要求,北京将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高效汇聚高质量发展新智能。充分发挥中关村论坛作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作用,吸收和借鉴科技法治治理域外经验,谋求全球科技法治治理合作,共议前沿科技和未来趋势,共商科技治理和创新规则,共享创新思想和发展理念。 “希望以我们的努力,促进科技与法治‘双向奔赴’,以法治力量筑牢科技创新根本基石,以法治‘春雨’润泽科技创新成长土壤,以法治‘铠甲’护航科技创新高效发展,让科技创新在良法善治的轨道上奔驰。”崔杨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