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视窗
|
|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文/图
一桥跨两岸,鸡啼鸣三县。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三河镇的三县桥是一座三孔古石头桥,因连接肥西、舒城、庐江三县而得名。桥上青石铺路,桥下清波泛舟,倒映着两岸的白墙黛瓦,让人们心向往之。 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合肥市三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要求,保持和延续古镇建筑风格、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13年来,在立法保障下,三河镇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强保护和管理工作,让历史建筑风华再现,历史文化绽放光彩,为古镇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延续历史风貌 三河镇,古名鹊渚,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留存名胜古迹、历史建筑众多,素有“千年古镇”之美誉。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三河镇着力打造旅游名镇、生态古镇,于2007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但在发展过程中,该镇面临对历史文物、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有限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予以规范。 2010年,合肥市在全省首开先河,立法保护特定历史文化名镇,就保护原则、管理责任、建筑修缮、非遗传承等作出具体规定,将古镇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 “古镇三水环绕,临水建房,呈鱼骨状的街巷镶嵌着二到五进的院落,是典型的‘皖中徽派’风格,我们依据《条例》对这样的建筑风格、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进行保持和延续,按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实行分区保护。”三河镇文旅办主任方耿忠说。 在保护历史街区肌理原则的指导下,三河镇实施了街巷房屋立面改造,修复了刘同兴隆庄、仙姑楼等多处院落,基本复原了千年古镇的历史风貌。 “在《条例》施行过程中,我们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开展执法检查,若发现占道经营、基础设施破损等问题,由镇政府统一派单进行整改。”三河镇人大副主席吴碧波说。 把控建设活动 在三河镇古街走一走,每隔一段距离就会看到售卖当地传统名小吃“三河米饺”的店铺。黑底金字的仿古招牌下,一个个色泽金黄的米饺沥油出锅,飘出阵阵香味。 “整个街区古色古香,建筑风格统一,没有花花绿绿的招牌和广告,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带孩子来此游玩的唐女士告诉记者。 房屋改建、外墙装饰,这些都曾是“看得见管不着”的事。“以前居民翻新自家老宅,想怎么修就怎么修,沿街装了很多空调外机、不锈钢窗,即使影响了古街区历史风貌也没办法管,但《条例》施行后,我们的管理工作有了抓手。”曾负责文旅工作的三河镇湿地办主任管文华说。 按照《条例》要求,三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范围内的新建、扩建、改建活动在体量、高度、色彩、建筑风格等方面都要符合保护规划的规定,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依法办理有关许可手续。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历史建筑,所有权人要按照历史状况的原貌及时进行维护、修缮。 对于设置户外广告、店招、标牌以及在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物上安装附属物,《条例》也有要求。记者注意到,古街的店铺都统一了仿古招牌和旗帜,安装了中式窗格以及木条状空调外机隐形支架,细节之处“藏”着对古城风貌维护的重视。 传承非遗文化 今年3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河)研学基地在三河民俗博物馆揭牌。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在十余位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尝试剪纸、制砚、制扇等非遗项目,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丁政权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河羽扇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他所做的羽扇毛片平薄,摸起来质地柔软,扇起来柔风拂面。“三河羽扇是以禽鸟羽毛为原材料,制作工艺非常讲究,自春秋时期就有了生产历史。”丁政权说,通过这样的研学活动,可以让更多人了解羽扇的历史和文化,让羽扇制作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条例》的重点之一。按照《条例》规定,三河政府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项目,申请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通过提供场所、给予资助、促进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单位开展传承活动。 “我们一年大约举办200场活动,会推出具有三河特色的闹花船、羽扇舞、地方小调等非遗文化和传统艺术表演,并专门打造了‘三河明月夜’夜游景观、非遗文化特色街区,注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保护和展示提供载体和平台。”三河文旅公司副总经理孙斌说。 随着夜幕降临,古镇两岸亮起了璀璨灯火,进入了夜游模式。盈盈的小南河串联起古桥古街,游船荡漾其间,即刻开启了一场新的梦幻之旅。
|
|
合肥三河:2500年古镇风华再现
|
|
|
|
( 2024-04-2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
|
|
雨后的三河古镇望月桥和望月阁景观。 |
|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文/图
一桥跨两岸,鸡啼鸣三县。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三河镇的三县桥是一座三孔古石头桥,因连接肥西、舒城、庐江三县而得名。桥上青石铺路,桥下清波泛舟,倒映着两岸的白墙黛瓦,让人们心向往之。 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合肥市三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要求,保持和延续古镇建筑风格、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13年来,在立法保障下,三河镇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强保护和管理工作,让历史建筑风华再现,历史文化绽放光彩,为古镇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延续历史风貌 三河镇,古名鹊渚,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留存名胜古迹、历史建筑众多,素有“千年古镇”之美誉。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三河镇着力打造旅游名镇、生态古镇,于2007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但在发展过程中,该镇面临对历史文物、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有限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予以规范。 2010年,合肥市在全省首开先河,立法保护特定历史文化名镇,就保护原则、管理责任、建筑修缮、非遗传承等作出具体规定,将古镇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 “古镇三水环绕,临水建房,呈鱼骨状的街巷镶嵌着二到五进的院落,是典型的‘皖中徽派’风格,我们依据《条例》对这样的建筑风格、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进行保持和延续,按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实行分区保护。”三河镇文旅办主任方耿忠说。 在保护历史街区肌理原则的指导下,三河镇实施了街巷房屋立面改造,修复了刘同兴隆庄、仙姑楼等多处院落,基本复原了千年古镇的历史风貌。 “在《条例》施行过程中,我们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开展执法检查,若发现占道经营、基础设施破损等问题,由镇政府统一派单进行整改。”三河镇人大副主席吴碧波说。 把控建设活动 在三河镇古街走一走,每隔一段距离就会看到售卖当地传统名小吃“三河米饺”的店铺。黑底金字的仿古招牌下,一个个色泽金黄的米饺沥油出锅,飘出阵阵香味。 “整个街区古色古香,建筑风格统一,没有花花绿绿的招牌和广告,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带孩子来此游玩的唐女士告诉记者。 房屋改建、外墙装饰,这些都曾是“看得见管不着”的事。“以前居民翻新自家老宅,想怎么修就怎么修,沿街装了很多空调外机、不锈钢窗,即使影响了古街区历史风貌也没办法管,但《条例》施行后,我们的管理工作有了抓手。”曾负责文旅工作的三河镇湿地办主任管文华说。 按照《条例》要求,三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范围内的新建、扩建、改建活动在体量、高度、色彩、建筑风格等方面都要符合保护规划的规定,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依法办理有关许可手续。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历史建筑,所有权人要按照历史状况的原貌及时进行维护、修缮。 对于设置户外广告、店招、标牌以及在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物上安装附属物,《条例》也有要求。记者注意到,古街的店铺都统一了仿古招牌和旗帜,安装了中式窗格以及木条状空调外机隐形支架,细节之处“藏”着对古城风貌维护的重视。 传承非遗文化 今年3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河)研学基地在三河民俗博物馆揭牌。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在十余位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尝试剪纸、制砚、制扇等非遗项目,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丁政权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河羽扇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他所做的羽扇毛片平薄,摸起来质地柔软,扇起来柔风拂面。“三河羽扇是以禽鸟羽毛为原材料,制作工艺非常讲究,自春秋时期就有了生产历史。”丁政权说,通过这样的研学活动,可以让更多人了解羽扇的历史和文化,让羽扇制作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条例》的重点之一。按照《条例》规定,三河政府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项目,申请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通过提供场所、给予资助、促进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单位开展传承活动。 “我们一年大约举办200场活动,会推出具有三河特色的闹花船、羽扇舞、地方小调等非遗文化和传统艺术表演,并专门打造了‘三河明月夜’夜游景观、非遗文化特色街区,注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保护和展示提供载体和平台。”三河文旅公司副总经理孙斌说。 随着夜幕降临,古镇两岸亮起了璀璨灯火,进入了夜游模式。盈盈的小南河串联起古桥古街,游船荡漾其间,即刻开启了一场新的梦幻之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