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社会
|
|
□ 肖梅
今年3月,教育部启动实施“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进一步强调供需适配、用心服务、聚力攻坚,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超1179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压力持续增大。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先进性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端,提升人才的精准有效供给,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匹配和优质的人力资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时时放心不下的“国之大者”。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个高校,都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政策引领,优化指导服务,兜牢就业底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对照中央部署和群众期待,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一是供需结构有矛盾,专业建设对接产业需求不紧密,产教资源汇聚不充分,人才供需信息不对称。二是能力培养不匹配,培养目标没有上移“中试”,育人模式没有链接“职场”,教学组织没有联通实境,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需求有差距。三是就业服务不走心,重工作保障,轻价值引领;重数据指标,轻人文关怀;重阶段性攻坚,轻全过程融入。针对以上问题,高职院校要系统谋划,精准施策,进一步提升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产教融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关键抓手。要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制度,优化校企协同育人格局,促进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契合,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需求相匹配。要推动产教资源融合汇聚,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政校企行联动,产学研用一体,岗课赛证融通,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要推动产教信息共享互通,开发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汇聚区域内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供求信息,打造教育、人才供给与科技、产业需求为一体的“云端会客厅”,促进产教信息共享、供需对接。 深化科教融汇,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科教融汇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改革方向,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要系统性升级人才培养目标,紧跟技术发展和企业岗位能力跃迁要求,联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技术技能服务平台和中试基地,探索推进技术联合攻关、人才协同培养,人才培养实现由“实用型”向“创新型”叠加。要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工作室、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与地方产业和企业的紧密合作,瞄准企业需求,聚焦解决生产一线实际困难,将企业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建设。要探索建立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协同机制,在中试基地中做科研、育人才,在企业实境中促创新、育团队,在田间地头解民生、治学问,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技能创新的良性互动。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的互动和联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在参与技术革新的过程中,完成知识迁移,实现从新手到熟手,再到行家里手的能力进阶。 深化就业育人,构建“五心”促就业工作格局。打造有高度、有温度、有力度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高质量就业答卷。要坚守“红色初心”,把“厚植家国情怀、助力报国之行、激扬青春筑梦”作为就业工作主旋律、主基调,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积极主动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要弘扬“卓越匠心”,咬住充分就业不松劲,盯住高质量就业不松手,把问题找准找实,把措施落地落实,联动各方资源,深挖就业潜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要锚定“历久恒心”,入学时开展就业启蒙教育,上学时打造精品特色就业指导课程,强化赛事引领作用,毕业时聚力攻坚、精准施策、靶向助力,统筹抓好各项工作精准落实。要坚持“无私爱心”,拿出更多的时间,潜心引导抓就业;拿出更大的精力,精准帮扶抓就业;拿出更强的队伍,强化指导抓就业。要强化“协力同心”,牢固树立全校就业工作“一盘棋”的理念,坚持完善各部门“全员参与、全面指导、全程服务”的就业育人工作机制,从建立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营造良好就业宣传氛围等方面入手,形成合力,携手助力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作者系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
|
供需适配育人才 用心用情促就业
|
|
|
|
( 2024-04-1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
|
□ 肖梅
今年3月,教育部启动实施“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进一步强调供需适配、用心服务、聚力攻坚,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超1179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压力持续增大。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先进性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端,提升人才的精准有效供给,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匹配和优质的人力资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时时放心不下的“国之大者”。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个高校,都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政策引领,优化指导服务,兜牢就业底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对照中央部署和群众期待,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一是供需结构有矛盾,专业建设对接产业需求不紧密,产教资源汇聚不充分,人才供需信息不对称。二是能力培养不匹配,培养目标没有上移“中试”,育人模式没有链接“职场”,教学组织没有联通实境,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需求有差距。三是就业服务不走心,重工作保障,轻价值引领;重数据指标,轻人文关怀;重阶段性攻坚,轻全过程融入。针对以上问题,高职院校要系统谋划,精准施策,进一步提升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产教融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关键抓手。要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制度,优化校企协同育人格局,促进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契合,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需求相匹配。要推动产教资源融合汇聚,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政校企行联动,产学研用一体,岗课赛证融通,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要推动产教信息共享互通,开发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汇聚区域内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供求信息,打造教育、人才供给与科技、产业需求为一体的“云端会客厅”,促进产教信息共享、供需对接。 深化科教融汇,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科教融汇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改革方向,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要系统性升级人才培养目标,紧跟技术发展和企业岗位能力跃迁要求,联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技术技能服务平台和中试基地,探索推进技术联合攻关、人才协同培养,人才培养实现由“实用型”向“创新型”叠加。要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工作室、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与地方产业和企业的紧密合作,瞄准企业需求,聚焦解决生产一线实际困难,将企业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建设。要探索建立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协同机制,在中试基地中做科研、育人才,在企业实境中促创新、育团队,在田间地头解民生、治学问,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技能创新的良性互动。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的互动和联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在参与技术革新的过程中,完成知识迁移,实现从新手到熟手,再到行家里手的能力进阶。 深化就业育人,构建“五心”促就业工作格局。打造有高度、有温度、有力度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高质量就业答卷。要坚守“红色初心”,把“厚植家国情怀、助力报国之行、激扬青春筑梦”作为就业工作主旋律、主基调,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积极主动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要弘扬“卓越匠心”,咬住充分就业不松劲,盯住高质量就业不松手,把问题找准找实,把措施落地落实,联动各方资源,深挖就业潜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要锚定“历久恒心”,入学时开展就业启蒙教育,上学时打造精品特色就业指导课程,强化赛事引领作用,毕业时聚力攻坚、精准施策、靶向助力,统筹抓好各项工作精准落实。要坚持“无私爱心”,拿出更多的时间,潜心引导抓就业;拿出更大的精力,精准帮扶抓就业;拿出更强的队伍,强化指导抓就业。要强化“协力同心”,牢固树立全校就业工作“一盘棋”的理念,坚持完善各部门“全员参与、全面指导、全程服务”的就业育人工作机制,从建立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营造良好就业宣传氛围等方面入手,形成合力,携手助力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作者系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