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
9 2/9 1 2 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不断优化自贸港法治化营商环境
· 破解生态保护补偿覆盖范围有限等突出问题
· 为两岸关系指明正确方向
· 以审判树规则 以协同促治理
· 上海示范引领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
· 满足多样化需求 全面做实服务保障

以审判树规则 以协同促治理
北京金融法院三年走出法治协同助力金融发展新路径

( 2024-04-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 本报记者 黄洁 徐伟伦

  今年3月,北京金融法院3岁了。走进这个年轻的法院,每个人都会如数家珍地讲起建院以来的种种变化,“协同治理”“为民司法”是他们口中的高频词。
  3年间,北京金融法院通过“强执行促强监管”助推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收缴率提升30个百分点;创新推出的“双轨双平台”证券群体性纠纷化解机制,为6000余名中小投资者提供了便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助力企业涅槃重生,填补了北京在世界银行相关考核指标中的空白……一份公开发布的审判工作白皮书,沉甸甸地记载了该院3年来创新发展深耕细作的亮眼成绩。
  北京金融法院院长张雯说:“我们不仅是办案单位,更是治理单位。”建院以来,北京金融法院立足首都金融审判工作特点,加快推进金融审判工作现代化,同时紧密对接金融治理现实需求,提升府院联动质效,助力金融监管“长牙带刺”,力促金融风险协同善治,助推金融行业善成精治,走出了一条以法治协同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助力金融监管“长牙带刺”
  北京金融法院作为全国唯一一家管辖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为申请人的非诉执行案件的法院,担负着服务国家强监管、化风险,助力金融监管“长牙带刺”的重要职责。3年来,该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中,以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为主体的占比高达98%,司法裁判密切关系着监管政策落地实施。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高度关注证券行政处罚罚没款收缴率不高的问题。”北京金融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徐楠认为,收缴率过低,会使得金融行政处罚沦为“空炮弹”。为此,北京金融法院加强府院联动,推动金融行政非诉案件执行的机制创新,以“强执行促强监管”。
  新修订的证券法施行后,北京金融法院受理了全国首例证监会内幕交易行政处罚保全案。法官审查后发现,此前中国证监会采取的行政保全措施即将到期,为避免行政保全与司法保全衔接不畅给被处罚人留下财产转移的可乘之机,金融法院启动“保、多、立、审、执”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府院联动,在24小时内便完成查控财产的司法保全措施,确保行政保全目的得以实现。
  记者了解到,建院3年来,北京金融法院持续加强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协同治理,补齐行政执法与诉讼间的保全缺口,首创证券行政非诉执行全流程机制,助力提升金融行政监管措施的有效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收缴率近3年提升30个百分点。
  截至目前,北京金融法院已受理各类金融案件21925件,审结、执结案件20228件,总标的额超过8000亿元。在金融行政案件的审理中,北京金融法院把“监督就是支持、支持就是监督”贯穿审判全过程各方面,稳妥审理了涉“獐子岛”“梅花生物”等一批重大敏感案件,监督和支持监管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规范金融监管行为,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
科技赋能洞察金融风险
  在今年1月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提出金融监管是系统工程,金融管理部门和司法机关等都有相应职责,要加强监管协同,健全权责一致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科技赋能洞察金融风险,在北京金融法院建院伊始即是重头。走进法院一层的“大数据中心”,大屏幕上跳动着各类数据,传递着不同信息。目前,北京金融法院已与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部分金融机构等实现数据对接,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冒烟指数”系统与金融法院审判系统已有效共享运转。“冒烟指数”异常的高风险企业涉诉后,法官的办案系统即会自动进行风险提示,帮助法官研判风险,完善审理方案。
  除了“冒烟指数”,大数据和相关算法模型正日益成为法官科学裁判的有力帮手。近年来,涉及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的上市公司数量逐年递增,如何精准核算投资者因虚假陈述行为造成的损失,长期困扰着法官。对此,北京金融法院基于证券行业大数据,在东方网力公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系列案件中创新运用精准核算模型,将金融行业因子与司法审判因子相结合,剔除了与虚假陈述无关的证券市场风险等其他因素对股价的影响,显著提升了核算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该案判决作出后,260余名当事人无一上诉。
  2023年5月,全国首例保险公司重整案以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顺利完成。承办此案的北京金融法院在办理过程中,积极探索金融机构破产重整涉众层面风险隔离机制,通过跨部门信息联动、网上监测等手段实施预警联动共治,避免引起公众误判。其间,法院与监管机构、保障基金公司等单位协同处理,采取行政接管有效衔接司法重整的方式推进风险处置工作,实现了问题股东全部清退、债务全额清偿、员工全员承接、偿付能力达标的风险处置目标。
  现如今,北京金融法院已将金融司法数字化转型作为改革重点,通过重塑金融司法业务流程,优化履职监督运行模式,实现大数据资源和要素价值有效释放,推动形成金融法治数字发展生态。
聚焦治理难点创新司法举措
  “上市公司虚假陈述日益成为侵害中小投资者权益的顽瘴痼疾。”北京金融法院审判第一庭副庭长孙兆晖说,此类纠纷发案量大、专业性强,涉诉中小投资者少则几十人,多则数千人,但往往欠缺收集证据和运用法律的技能,维权能力相对较弱。
  对此,孙兆晖带领审判团队践行“如我在诉”,创新推出“庭审百问”要素化审理模式,从100余件典型案例中抽取提炼调查要点,征询30余名证券行业律师和专家学者意见,将复杂案情细化拆解为涵盖10个方面基本事实、覆盖10余类市场主体的100余个审理要素,同时搭建当事人庭前在线填写和交换要素问答表的信息化平台。
  这一创新举措,实现了庭审场景向前延伸,让庭审从“临时出题”变成提前发放的“标准试卷”,先后为2000余名中小投资者提供“解纷路线图”,平均庭审时长缩短近50%,有效降低了中小投资者的维权成本和难度。规范化的要素问答表和调查指引,也为解纷机构提供了调查攻略,让司法裁判“标尺”成为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的“操作指南”,为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开展证券纠纷诉源治理和多元化解提供规则支撑。
  2022年,北京金融法院“优化营商工作室”正式挂牌,这个由该院与市工商联共同搭建的平台,凝聚各方合力,通过优化资产处置、引入投融资资源、推动双方调解和解等工作,让一批有挽救价值的被执行民营企业实现了持续运营。成立至今,“优化营商工作室”已处理案件49件,执行到位金额累计163亿余元,保障了8万余名涉案企业职工稳定就业,贡献了具有首都特色的金融执行方案。
  与此同时,北京金融法院以案为鉴,聚焦金融治理领域的共性难点问题,积极构建“大建议”数字治理模型,通过发布司法建议函、立法建议、“数助决策”报告等形式,变定分止争、化解矛盾为提前预防、综合治理。截至目前,北京金融法院已向金融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发送司法建议33份,开展各类金融热点问题调研近30项,洞察案件背后的风险隐患,推动形成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
  槌落止纷争,掩卷促治理。张雯表示,3年来,北京金融法院以“既审案、又治理”的功能型法院建设为导向,紧密对接金融治理现实需求,创新推出“双轨双平台”等一批金融审判新机制,以审判树规则,以协同促治理,切实承担起服务保障国家金融战略实施、营造良好金融法治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职责使命。站在新的起点,北京金融法院将积极适应金融强国建设对金融司法提出的新要求,同步推进金融案件审判和金融治理协同,助力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