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
13 2/13 1 2 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出警速度快一秒 群众平安多一分
· 一个窗口办理多项业务
· 图片新闻
· 落深落实落细全国两会精神 以能动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
· 便捷普惠全覆盖 惠民利民保民生
· 法治建设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 每名检察官都是“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第一责任人

便捷普惠全覆盖 惠民利民保民生
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成就综述

( 2024-03-2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 本报记者 赵婕

  三月如歌,万物齐吟。
  在这个“春风吹得人心暖”的时节,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边远的乡村,都有法律服务工作者忙碌的身影,有的通过热线提供法律咨询,有的周末也在为群众办理公证,有的走进田间地头开展普法宣传……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
  近年来,全国司法行政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制机制,服务平台功能有效发挥,服务网络设施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得到持续推进,人民群众享有的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和水平取得明显提升。
覆盖城乡
让人民群众感受法治温暖

  完善顶层设计,蓝图更加清晰。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对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作出部署。
  公共法律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两办《意见》,司法部制定出台一系列有关政策规定,《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于2021年12月面世。《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2024年1月召开的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对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供覆盖面更广、内容更丰富、质量更高、获得感更强的公共法律服务作出工作安排。
  一个个决策部署,为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供了“路线图”“施工图”。
  全国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按图施工”不断夯实线下线上公共法律服务三大平台主阵地,经过不懈努力,基本建成了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枝枝叶叶总关情。
  ——实体平台为服务百姓架起“连心桥”。
  实体平台覆盖城乡,重点在“乡”。江苏聚焦乡村法律服务需求,努力打造乡村“一刻钟”法律服务圈,形成涵盖法律服务“全方位”、社情民意“直通车”、援法议事“微自治”、精准普法“零距离”、纠纷调解“点诊式”、法律援助“一站式”六大服务模式的“法律之家”。
  在吉林省白城市,1000个“公共法律服务先锋岗”遍布田间地头、村头巷尾,融入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将公共法律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
  数据最有说服力。截至目前,全国各类法律服务机构达到75.4万个,专业法律服务人员399.7万人,建成59万余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工作室)。全国60多万个村(社区)配备法律顾问,除西藏自治区外,基本实现县、乡两级实体平台全覆盖,村一级依托村(居)法律顾问基本实现服务全覆盖,有效打通线下服务“最后一公里”。
  ——热线是平台更是整合优化的纽带。
  全国各地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已全面建成,并不断优化。近80%的省份已经完成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归并整合,为人民群众提供全天候公共法律服务,进一步提升了便民服务水平。
  “现在拨打12345就能咨询法律问题、寻求法律服务,我们只记一个号码,遇到的涉法问题便迎刃而解。”北京一名市民由衷地感慨道。
  ——线上法律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中国法律服务网和各省法律服务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全面建成运营,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不断拓展。
  江西“乡乡通”依托全省乡镇(街道)司法所建设远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73个,建立起集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等于一体的线上可视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
  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区司法局推出了公共法律服务终端“黄小司”并上线运行小程序,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依托“12348”安徽法网和热线两大平台,整合共享优质的法律服务产品,群众遇到法律问题,不仅可以随时随地找“黄小司”在线解答,还可以让它“牵线”办公证、找律师,提供多种专业服务。
  截至2023年底,中国法律服务网和各省法律服务网累计访问22亿人次,注册社会公众633.6万人,法律咨询1200万人次。
  三大平台全覆盖,让人民群众直接感受到了公共法律服务阳光般的温暖。
便捷高效
让人民群众摆脱急难愁盼

  “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可得。”便捷高效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所期所盼。全国司法行政系统采取多项有力举措,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法律援助服务更加便民快捷。
  取消经济困难证明,法律援助机构通过信息共享查询等方式核查申请人的经济困难状况,让困难群众能够更快获得法律援助。推广“零等待”“预约上门”“点援制”等便民措施,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法律援助服务。
  ——新时代调解工作便捷高效。
  推广智能移动调解系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智能的调解服务。仅2023年,全国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矛盾纠纷1720万件,其中法院委托调解成功728万件,各地调解协议履行率基本上保持在90%以上。
  ——村(居)法律顾问服务及时。
  全国20多万名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其他法律专业人员担任村(居)法律顾问,通过定期驻点服务、组建微信群提供及时服务等方式,每年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村(居)民提供各类法律服务数百万件(次)。
  ——公证服务更加利企便民。
  全面推行公证证明材料清单管理,规范33类81项证明材料清单,删减不必要的证明材料116项,删减证明达29.3%,减轻群众证明负担。在全国部署开展“公证减证便民提速”活动,推出压缩办证期限、拓展“一证一次办”、推进“一事一站办”等7项便民提速措施,进一步深化公证减证便民服务。
  ——仲裁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积极探索通过优化在线立案、远程庭审、电子送达等便捷高效的仲裁服务新方式,不断推进互联网仲裁健康有序发展,仲裁服务能力和公信力显著增强。2023年,全国有94家仲裁机构采取线上方式办结仲裁案件30.8万件。
  ——涉外法律服务优质高效。
  2023年,全国有85家仲裁机构办结涉港澳台和涉外案件共3000余件,案件总标的额近2000亿元。截至2023年11月,我国律师事务所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180个,为海外中国企业和公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涉外法律服务;遴选295家公证机构与驻外使领馆共同开展海外远程视频公证试点,为旅居海外的中国公民提供便捷的在线公证服务。
  ……
  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不仅及时解决了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更让人民群众聆听到公共法律服务前行的足音。
均等普惠
让人民群众获得公平正义

  一辆载有29人的客车发生交通事故,20人受伤出院,却未获得及时赔偿。事故发生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伤者均居住在偏远山区。如何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维护合法权益?湘西州与永顺县两个法律援助中心收到湖南智慧法援平台在线流转案件材料后,上门集中受理法律援助申请,当场决定给予法律援助。经过法律援助律师的努力,20名伤者最终拿到了赔偿款。
  “这事如果放在以前,我们这些住在偏远山区的人,想拿到赔偿可就难了。”一名伤者家属感慨道。
  我国幅员辽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城乡间、地域间、群体间的差异依然存在。实现“机会均等、全面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价值取向,确保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司法部推出一系列硬实措施:
  ——法律援助实现应援尽援。
  民事、行政法律援助范围进一步扩大。各地积极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法,将涉及劳动保障、婚姻家庭、食品药品、交通医疗、环境污染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事项范围,探索将涉及农民工和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切身利益的土地纠纷、养殖种植等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
  刑事法律援助深入推进。对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未成年人,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等法定通知辩护案件,法律援助机构依法指派律师担任辩护人。深化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由审判阶段向审查起诉阶段延伸。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看守所普遍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派驻值班律师,为没有辩护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免费提供法律帮助。
  全国80%以上的地方实现法律援助“一网通办”,基本满足城乡群众就近获得法律援助需求。均等普惠,让更多困难群众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
  ——重点群体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对重点群体的服务不断加强。各地法律援助机构普遍建立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备和服务,对进城务工人员、军人军属、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
  开展“薪暖农民工”服务行动,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精准法律援助。2023年,全国法律援助机构共组织办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48万件,为54万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68亿元。
  ——司法鉴定职能作用发挥更加充分。
  巩固和深化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不预先收费制度,对不预先收费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开展评估、调整、补充,确定了141家不预先收费的机构,执业范围涵盖《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执业分类规定》全部7大类47个鉴定分领域,分布于全国29个省(区、市),更好地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提供鉴定服务。
  ——新时代全民普法工作深入开展。
  宪法宣传日益常态化长效化。每年认真组织开展全国“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组织评选年度全国十大法治人物,制作播出“宪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专题节目;紧紧围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这一主题开展“民法典宣传月”活动,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加强。全国基本实现每个中小学配备1名法治副校长,基本实现县级多功能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基地或法治资源教室全面覆盖。
  积极搭建运用新媒体普法平台,让人民群众了解、知晓公共法律服务,遇到纠纷或者烦心事儿,首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法律服务费用减免政策进一步完善。
  各级各类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查询、案例查询、法治宣传教育、人民调解等服务;法治文化公园、广场等法治文化阵地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在每个法治宣传教育基地、阵地免费提供各类法治文化产品;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司法鉴定机构、基层法律服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普遍建立相应费用减免机制。
  初心为民,浩荡前行。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需求新期待,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将公平正义融入职责使命,推进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高质量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司法行政机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努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春风永驻,温暖长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