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军事广角
13 7/13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奋力打造海防利剑
· 广东推动涉军维权工作高质量发展
· 青海军地检察机关在行动
· 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确定
· 长五火箭再次收获“圆满”

长五火箭再次收获“圆满”

( 2024-02-2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军事广角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黄 希 尚驰

  2月23日19时30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七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五遥七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托举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一号直入苍穹,随后将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这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五火箭)的第7次发射,也是长征五号系列火箭的第11次任务。在文昌发射场经历了从元旦到元宵节的跨越、距离上次发射仅70天,长五火箭再次收获“圆满”。
70天两枚长五相继“出鞘”
  去年12月15日21时41分,长征五号遥六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五遥六火箭)成功将实践41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完成后,团队很多人继续坚守在发射场,为今年2月23日发射长五遥七火箭做准备。他们中很多人在发射场工作了全年。
  70天,在同一个发射场实施两枚火箭发射,对常规火箭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长五”这种复杂巨系统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自我突破。
  据火箭院长五火箭副总设计师娄路亮介绍,长五火箭芯级直径为5米,是我国现役火箭中尺寸最大的,其助推直径为3.35米。现役主力火箭长三甲系列中的长三乙火箭的一、二子级直径为3.35米。以此类比,一枚长五火箭总装、检测的工作量,相当于常规火箭的2.5到3倍。
  长五遥六火箭成功发射后,接过第一个“接力棒”的就是发射地面支持系统。
  每一次发射对于承载火箭的活动发射平台来说,都是一次“烈火焚身”,强烈的燃气流、振动以及噪声冲击,使得发射台“伤筋动骨”。发射后恢复的工作量极大,而发射平台恢复工作完成与否,将直接影响下一发火箭进场。
  以往,在没有极端天气影响情况下,发射平台正常恢复流程不少于31天,而现在只有20天,这意味着要将原来的准备时间压缩三分之一。大家重新对流程进行梳理和排布,最终确保如期将长五遥七火箭的地面发射状态恢复到出厂设置。
  1月3日,装载着长五遥七火箭的远望船安全运抵海南文昌清澜港。5日下午,火箭产品全部顺利进入工作场区,紧锣密鼓、环环相扣的发射场准备工作由此展开。
  “两枚火箭的发射间隔说是70天,但实际工作时间只有43天。经过这次历练,长五火箭的发射场准备时间成功从两个月压缩到43天。明年,争取将发射场工作时间压缩到30天,这样能为后续任务的实施留出余量。”娄路亮说。
优化关键流程当日事当日毕
  去年12月底,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发射平台第一次在夜间向技术厂区转场。之后,再在技术厂区进行部分检修工作,发射平台的恢复工作就接近尾声了。
  在这次发射平台的恢复工作中,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发射支持系统的队员们重新梳理工作流程,将设备恢复过程的转场次数减少两次,并根据转场时间重新安排各项工作开展的时间节点。
  火箭院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发射支持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曾毅说:“我们对历次检修的流程安排、人员保障和测试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发现,发射平台转场是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整个恢复工作的开展。减少转场次数不但能缩短设备恢复时间,让发射区和技术区工作一次完成,还能减少很多管路对接工作,进一步缩减时间。”
  在保障测试覆盖全部工况的前提下,火箭发射支持系统的队员们还通过并行开展工作、加派人员、分割细化流程等方式,进一步为发射平台恢复流程提速。
  在20天完成发射平台恢复工作的过程中,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发射支持系统的队员们完成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在夜间转场、第一次在射后第8天就开展液氮调试、第一次在厂房外更换测力传感器……
  流程更改会遇到很多之前没有遇到的困难,队员们集智攻关,当日事当日毕,全力推动发射台恢复工作不断向前。
“10次+”长五发射任务在路上
  2019年12月27日,长五火箭复飞成功后,在随后的3年间开启密集发射模式,先后将天问一号、嫦娥五号、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空间站问天实验舱、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送入太空,圆满完成重大航天工程任务。
  去年,长五火箭共执行一次发射任务(长五遥六火箭发射)。这一年,长五火箭稍显低调,但实际上已经在为今年和2025年高强密度发射厉兵秣马。
  “今年计划4次任务,明年预计5次任务。对长五火箭来说,高密度发射在随后的几年或许将成为常态。”娄路亮说,对于长五这样的大火箭来说,一年执行4到5次任务,意味着火箭团队将是满负荷运转状态。今年,在完成好显性任务外,还要为明年的任务做好准备。
  这两年,长五火箭不断进行技术迭代。据统计,自复飞成功后,长五火箭自身进行的创新和技术改进达几百项。
  “长五火箭发射的载荷有一个特点,很难形成系列化,载荷大多是定制,这对火箭的灵活性要求更高。”娄路亮说,为了更好地匹配“客户”,长五火箭留给载荷的接口更多更灵活。
  当前,长五火箭团队三线并举:总指挥总师带队在文昌发射场跑最后一棒,天津大火箭基地里总装、测试、出厂,北京工作团队负责改进研制以及与潜在客户对接协调。借助信息化设备,长五火箭团队前后方协同作战,高效运转。
  经过11次飞行考验,娄路亮对成功越来越有底,但也坦言点火时还是会紧张:“我们发射的载荷科技含量高,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大,长五火箭自身研制难度也很大,技术跨度非同一般。要是有一点闪失,每个人都觉得对不起国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