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江苏省政法机关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政法机关法治建设生力军作用,砥砺前行、锐意创新、奋楫争先,不断提高服务保障的精准度、厚实度,使法治成为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显著优势、核心竞争力和坚强保障,奋力谱写了新征程上法治建设的新篇章。 通过各项实实在在的改革创新举措,推动建立市场主体平等、市场竞争有序、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监管到位、司法维护公正的优质营商环境,江苏已连续5年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2023年全省群众安全感达99.01%,群众对政法机关和政法队伍满意度达94.27%,持续保持历史高位。 保护科技创新 保障产业链健康运行 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是政法机关的重要任务。过去一年,江苏各级政法机关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省委政法委研究出台大兴调查研究实施方案,围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营商环境等课题开展密集调研,形成一批高质量调研成果,并转化为工作成果、制度成果。 作为创新型产业聚集大省、知识产权大省,江苏去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1.5件,连续8年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省委政法委不断加强对产权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推动政法机关出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系列举措。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服务保障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牵头制定全国首个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案件办案指引,强化最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全省法院一审审结知识产权案件3.2万件,其中技术类案件4997件,妥善化解涉5G、云计算等纠纷,助力未来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全省检察机关起诉知识产权犯罪1353人,设区市检察院全部建立知识产权专门机构。 江苏省公安厅食药环侦总队指导无锡市公安局在支柱产业、领军行业、龙头企业设立4个实体化运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前哨”,出台工作职责清单和负面操作清单,组建多部门参与的知识产权维权联盟,建立快速受案、协作共建等工作机制,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第一时间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破获知产类案件50余起,为企业挽损3.6亿元。 政法机关支持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保障产业链健康运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江苏法院在全国率先建立上市公司重整省级协作机制,审结破产案件8513件,化解债务4835.7亿元,安置职工3.6万人,盘活土地房产2254.5万平方米。为帮助民营企业纾困解难,各级法院主动走访并为4000多家企业提供“法治体检”,还通过规范涉企财产保全,强化必要性审查,广泛适用“活封”“活扣”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 江苏省公安厅出台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12项举措,创新公安行政管理服务工作,大力提升制度供给、管理服务、安全保障水平,全年帮助企业解决困难1.6万件,挽回经济损失70余亿元;江苏省司法厅持续拓展“产业链+法律服务”模式,建立186个产业链法律服务联盟,联合省工商联推出法律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0项举措,指导建立“江苏新能源争议仲裁中心(常州)”和中国(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法律服务中心、中韩(盐城)法律服务产业园等,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创新经验引领 先进理念全领域延伸 守正创新,是江苏政法机关以高质量司法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法宝。 涉案企业合规工作源于江苏检察机关创新探索,如今在最高人民检察院部署下已在全国推广。通过依法办案督促企业开展合规整改、消除违法经营隐患,运用不批准逮捕、不起诉或者提出轻缓量刑建议,在推动企业改善管理、合法经营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合规”也成为企业健康运行的热词。 2023年,江苏全省检察机关办理合规案件367件,对整改合规的170家企业、267名负责人作出依法不起诉决定,避免“案子办了、企业垮了”。为加强监管确保合规整改真实有效,江苏三级检察机关还主动牵头工商联、司法行政、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建立本地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促进涉案企业真整改、真合规。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等新的部署要求,江苏敢为人先,率先推动涉案企业合规工作先进理念向执法司法全领域延伸。2023年8月,江苏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出台《关于推行涉企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工作的意见》,在全省全面推行涉企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工作,帮助经营主体了解什么是违法、违了什么法、怎样不违法,并针对违法风险建立起制度化预防和长效化管理机制,实现“少违”乃至“不违”。 目前,江苏已率先在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税务4个领域开展试点,13个设区市、48个县(市、区)探索开展涉企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制定行政合规指导清单事项12964项,开展合规指导2.1万余次,涉及企业3.4万家。各地还探索完善企业合规“行刑衔接”,如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检察院从涉税案件入手,与税务机关探索出台企业合规工作衔接办法,推动正向激励在后续行政处罚中得到有效延续。 江苏法院还通过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执行年”“1+4”专项行动,为5633家失信企业修复信用。为不断加大民营企业破产挽救力度,持续深化“1+N”企业破产处置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充分运用预重整、重整、和解等程序,近3年已帮助南京建工、南京雨润、无锡澄星、徐州集群等844家困境企业重获新生。 涉外法律服务 探索先导区建设 为积极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江苏继续深化“一带一路”执法司法合作,承办了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连云港),首创“海外法律服务中心”江苏模式,共建成16个海外法律服务中心,帮助230余家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落地。 2023年12月13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启动涉外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先导区建设。通过深化涉外法律服务示范机构创建工作,培育建设15个左右国家级、50个左右省级示范机构,建立多层次涉外法律服务专家库,力争2025年全省涉外律师人才库人数达350名,备案的涉外公证员达600名,引进和培养国际商事仲裁高水平人才100名。 在江苏自贸区“先行先试”政策支持和激励下,南京公证处在南京江北新区率先探索知识产权源头保护公证机制,通过研发区块链、数据加密、可信时间戳等技术手段,精准记录企业知识产权创作关键证据和环境信息,全流程运行数字化公证存证功能。目前,该服务已惠及芯片产业、生物医药、服装设计、国际贸易、数据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用户已超3000家。 江苏政法机关还不断推动与工商联、行业协会等协作配合,汇聚起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如徐州检察机关在市委统战部“企业家大讲堂”、工商联等开展法治讲座,向企业宣讲涉税、知识产权等常见高发法律风险;全省法院携手工商联、司法行政部门,充分发挥“商人纠纷商人解”优势,在全省建立545家商会商事调解组织,2023年以来累计化解纠纷13960件,标的总额达11.3亿元。 此外,江苏还持续倡导能动司法理念,在省委政法委领导下,政法部门研究确定涉企业破产逃废债违法犯罪行为执法司法标准,开展拖欠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账款执行案件集中攻坚,探索优化小微企业快速挽救和退出制度机制等,给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稳定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
|
能动司法给企业吃下“定心丸”
|
江苏政法机关全面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
|
|
|
( 2024-02-2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江苏省政法机关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政法机关法治建设生力军作用,砥砺前行、锐意创新、奋楫争先,不断提高服务保障的精准度、厚实度,使法治成为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显著优势、核心竞争力和坚强保障,奋力谱写了新征程上法治建设的新篇章。 通过各项实实在在的改革创新举措,推动建立市场主体平等、市场竞争有序、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监管到位、司法维护公正的优质营商环境,江苏已连续5年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2023年全省群众安全感达99.01%,群众对政法机关和政法队伍满意度达94.27%,持续保持历史高位。 保护科技创新 保障产业链健康运行 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是政法机关的重要任务。过去一年,江苏各级政法机关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省委政法委研究出台大兴调查研究实施方案,围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营商环境等课题开展密集调研,形成一批高质量调研成果,并转化为工作成果、制度成果。 作为创新型产业聚集大省、知识产权大省,江苏去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1.5件,连续8年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省委政法委不断加强对产权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推动政法机关出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系列举措。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服务保障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牵头制定全国首个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案件办案指引,强化最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全省法院一审审结知识产权案件3.2万件,其中技术类案件4997件,妥善化解涉5G、云计算等纠纷,助力未来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全省检察机关起诉知识产权犯罪1353人,设区市检察院全部建立知识产权专门机构。 江苏省公安厅食药环侦总队指导无锡市公安局在支柱产业、领军行业、龙头企业设立4个实体化运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前哨”,出台工作职责清单和负面操作清单,组建多部门参与的知识产权维权联盟,建立快速受案、协作共建等工作机制,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第一时间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破获知产类案件50余起,为企业挽损3.6亿元。 政法机关支持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保障产业链健康运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江苏法院在全国率先建立上市公司重整省级协作机制,审结破产案件8513件,化解债务4835.7亿元,安置职工3.6万人,盘活土地房产2254.5万平方米。为帮助民营企业纾困解难,各级法院主动走访并为4000多家企业提供“法治体检”,还通过规范涉企财产保全,强化必要性审查,广泛适用“活封”“活扣”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 江苏省公安厅出台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12项举措,创新公安行政管理服务工作,大力提升制度供给、管理服务、安全保障水平,全年帮助企业解决困难1.6万件,挽回经济损失70余亿元;江苏省司法厅持续拓展“产业链+法律服务”模式,建立186个产业链法律服务联盟,联合省工商联推出法律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0项举措,指导建立“江苏新能源争议仲裁中心(常州)”和中国(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法律服务中心、中韩(盐城)法律服务产业园等,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创新经验引领 先进理念全领域延伸 守正创新,是江苏政法机关以高质量司法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法宝。 涉案企业合规工作源于江苏检察机关创新探索,如今在最高人民检察院部署下已在全国推广。通过依法办案督促企业开展合规整改、消除违法经营隐患,运用不批准逮捕、不起诉或者提出轻缓量刑建议,在推动企业改善管理、合法经营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合规”也成为企业健康运行的热词。 2023年,江苏全省检察机关办理合规案件367件,对整改合规的170家企业、267名负责人作出依法不起诉决定,避免“案子办了、企业垮了”。为加强监管确保合规整改真实有效,江苏三级检察机关还主动牵头工商联、司法行政、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建立本地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促进涉案企业真整改、真合规。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等新的部署要求,江苏敢为人先,率先推动涉案企业合规工作先进理念向执法司法全领域延伸。2023年8月,江苏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出台《关于推行涉企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工作的意见》,在全省全面推行涉企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工作,帮助经营主体了解什么是违法、违了什么法、怎样不违法,并针对违法风险建立起制度化预防和长效化管理机制,实现“少违”乃至“不违”。 目前,江苏已率先在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税务4个领域开展试点,13个设区市、48个县(市、区)探索开展涉企行政合规全过程指导,制定行政合规指导清单事项12964项,开展合规指导2.1万余次,涉及企业3.4万家。各地还探索完善企业合规“行刑衔接”,如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检察院从涉税案件入手,与税务机关探索出台企业合规工作衔接办法,推动正向激励在后续行政处罚中得到有效延续。 江苏法院还通过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执行年”“1+4”专项行动,为5633家失信企业修复信用。为不断加大民营企业破产挽救力度,持续深化“1+N”企业破产处置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充分运用预重整、重整、和解等程序,近3年已帮助南京建工、南京雨润、无锡澄星、徐州集群等844家困境企业重获新生。 涉外法律服务 探索先导区建设 为积极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江苏继续深化“一带一路”执法司法合作,承办了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连云港),首创“海外法律服务中心”江苏模式,共建成16个海外法律服务中心,帮助230余家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落地。 2023年12月13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启动涉外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先导区建设。通过深化涉外法律服务示范机构创建工作,培育建设15个左右国家级、50个左右省级示范机构,建立多层次涉外法律服务专家库,力争2025年全省涉外律师人才库人数达350名,备案的涉外公证员达600名,引进和培养国际商事仲裁高水平人才100名。 在江苏自贸区“先行先试”政策支持和激励下,南京公证处在南京江北新区率先探索知识产权源头保护公证机制,通过研发区块链、数据加密、可信时间戳等技术手段,精准记录企业知识产权创作关键证据和环境信息,全流程运行数字化公证存证功能。目前,该服务已惠及芯片产业、生物医药、服装设计、国际贸易、数据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用户已超3000家。 江苏政法机关还不断推动与工商联、行业协会等协作配合,汇聚起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如徐州检察机关在市委统战部“企业家大讲堂”、工商联等开展法治讲座,向企业宣讲涉税、知识产权等常见高发法律风险;全省法院携手工商联、司法行政部门,充分发挥“商人纠纷商人解”优势,在全省建立545家商会商事调解组织,2023年以来累计化解纠纷13960件,标的总额达11.3亿元。 此外,江苏还持续倡导能动司法理念,在省委政法委领导下,政法部门研究确定涉企业破产逃废债违法犯罪行为执法司法标准,开展拖欠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账款执行案件集中攻坚,探索优化小微企业快速挽救和退出制度机制等,给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稳定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