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院
|
|
□ 刘静坤
坚持证据裁判,恪守证据规则,是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也是刑事法治的根本标尺。如果说脱离事实讨论法律是司法的痼疾,那么,脱离证据认定事实就是这一司法痼疾的病灶。如同法律规则的核心价值在于确立社会生活的准则,证据规则的核心在于确定取证和证明的指引。只有立足证据规则开展取证和证明活动,事实认定才能有章可循,司法公正才能落到实处。 《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编注:条文·适用·案例》作为证据规则的专门工具书,旨在对现行刑事证据规则进行系统梳理,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向读者展现证据收集、审查、分析与运用的法律规范和实践要点。研究和运用本书相关内容,有助于侦查机关从源头上规范取证工作,防范非法证据等证据风险;有助于检察机关全面审查在案证据,审慎作出是否起诉的决定;有助于辩护律师发现证据漏洞,通过证据之辩实现有效辩护;有助于审判机关综合研判全案证据,准确查明事实和定罪量刑;有助于法科研习人员牢固树立证据思维,为从事法律研究和司法实务奠定基础。 宏观与微观:从证据原则到证据规则的层层递进 法律原则代表着立法的价值取向,对法律制度的塑造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书作为一部以实践为导向的书籍,并未对相关证据原则进行专章阐释,而是将这些原则融入证据规则的解读之中。原则与规则并非总是一一对应关系。一项原则可以反映在不同规则之中,一条规则也可以蕴涵不同原则。 本书整体架构体现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内在逻辑,即以刑事诉讼法的原则性规定为引领,整合侦查机关、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出台的解释性文件,从而全面、系统地展现证据规则的全貌。读者在阅读具体的证据规定时,可以秉承“从原则到规则,从规则到原则”的辩证思维。例如,本书前三部分按照诉讼程序排列,每个程序都包含了不同的证据原则与规则,有助于通过对证据原则的把握,更好地理解相关规则的内涵。 体系与要素:从诉讼流程到关键环节的全面分析 从比较法看,我国的证据制度具有自身独特的内在逻辑。在刑事诉讼法的基本规定基础上,我国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的证据制度。证据规则与诉讼制度始终存在紧密的嵌套关联。鉴于此,对于证据规则的理解与运用,需要结合刑事诉讼的基本安排。 本书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按照刑事诉讼流程对证据规则进行整序,分成取证、举证、质证、认证等相对独立的阶段,并在各个阶段区分不同主体、不同证据类型等因素进行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第四部分至第六部分按照证据排除规则、证据认证规则、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的顺序,介绍了证据审查和运用的核心内容。这一基本结构表明,证据规则既与诉讼制度存在耦合关联,也具有自身的独立价值。 理论与实践:从证据规范到案例指引的多维透视 对证据规则的理解与运用,离不开相应的理论储备,更不能脱离司法实践。关于证据原理的把握,既要熟知相关证据规范的要旨,也要了解司法证明的规律。 本书在每一规范条文之后,设置了立法释义、重点解读等板块,帮助读者理解条文背后的理念及其旨在解决的问题。除了对证据规范的解读外,本书在相应条文后设置了案例与要旨板块,结合具体案例精准解读条文的适用要点。立足指导案例、公报案例和典型案例,读者可以进行证据专题的类案检索。实践表明,只有充分整合证据原理、证据规范、典型案例,才能实质性地提高证据运用效能。 普遍与特殊:从一般规则到特殊规则的体系发展 每类证据都有独特的证明价值,也有自身特殊的证明风险。与之类似,每类案件都有独特的证据体系,需要立足类案特点进行取证和证明。在具体个案中,既会遇到普遍性的证据问题,也会遇到独特性的证据难点。立足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以既有证据规范为基础的类案证据指引,是对传统证据规则的体系化拓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针对类案证明的特殊要求,本书第七部分设置了常见犯罪的证据指引,包含食品药品环境犯罪、金融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信息网络犯罪、毒品犯罪、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涉未成年人犯罪等类型。随着司法专业化逐步推进,可以预见,更多常见犯罪的证据指引将会陆续出台,为司法实践提供更加具体、明确的参考。 法律工具书的编写没有通例。与其他法律部门相比,证据法具有自身独特的属性和规律。编写一本逻辑顺畅、体系完备、务实管用的证据注释书,显然并非易事。总体上看,统筹宏观与微观、体系与要素、理论与实践、普遍与特殊,既是本书的主要特色,也是证据思维的内在要求。
|
|
诉讼的生命在于证据
|
《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编注:条文·适用·案例》序言
|
|
|
( 2024-01-0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
□ 刘静坤
坚持证据裁判,恪守证据规则,是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也是刑事法治的根本标尺。如果说脱离事实讨论法律是司法的痼疾,那么,脱离证据认定事实就是这一司法痼疾的病灶。如同法律规则的核心价值在于确立社会生活的准则,证据规则的核心在于确定取证和证明的指引。只有立足证据规则开展取证和证明活动,事实认定才能有章可循,司法公正才能落到实处。 《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编注:条文·适用·案例》作为证据规则的专门工具书,旨在对现行刑事证据规则进行系统梳理,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向读者展现证据收集、审查、分析与运用的法律规范和实践要点。研究和运用本书相关内容,有助于侦查机关从源头上规范取证工作,防范非法证据等证据风险;有助于检察机关全面审查在案证据,审慎作出是否起诉的决定;有助于辩护律师发现证据漏洞,通过证据之辩实现有效辩护;有助于审判机关综合研判全案证据,准确查明事实和定罪量刑;有助于法科研习人员牢固树立证据思维,为从事法律研究和司法实务奠定基础。 宏观与微观:从证据原则到证据规则的层层递进 法律原则代表着立法的价值取向,对法律制度的塑造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书作为一部以实践为导向的书籍,并未对相关证据原则进行专章阐释,而是将这些原则融入证据规则的解读之中。原则与规则并非总是一一对应关系。一项原则可以反映在不同规则之中,一条规则也可以蕴涵不同原则。 本书整体架构体现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内在逻辑,即以刑事诉讼法的原则性规定为引领,整合侦查机关、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出台的解释性文件,从而全面、系统地展现证据规则的全貌。读者在阅读具体的证据规定时,可以秉承“从原则到规则,从规则到原则”的辩证思维。例如,本书前三部分按照诉讼程序排列,每个程序都包含了不同的证据原则与规则,有助于通过对证据原则的把握,更好地理解相关规则的内涵。 体系与要素:从诉讼流程到关键环节的全面分析 从比较法看,我国的证据制度具有自身独特的内在逻辑。在刑事诉讼法的基本规定基础上,我国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的证据制度。证据规则与诉讼制度始终存在紧密的嵌套关联。鉴于此,对于证据规则的理解与运用,需要结合刑事诉讼的基本安排。 本书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按照刑事诉讼流程对证据规则进行整序,分成取证、举证、质证、认证等相对独立的阶段,并在各个阶段区分不同主体、不同证据类型等因素进行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第四部分至第六部分按照证据排除规则、证据认证规则、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的顺序,介绍了证据审查和运用的核心内容。这一基本结构表明,证据规则既与诉讼制度存在耦合关联,也具有自身的独立价值。 理论与实践:从证据规范到案例指引的多维透视 对证据规则的理解与运用,离不开相应的理论储备,更不能脱离司法实践。关于证据原理的把握,既要熟知相关证据规范的要旨,也要了解司法证明的规律。 本书在每一规范条文之后,设置了立法释义、重点解读等板块,帮助读者理解条文背后的理念及其旨在解决的问题。除了对证据规范的解读外,本书在相应条文后设置了案例与要旨板块,结合具体案例精准解读条文的适用要点。立足指导案例、公报案例和典型案例,读者可以进行证据专题的类案检索。实践表明,只有充分整合证据原理、证据规范、典型案例,才能实质性地提高证据运用效能。 普遍与特殊:从一般规则到特殊规则的体系发展 每类证据都有独特的证明价值,也有自身特殊的证明风险。与之类似,每类案件都有独特的证据体系,需要立足类案特点进行取证和证明。在具体个案中,既会遇到普遍性的证据问题,也会遇到独特性的证据难点。立足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以既有证据规范为基础的类案证据指引,是对传统证据规则的体系化拓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针对类案证明的特殊要求,本书第七部分设置了常见犯罪的证据指引,包含食品药品环境犯罪、金融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信息网络犯罪、毒品犯罪、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涉未成年人犯罪等类型。随着司法专业化逐步推进,可以预见,更多常见犯罪的证据指引将会陆续出台,为司法实践提供更加具体、明确的参考。 法律工具书的编写没有通例。与其他法律部门相比,证据法具有自身独特的属性和规律。编写一本逻辑顺畅、体系完备、务实管用的证据注释书,显然并非易事。总体上看,统筹宏观与微观、体系与要素、理论与实践、普遍与特殊,既是本书的主要特色,也是证据思维的内在要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