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法
|
|
□ 本报记者 孙立昊洋 马金顺 □ 本报通讯员 李嫣
周礼秦制,汉风唐韵,何以赓续?灞柳风雪,雁塔晨钟,何以焕发荣光? 对此,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检察院有着自己的思索:发挥公益诉讼利剑作用,围绕“一山八水古都蓝”公益诉讼品牌建设,为千年古都的悠悠文脉、万千气象、诗意之美默默贡献检察力量。 点上发力 文物和文化连接着西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近年来,围绕古都大遗址、不可移动文物、出土文物、红色文物资源保护等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西安检察机关常态化开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 “这里的瓦片有松动、破损的情况。”2023年1月,鄠邑区人民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在利用无人机勘查中发现秦岭紫阁峪敬德塔文物四层以上有瓦片松动、破损等保护不力的情况。办案人员立即用无人机高清摄像固定证据,及时向鄠邑区文物局制发检察建议,推动文物的及时修复和保护。 类似事例还有很多。 2018年,未央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办理一起非法采砂破坏“古丝绸之路第一桥”——厨城门一号桥遗址案,尽最大可能依法保护“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免受持续破坏; 2020年,灞桥区人民检察院通过办理汉文帝霸陵及南陵保护案,向相关单位制发检察建议,依法堵住了帝陵保护的漏洞,至今再未发生文物犯罪案件; 2021年,长安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明秦王陵墓群案,不仅让明秦王陵墓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周围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 近3年来,西安检察机关对市域内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数量、级别、位置及保护现状等情况进行摸排,逐项分类登记并建立问题台账,确保文物保护不漏一处。同时,不定期安排人员进行巡查,排查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犯罪预防和打击、公益保护等融合履职,打通一个个妨碍文物保护的堵点。 仅2023年以来,西安市检察机关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立案16件,制发检察建议12件。在今年开展的西安市公安机关“2023掘鼠”打击文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中,全市两级检察院提前介入相关案件20余起,指导公安机关收缴各等级文物200余件。 线上推进 西安市文物资源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在依法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西安市检察机关不断延伸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保护线”,探索更高效能的公益诉讼检察履职。 “西安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如今检察机关对文物的司法保护越来越深入,双方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打造有影响、高质量的典型案例,在新赛道上贡献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西安方案是我关心的问题。”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丽娜说。 扩大“朋友圈”,方能推进“大治理”。为了应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办案过程中存在的专业知识不足、人员力量薄弱等现实难题,2023年7月7日,西安市检察院、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研究中心”和“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实践基地”挂牌成立。 “研究中心和实践基地将重点聚焦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突出问题和前沿问题,围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基础理论、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类型化、办案机制以及疑难案件、典型案例及工作经验等方面开展研究。通过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等方式,为打造西安检察机关‘一山八水古都蓝’公益诉讼品牌中心提供智力支持。”西安市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主任岳娟说。 近年来,西安市检察机关先后与市文物局签订协议建立机制、与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成立西安城墙保护工作站,与行政机关签订协议4份,筑牢检察公益诉讼文物古遗址保护“防护线”。 面上融合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 西安市阎良区有一条明朝的青石条拱桥,曾是连接明代西安城清河两岸的交通“咽喉”。然而,清河因长年淤泥累积导致河床抬高、河道狭窄,每遇大雨,河水便漫过桥面,严重威胁古桥安全。 阎良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检察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古桥安全隐患后,先后向区文化和旅游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生态保护部门,辖区街道办事处发出多份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各部门协同履职,合力保护好这份历史遗存。 一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制发涉文物古迹类检察建议18份,有关部门回复整改率达100%,公开听证3场,共建文物保护合力的“基本面”。 另外,为唤起更多人民群众对古遗址保护的重视,2021年起,西安市检察院决定在全市检察机关开展“一山八水古都蓝”公益诉讼文化品牌创建活动,并把“公益诉讼守护灿烂文明”作为创建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进而为检察机关打击该领域违法犯罪营造良好氛围。 “下一步,西安市检察机关将结合西安文物和文化遗产种类多、数量大、价值高的特点,坚持把制度机制建设作为提升文物保护法律监督质效的长远之计,一体推进协作、监督、预防机制建设,多维度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工作,为守护古都西安历史文化名城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西安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陈明说。
|
|
创建“一山八水古都蓝”公益诉讼品牌
|
西安检察倾力守护文物和文化遗产
|
|
|
( 2023-12-1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本报记者 孙立昊洋 马金顺 □ 本报通讯员 李嫣
周礼秦制,汉风唐韵,何以赓续?灞柳风雪,雁塔晨钟,何以焕发荣光? 对此,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检察院有着自己的思索:发挥公益诉讼利剑作用,围绕“一山八水古都蓝”公益诉讼品牌建设,为千年古都的悠悠文脉、万千气象、诗意之美默默贡献检察力量。 点上发力 文物和文化连接着西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近年来,围绕古都大遗址、不可移动文物、出土文物、红色文物资源保护等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西安检察机关常态化开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 “这里的瓦片有松动、破损的情况。”2023年1月,鄠邑区人民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在利用无人机勘查中发现秦岭紫阁峪敬德塔文物四层以上有瓦片松动、破损等保护不力的情况。办案人员立即用无人机高清摄像固定证据,及时向鄠邑区文物局制发检察建议,推动文物的及时修复和保护。 类似事例还有很多。 2018年,未央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办理一起非法采砂破坏“古丝绸之路第一桥”——厨城门一号桥遗址案,尽最大可能依法保护“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免受持续破坏; 2020年,灞桥区人民检察院通过办理汉文帝霸陵及南陵保护案,向相关单位制发检察建议,依法堵住了帝陵保护的漏洞,至今再未发生文物犯罪案件; 2021年,长安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明秦王陵墓群案,不仅让明秦王陵墓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周围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 近3年来,西安检察机关对市域内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数量、级别、位置及保护现状等情况进行摸排,逐项分类登记并建立问题台账,确保文物保护不漏一处。同时,不定期安排人员进行巡查,排查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犯罪预防和打击、公益保护等融合履职,打通一个个妨碍文物保护的堵点。 仅2023年以来,西安市检察机关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立案16件,制发检察建议12件。在今年开展的西安市公安机关“2023掘鼠”打击文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中,全市两级检察院提前介入相关案件20余起,指导公安机关收缴各等级文物200余件。 线上推进 西安市文物资源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在依法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西安市检察机关不断延伸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保护线”,探索更高效能的公益诉讼检察履职。 “西安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如今检察机关对文物的司法保护越来越深入,双方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打造有影响、高质量的典型案例,在新赛道上贡献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西安方案是我关心的问题。”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丽娜说。 扩大“朋友圈”,方能推进“大治理”。为了应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办案过程中存在的专业知识不足、人员力量薄弱等现实难题,2023年7月7日,西安市检察院、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研究中心”和“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实践基地”挂牌成立。 “研究中心和实践基地将重点聚焦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突出问题和前沿问题,围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基础理论、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类型化、办案机制以及疑难案件、典型案例及工作经验等方面开展研究。通过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等方式,为打造西安检察机关‘一山八水古都蓝’公益诉讼品牌中心提供智力支持。”西安市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主任岳娟说。 近年来,西安市检察机关先后与市文物局签订协议建立机制、与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成立西安城墙保护工作站,与行政机关签订协议4份,筑牢检察公益诉讼文物古遗址保护“防护线”。 面上融合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 西安市阎良区有一条明朝的青石条拱桥,曾是连接明代西安城清河两岸的交通“咽喉”。然而,清河因长年淤泥累积导致河床抬高、河道狭窄,每遇大雨,河水便漫过桥面,严重威胁古桥安全。 阎良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检察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古桥安全隐患后,先后向区文化和旅游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生态保护部门,辖区街道办事处发出多份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各部门协同履职,合力保护好这份历史遗存。 一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制发涉文物古迹类检察建议18份,有关部门回复整改率达100%,公开听证3场,共建文物保护合力的“基本面”。 另外,为唤起更多人民群众对古遗址保护的重视,2021年起,西安市检察院决定在全市检察机关开展“一山八水古都蓝”公益诉讼文化品牌创建活动,并把“公益诉讼守护灿烂文明”作为创建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进而为检察机关打击该领域违法犯罪营造良好氛围。 “下一步,西安市检察机关将结合西安文物和文化遗产种类多、数量大、价值高的特点,坚持把制度机制建设作为提升文物保护法律监督质效的长远之计,一体推进协作、监督、预防机制建设,多维度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工作,为守护古都西安历史文化名城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西安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陈明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