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社会
13 7/13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实现良法善治
· 近160万名残疾人共享小康社会丰硕成果
· 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 因地制宜创造中小学生午休条件
· 确保农民工及时足额拿到报酬
· 完善应急预案和防范措施
· 健全机制体制推进职称制度改革
· 严重失信企业将被不同程度禁入

内蒙古用心用情不断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
近160万名残疾人共享小康社会丰硕成果

( 2023-12-0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图为残疾人在制作手工艺品。
  □ 本报记者  史万森  常煜  文/图

  “希望学成之后,可以走出家门去工厂上班。”这是杨树对《法治日报》记者说的话。
  杨树(化名)是一名肢体三级残疾的小伙子,一直以来,对芦苇画特别感兴趣。近期,得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图书馆有针对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便前来学习。这里不仅有乌拉特前旗非遗传承人的“长桌式”教学演示,还有老师手把手教学体验。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深入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等地进行实地走访时发现,一个个故事讲述着残疾人的精彩人生,一组组数据见证着残疾人愈发宽广的逐梦之路。内蒙古自治区残联多方凝聚助残合力,织牢织密残疾人公共服务八张网,近160万名残疾人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
康复+帮扶 确保不落一人
  “孩子因脑缺氧导致发育迟缓,不会坐、不会爬,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现在通过辅助工具可以完成站立和独立行走了。”一名患儿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已经3岁多,基本上每天都来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人民医院做康复治疗,治疗的部分项目是免费的。孩子一天天好转,让家里人看到了希望。
  临河区第三人民医院承担着巴彦淖尔市7个旗县区80%的肢体、智力、精神类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每天在这里进行康复治疗的儿童170余名,全年在训儿童200余名,是内蒙古首家罕见病网络联盟单位。该院每年两次组织国内外专家为罕见病患者提供义诊和检查,也承担着巴彦淖尔市残联康复人才培训任务。“我们的工作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恢复身体功能和结构的同时,结合辅具的应用,让患儿尽可能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临河区第三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阿拉善盟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记者了解到,该中心为0至7岁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救助,为1岁以内高危儿童提供早期干预服务,为长期康复的低保、特困或突发困难家庭提供免费康复训练课程。中心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做到一人一案、一人一档,详细记录康复训练情况。“十四五”以来,该中心共为465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完成康复治疗23849人次。
  据悉,为了解决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办证问题,自治区各级残联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和微信群通知等方式,提升了“上门评残”这项基础性、保障性服务的普及率和知晓率。根据行动不便重度残疾人的不同残疾类别,各级残联主动联系残疾鉴定指定医院的专业医生,安排上门为有办证需求但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智力、精神障碍等疑似残疾人进行评残办证,并按照残疾人的类别和等级,传达相应的惠残政策,解答残疾人的各类疑问,有效减轻了残疾人的办证负担,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及时享受各项惠残政策。
  近年来,内蒙古持续开展精准康复行动,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97.59%,累计精准康复服务残疾人41.48万余人次,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接受康复救助的残疾儿童达1.64万人次,全区建成残疾人康复机构293个,康复机构在岗人员达7200人,20.84万人次残疾人得到辅助器具适配服务。
就业+托养 增进民生福祉
  “我是残疾人,因此更懂得残疾人就业、创业的不容易,我会尽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1994年出生于乌拉特前旗的齐天赐天生患有肢体残疾,曾先后跟随多名非遗传承人学习熔银、锻打、焊接、清洗等银饰加工技艺。2018年以来,他和爱人苏晓霞潜心研究和经营银饰加工,目前已经拥有1家工厂、3家实体店。齐天赐还积极教授徒弟,教授的40余人中有十几名残疾人学徒,并有多名学徒开店创业。
  残疾人通过刻苦学习实现就业,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更是树立自信、重塑自我、追求幸福生活的宝贵途径。
  位于乌海市的内蒙古青山残疾人综合辅助性服务中心成立于2020年,是内蒙古首家残疾人综合辅助性服务中心。中心经过不断实践,摸索出一条“按照企业需求岗位培训+专门通勤车送人进企+专职人员专班管理+劳务纠纷主动调解”的全方位管理新模式,残疾人就业创业实现了新突破。
  2018年以来,内蒙古通过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加大残疾人就业政策宣传,进一步增强用人单位履行安置残疾人社会责任的意识,启动实施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岗位。全区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达19万人,5.2万人次城乡残疾人接受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
  为帮助有托养需求的残疾人得到更好的托养照料,解除家庭后顾之忧,内蒙古不断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制度,加强托养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扩大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覆盖面,全区建成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206个,5年累计为3.3万余人次残疾人提供寄宿制托养、日间照料、居家照护等各类托养服务。
文体+法治 助推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更好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近年来,内蒙古深入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大力发展融合教育,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比例近50%,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34%,1916名残疾人考生被高等院校录取并享受助学资助,残疾人教育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全区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92.85万人次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残疾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屡创佳绩,展现了残疾人顽强拼搏、勇于超越的自强风采和运动精神。
  为确保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5年来,内蒙古各级残联协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议案、建议、提案75件,办理议案、建议、提案121件。全区建成残疾人法律救助站114个,成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构115个,实现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与12345政务便民热线双号并行,县级以上网上信访平台建设全覆盖。
  5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持续加大残疾人事业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力度,有效聚合残疾人服务资源。各级政府残工委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各部门全力支持,形成高效协同的工作合力。“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扶残助残事业中来。关爱残疾人、关心残疾人事业的社会风尚蔚然成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