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法普法
|
|
□ 本报记者 张昊
“息息相关千万家,守护公民你我他。学好用活民法典,处处开满法治花……”在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华亭镇五谷村的一方农家小院中,非遗传承人汪永松的一曲普法大鼓书唱得神采飞扬。村民们坐在板凳上,按律打拍、随声附和,听得兴致盎然。 汪永松今年66岁,是华亭镇第三批农村“法律明白人”,也是宿松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鼓书”的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汪永松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将普法工作融入其中。他面向农村群众法治新需求,开展“普法大鼓书进农村”、热心讲“法”进田间、暖心送“法”入农家等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在寓教于乐中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到群众心中。 为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普法大鼓书作品,汪永松不断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他主动到农家书屋翻阅法治书刊,积极参加县乡村各级组织开展的法治讲座,还主动学习宪法、民法典等相关法律知识。 这些年来,汪永松一直心系法治宣传教育,自愿、主动、无偿创作并展演普法大鼓书作品。5年的时间里,汪永松创作了《鼓书赞唱民法典》《鼓书话学法》等普法大鼓书作品20余部,演出150余场次。 汪永松还利用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为村民们解答法律问题,附近的村民习惯遇见事时先去找他商量个“法治谱”,他俨然成了村里土生土长的“法律顾问”。 汪永松深知,法治和德治是乡村治理的“双引擎”。他带头将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多次向村两委提议,将德法文化融入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建设过程,在村主干道两侧公共区域涂绘以崇德尚法为主题的文化墙,让村民亲身感受德法文化。 由于熟地、熟人、熟事、熟面且德高望重,汪永松对村里各种矛盾纠纷“号得准脉”、跑得动腿,经常主动调处村里的各类矛盾纠纷。他总结出“法理为先、攻心为上、乡情为本”的经验,并将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当成普法过程,村民的法治素养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此外,汪永松还吸纳民间非遗传承人、文艺爱好者等加入“法律明白人”队伍,深入推动法治与文艺融合,发动民间文艺团队共同参与普法,提升群众法治文化活动参与感。 汪永松将传统大鼓书与法治宣传有机结合,走进千家万户、田间地头,他轻轻拍着身旁的大鼓说:“只要还唱得动,我就会继续将普法大鼓书唱下去。”
|
|
汪永松:奏响田间说理讲法的“法治谱”
|
|
|
|
( 2023-11-0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守法普法 |
|
□ 本报记者 张昊
“息息相关千万家,守护公民你我他。学好用活民法典,处处开满法治花……”在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华亭镇五谷村的一方农家小院中,非遗传承人汪永松的一曲普法大鼓书唱得神采飞扬。村民们坐在板凳上,按律打拍、随声附和,听得兴致盎然。 汪永松今年66岁,是华亭镇第三批农村“法律明白人”,也是宿松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鼓书”的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汪永松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将普法工作融入其中。他面向农村群众法治新需求,开展“普法大鼓书进农村”、热心讲“法”进田间、暖心送“法”入农家等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在寓教于乐中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到群众心中。 为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普法大鼓书作品,汪永松不断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他主动到农家书屋翻阅法治书刊,积极参加县乡村各级组织开展的法治讲座,还主动学习宪法、民法典等相关法律知识。 这些年来,汪永松一直心系法治宣传教育,自愿、主动、无偿创作并展演普法大鼓书作品。5年的时间里,汪永松创作了《鼓书赞唱民法典》《鼓书话学法》等普法大鼓书作品20余部,演出150余场次。 汪永松还利用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为村民们解答法律问题,附近的村民习惯遇见事时先去找他商量个“法治谱”,他俨然成了村里土生土长的“法律顾问”。 汪永松深知,法治和德治是乡村治理的“双引擎”。他带头将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多次向村两委提议,将德法文化融入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建设过程,在村主干道两侧公共区域涂绘以崇德尚法为主题的文化墙,让村民亲身感受德法文化。 由于熟地、熟人、熟事、熟面且德高望重,汪永松对村里各种矛盾纠纷“号得准脉”、跑得动腿,经常主动调处村里的各类矛盾纠纷。他总结出“法理为先、攻心为上、乡情为本”的经验,并将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当成普法过程,村民的法治素养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此外,汪永松还吸纳民间非遗传承人、文艺爱好者等加入“法律明白人”队伍,深入推动法治与文艺融合,发动民间文艺团队共同参与普法,提升群众法治文化活动参与感。 汪永松将传统大鼓书与法治宣传有机结合,走进千家万户、田间地头,他轻轻拍着身旁的大鼓说:“只要还唱得动,我就会继续将普法大鼓书唱下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