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
|
|
□ 陈丽湘
前不久,澎湃新闻发布了《网络不规范用字用词现象研究报告》,对当前网络环境中不规范字(词)的使用,如“帐号”(账号)“好象”(好像)等进行梳理、统计和分类,引发社会关注。部分平台和机构随后对外发出倡议,杜绝使用不规范语言文字。 网络语言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语言形态,因使用者未能正确理解字词的规范用法、人机交互输入方式限制以及网络个性化表达等原因,使得网络用字用语失范现象成为语言治理的难题。语言文字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载体,每一个约定俗成的词语背后都是既定的知识体系,源于实践,反映认知,维持交际稳定。语言文字的规范既需要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匡正”,更需要社会公众使用上的“自觉”。 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是社会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基本依据。2000年我国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从法律角度规定公务、教育、媒体、公共服务等领域应符合用语用字规范。我国也特别重视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制定,例如,2001年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选取普通话书面语中经常使用的词,根据通用性、理据性和系统性原则推荐使用词形,其中就包括“笔画—笔划”“订单—定单”“凝练—凝炼”等目前在网络中使用错误率较高的词。据统计,我国面向社会应用的国家通用语言规范标准共6类49种,其他语言文字规范标准200余种,为相关领域贯彻落实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提供了科学适用的配套规范。同时,《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是规范标准落地的重要载体,为社会用语用字提供了权威参考,帮助社会语言文字健康发展。 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社会知晓度和使用度的提高,有利于引导社会形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意识。近年来,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及平台,将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等紧密结合,较好地提升了全社会的语言法治意识和规范意识。一些平台也以数字化创新宣传推广模式为公众提供服务,例如,中国语言文字网的“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规章数据库”“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数据库”免费向公众提供相关查询。 在宣传阐释语言文字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重视社会语言文字应用实践,引导公众形成查阅语言文字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语言工具书的习惯,让规范用字用语成为社会语言主流。此外,语言文字相关部门和学术机构应针对网络不规范用字(词)现象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总结语言发展规律,回应社会关切,向社会公布规范或参考性建议,为语言文字规范管理及时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语言规范的目的是引导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应持续提升整个社会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形成用字用语规范、语言文明的良好氛围。学校教育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主渠道,应加强学校语文教育,让“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种子生根发芽。新闻出版等重点行业部门,也要发挥示范和标杆作用,让社会公众有榜样可参照。 同时,应与时俱进修订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研究制定配套规章,推动相关行业法律法规吸纳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内容;健全规范标准的框架和层级,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和修订已有规范标准,为规范语言应用提供更完善的政策保障。应进一步提高网络语言文字监管质量,促进社会公众遵守和认同语言规范。 语言文字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延续不断的基因所系。相信通过教育引导、自我约束、法律政策保障、监督强化形成合力,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素质和应用水平,推动形成普遍的语言规范意识,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 (作者单位: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
|
提升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
|
|
|
( 2023-09-1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声音 |
|
□ 陈丽湘
前不久,澎湃新闻发布了《网络不规范用字用词现象研究报告》,对当前网络环境中不规范字(词)的使用,如“帐号”(账号)“好象”(好像)等进行梳理、统计和分类,引发社会关注。部分平台和机构随后对外发出倡议,杜绝使用不规范语言文字。 网络语言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语言形态,因使用者未能正确理解字词的规范用法、人机交互输入方式限制以及网络个性化表达等原因,使得网络用字用语失范现象成为语言治理的难题。语言文字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载体,每一个约定俗成的词语背后都是既定的知识体系,源于实践,反映认知,维持交际稳定。语言文字的规范既需要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匡正”,更需要社会公众使用上的“自觉”。 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是社会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基本依据。2000年我国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从法律角度规定公务、教育、媒体、公共服务等领域应符合用语用字规范。我国也特别重视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制定,例如,2001年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选取普通话书面语中经常使用的词,根据通用性、理据性和系统性原则推荐使用词形,其中就包括“笔画—笔划”“订单—定单”“凝练—凝炼”等目前在网络中使用错误率较高的词。据统计,我国面向社会应用的国家通用语言规范标准共6类49种,其他语言文字规范标准200余种,为相关领域贯彻落实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提供了科学适用的配套规范。同时,《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是规范标准落地的重要载体,为社会用语用字提供了权威参考,帮助社会语言文字健康发展。 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社会知晓度和使用度的提高,有利于引导社会形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意识。近年来,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及平台,将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等紧密结合,较好地提升了全社会的语言法治意识和规范意识。一些平台也以数字化创新宣传推广模式为公众提供服务,例如,中国语言文字网的“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规章数据库”“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数据库”免费向公众提供相关查询。 在宣传阐释语言文字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重视社会语言文字应用实践,引导公众形成查阅语言文字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语言工具书的习惯,让规范用字用语成为社会语言主流。此外,语言文字相关部门和学术机构应针对网络不规范用字(词)现象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总结语言发展规律,回应社会关切,向社会公布规范或参考性建议,为语言文字规范管理及时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语言规范的目的是引导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应持续提升整个社会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形成用字用语规范、语言文明的良好氛围。学校教育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主渠道,应加强学校语文教育,让“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种子生根发芽。新闻出版等重点行业部门,也要发挥示范和标杆作用,让社会公众有榜样可参照。 同时,应与时俱进修订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研究制定配套规章,推动相关行业法律法规吸纳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内容;健全规范标准的框架和层级,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和修订已有规范标准,为规范语言应用提供更完善的政策保障。应进一步提高网络语言文字监管质量,促进社会公众遵守和认同语言规范。 语言文字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延续不断的基因所系。相信通过教育引导、自我约束、法律政策保障、监督强化形成合力,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素质和应用水平,推动形成普遍的语言规范意识,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 (作者单位: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