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地方新闻
13 11/13 10 11 1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昆明市强戒所“三精准”举措助力戒毒人员回归社会
· 江西法院审结电诈及关联案件9284件
· 新晃创推“三长制”激活群众自治内生动力
· 福建98.5%生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诉前整改落实
· 深圳龙华区万人成讼率连续三年全市最低
· “环境资源犯罪检察理论与实务研究”研讨会召开
· 图片新闻
· 新疆阿勒泰:“互联网+警务”实现“智慧警务”提档升级
· 武汉部署开展打击治理毒品问题攻坚行动
· 中卫公安提高街面见警率守护人间烟火气

构建“四位一体”戒毒帮教工作体系
昆明市强戒所“三精准”举措助力戒毒人员回归社会

( 2023-09-0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地方新闻
□ 本报记者  石飞
□ 本报通讯员 李俊

  “我在戒毒所内真的一点不想毒品,身体也可以完全拒绝毒品,但是一出来找不到工作、家人又埋怨,再加上别人一劝,自己稍微放松警惕,就又走上了复吸的道路。”在昆明市两次复吸的戒毒人员杨某说。
  “这也是戒毒人员面临的真实境遇。”昆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党委委员、副所长马兴亮告诉《法治日报》记者,针对该情况,近年来,昆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主动作为,紧紧围绕昆明市禁毒模范城市创建工作,以社会化延伸“三精准”(即:社会化延伸精准服务、精准帮扶、精准关怀)举措,构建起强制隔离戒毒机关、公安机关、街道、社区“四位一体”戒毒帮教工作体系,切实助力戒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
回归路上拉一把
  今年46岁的戒毒康复人员张某,右手先天残疾,患有乙肝并伴有肝硬化,父母已离世,兄弟姐妹也早与他断绝了来往。解戒出所后,他回到户籍地盘龙区鼓楼街道桃源社区报到,并接受社区戒毒。但因其原与父母共同居住地拆迁,一直没有固定住处,也没有收入来源。
  桃源社区社会化延伸指导工作站驻站民警了解情况后,主动找到张某,了解张某诉求和心结,并联合街道、社区积极帮助其申领低保并申请廉租房。之后,在驻站民警的多次谈心帮助下,张某逐渐走出内心阴霾,还加入了桃源社区的广场舞文化队。
  桃源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芳介绍说,戒毒康复人员往往会面临医疗、住房、出行等诸多不便和困难,而社会化延伸精准服务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健康医疗、心理疏导、跑腿代办等精准服务,化解他们遇到的心结。
就业路上扶一程
  戒毒康复人员杨某,因长期吸食毒品身体较弱,出所后一直找不到工作。通过桃源社区社会化延伸指导工作站的手工编织培训项目,杨某现在将手工编织作为副业,提高了自身收入,还参与到社区茶艺文化培训中,将手工编织与茶艺品结合制作工艺品,在禁毒宣传活动的公益义卖中吸引不少群众的关注和购买。
  “手工编织体力要求低、不占用工作时间,我们在前期进行大量问卷调查后,综合评估引入这一培训项目,并与手工坊合作采取订单式收购,由手工坊统一收购后进行售卖,实现社会化延伸精准服务。”昆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矫治处驻点民警李志平说。
  经调查,就业是戒毒康复人员最期盼、也最难解决的问题。为此工作站融合多方资源,共同引入手工编织就业培训项目、开展就业推荐项目以及自主创业帮扶,做好他们的就业帮扶引路人。
  2022年至2023年,工作站先后开办手工编织培训3批次20期、就业推荐会4次、自主创业帮扶6人,同时通过与区禁毒办协调,积极推荐操守良好的戒毒康复人员参与社会公益性岗位就业,目前已成功推荐1名照管康复人员进入桃源社区公益性岗位工作。
家庭问题上帮一下
  一名戒毒人员因吸毒被强戒两年,其妻子离家出走,留下9岁的女儿和2岁儿子寄居在姨妈家,由于缺少关爱,他们变得内向自卑胆小,同学伙伴逐渐疏远他们,9岁的女儿甚至萌生了退学的想法。戒毒所民警了解到情况,以社会化延伸工作站为依托,联合街道社区、所在学校给予孩子必要的生活帮助,并引导这名戒毒人员关心家庭、关爱孩子,通过“云戒通”定期视频会见,让家庭教育不缺位。
  戒毒康复人员常常存在家庭困难、长期患病、未成年子女无人照管等情况,为此戒毒民警定期走访摸排,社会化延伸精准关怀,了解戒毒康复人员困难需求,在春节、中秋等特殊节点,给家庭困难、患重大疾病的解矫人员带去节日的慰问。
  对于在所戒毒人员、解戒人员的未成年子女、事实无人抚养子女,民警则进行重点帮扶救助,帮助其子女能够顺利就学,并与社区、街道共同协调经济救助和慰问帮扶,联合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据马兴亮介绍,昆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自2014年开展社会化延伸工作以来,先后在昆明全市范围内建立社会化延伸工作指导站6个,累计照管300余人,解戒人员3年操守保持率为89.3%。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昆明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构建了以衔接帮扶为核心的“社会化延伸+三精准”工作模式,在组织保障、政策宣传、关爱走访、社会联动、就业帮扶、巩固操守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持续发力,实现服务社戒社康人员“零距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