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闻
9 1/9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1 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跟着总书记感悟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之道
· 当好“领头雁” 打造别样法治政府
· 公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
· 提高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执行力
· 公证服务再提速 跑出便民惠民“加速度”
· 超1600万人参加首届全国烟草管理法律知识竞答
· 图片新闻
· 是谁在炒作“暑期最可怕”?
· “八八战略”指引禁毒新征程
· “三张清单”让监管有力度处罚有温度

跟着总书记感悟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之道

( 2023-07-1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新华社记者 朱基钗 张研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
  打开这座“最江南”的城,可以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就像苏绣中的至品双面绣。
  “我慕名而来,昨天看了苏州工业园区,今天又来看了苏州的优秀传统文化。”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有2500多年历史的平江路,感受古城之韵。前一天下午,总书记甫抵苏州,乘车前往马上“三十而立”的苏州工业园区,考察创新发展。
  在苏州采访,有一种突出的感觉:过去从未走远,未来无限可能。
  平江路入口处的展厅,展板上,一幅刻制于南宋年间的《平江图》,清晰展示着八百年前平江府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总书记走近前,细细端详。
  展厅另一侧,是一幅视野开阔的俯瞰图——一头是古城最高点,始建于南朝梁时的北寺塔,另一头是苏州工业园区拔地而起的城市新地标。
  古城,脉络肌理未变;新区,高楼大厦林立。古今同框、新老对望,这是人文底蕴与时代潮流兼备的独特风景。
  走进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一种科技感、未来感扑面而来。
  明亮的展厅里,苏州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明星产品”琳琅满目。
  方寸天地、指尖乾坤,在高精尖技术领域,以有限造无限的功夫被发挥到了极致,与苏州人“一石代山、一勺代水,以小观大、含蕴天地”的园林造景艺术颇有一脉相承之意。
  还有这些直观数据展示的产业之城、创新之城、开放之城的“硬实力”:苏州2022年GDP达2.4万亿元、全国第六,规上工业总产值4.36万亿元、全国第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高达52.5%,科创板上市企业50家、全国第三,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1500亿美元、全国第三……
  考察中,总书记深刻道出他的苏州印象:“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因“结合”,打开了新的空间,创造了新的可能。
  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文化与科技、人文与经济,本就可以共生共荣。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问题进行着长期深入的思考。
  翻开《之江新语》,《文化是灵魂》这篇文章中说:
  “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另一篇《“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则深刻阐释了“文化经济”的概念:
  “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后,从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文化是重要支点”,再到要求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相融互促、相得益彰的发展之道,更加鲜明。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苏州,是读懂人文经济学的绝佳样本。
  在平江路,当地负责同志自豪地向总书记细数苏州的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大运河苏州段,昆曲、古琴、宋锦、缂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苏州端午习俗、碧螺春……精工细作,垒筑起“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鼎盛人文。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这句话可以用在这里。”总书记形象地点赞。
  在街边一家商铺内,总书记见到了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看着心静如水地飞针走线,听闻四代人传承的故事,总书记十分感慨:
  “中华文化的传承力有多强,通过这个苏绣就可以看出来。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一番话阐明了自古以来中国人血液里不变的根、本、魂,流贯的意、蕴、脉,传承的精、气、神,“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历来手工业繁盛的苏州,厚文之“道”与精工之“技”融为一体,造就驰名中外的苏工、苏作。精密的高科技和细致的传统工艺一样,需要的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功夫。
  “苏工、苏作就是当年的‘专精特新’。”采访中,一名当地干部的话给人启迪,也总会听到一些充满辩证关系的表达,比如“苏州人说的是吴侬软语,干的事却很‘硬’”“听着声声慢的评弹,酿出时时争第一的城市气质”“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更有达到目的、为了更高目标仍不罢休的韧劲”……
  文脉千秋贯,江河万古流。文化的表现形式或有不同,内在灵魂始终如一。
  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
  “城,所以盛民也。”这是总书记曾引用过的一句古语。
  平江河边、大樟树下,碧螺春茶飘香,琵琶三弦,曲乐悠扬,吴侬软语,百转千回。总书记饶有兴致地同当地居民和游客一道欣赏评弹表演,一曲唱罢,总书记带头鼓起掌来。
  “住在这里很有福气”,总书记笑着同大家说。
  平江街道钮家巷社区党委书记张英缨就在人群中,听到这句话心头一热。15年来在古城里工作的往事,涌上心头:从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到协调处理街坊邻里的家长里短……辛苦指数,换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老百姓的口碑,往往是沧桑巨变中里程碑的缩影。人群中,喊出“幸福!”“开心!”的由衷之语。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文经济,归根结底是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应由之路,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活实践。
  见到总书记时,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正在创作的作品是“太平鸟”图。她说,取的是“太平盛世”的美好寓意。
  如今,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正徐徐展开。
  一个五千年的文明走向现代化,必然是渊源有自、匠心独运,必然需要当代中国人汲古润今、守正开新。
  车辆驶离苏州工业园区,遥见金鸡湖畔,“东方之门”高高矗立。“当高楼大厦在中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总书记曾经说过的这句话,回响在耳畔。
  透过“东方之门”,历史、现实、未来交相辉映,一派潮起东方万象新的恢弘气象。
新华社苏州7月9日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