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视窗
|
|
□ 张晓莹
2021年7月,天津市和平区小白楼街道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天津市首家“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2022年10月,我来到小白楼街道挂职,任小白楼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为期一年。在这里,我和同事们一起,脚一双、车一辆,走街串巷话家常,带着“民主”走入寻常百姓家,一起见证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小事。 “叔叔阿姨,你们拉着小推车买菜,是不是希望楼门口能有一个坡道?这就是无障碍设施。国家正在立法保障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想听听大家的需求和想法。”为了让老人们听明白,我用了这样一段话作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和平夜话”活动开场白。 结合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特点,我们选择了老年居民较多的养和里小区。坐在小区花园中,我们将法言法语“翻译”成老百姓的家常话,边聊边问边记,了解群众需求和期望,再将其“翻译”成对法律草案的意见。 “国家立法听咱老百姓的意见?我们的意见还能传到人民大会堂?这个基层立法联系点真是倍儿棒!”老人们连连称赞,踊跃地开始讨论,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街道离老百姓近、和老百姓亲,是距离民声、民意最近的地方,小白楼街道作为四个设在街道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要充分发挥定位优势,将民主直通车开到老百姓家门口,收集最原汁原味、最真实的民声民意,使立法机关和人民群众真正实现“零距离”。 在工作中,我常常思考,如何才能尽快取得群众信任,让他们打开心扉、畅所欲言?我发现,让群众置身于最熟悉、最放松的环境中,是打开他们话匣子的最好方法。因此,我们开展了“走街串巷”活动,通过登门入户的方式,到群众家中,面对面、一对一、手拉手地问计问法,让群众放松地讲出真话、实话、心里话。 接到慈善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任务后,我们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几个慈善受益家庭或需要慈善救助的家庭,其中,有身患重症残疾的困难群众,也有需要精神关怀的视障患者等。我们几名工作人员逐一登门拜访这些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身体状况以及对慈善救助等的需求和建议。 接到行政复议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任务后,我们认为行政复议制度中的一个重要主体——行政复议申请人的意见不容忽视,于是,在天津市司法局的协助下,我们了解了近年来天津市行政复议的8个典型案例,与这些案件的复议申请人逐一联系,收集这些行政复议制度亲历者的真知灼见。 经过半年来和群众越来越多的近距离接触,我发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就蕴藏在群众中。基层立法联系点想真正做到广纳民意,就要不断提升观察力、捕捉力和挖掘力,善于把老百姓的家常话提炼成对法律草案的金点子。 今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我们立即开展了慈善法的登门问法活动,来到视障患者赵阿姨家。 “国家立法还专门到家里来听我的意见,真是做梦也没想到!我代表身边的残疾人朋友感谢党和国家!”赵阿姨说到动情处忍不住落了泪,“对残疾人而言,精神上的关爱同样重要。我们视力残疾人从来都没看过电影,我之前参加过一个为视障患者讲电影的活动,很想能再听一次。” 从赵阿姨家出来时已是华灯初上,我们几名工作人员站在街边,当即就辗转联系到了天津“心目影院”负责人,商讨与其合作长期开展为视障患者讲电影的活动。3月底,在联系点展厅里,我们为近20名视力残疾人举办了首场“讲电影”活动。现场,欢声笑语不断。一位叔叔开心地说:“参加一个小时的活动,感觉年轻了好几岁!”借助登门问法,联系点从“问慈善”到“做慈善”,为广大视力残疾人办了一件实事,让他们也能感受文化艺术魅力,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尽管确立时间较晚,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小白楼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工作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这都得益于市区两级人大的常态化指导,得益于和平区委书记的亲自挂帅推动督导,得益于小白楼街道党工委书记对联系点“一个定位、两个支撑、三个品牌、四个功能”的通盘谋划。小白楼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坚持将人民立场作为出发点,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工作方法,将为群众办实事作为落脚点,以扎扎实实的工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小白楼街道,我看到了基层干部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鱼水之情,感受到了蕴藏在基层实践中的智慧和力量,学到了坐在办公室中难以想到的思路、办法和举措。 在立法征询意见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很多建议都是围绕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出的。我们出发于立法,但不能止于立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的问题。只有办好了这些“小事”,才能守得住人民的心,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真管用的民主。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树木生长,向下扎根是自然的选择,更是生长的力量。基层是干部经风雨、见世面的练兵场、大熔炉。年轻干部需要到草野中去摸爬滚打,接“地气”,尝“真味”,经过脚沾黄泥、头顶烈日的洗礼和摔打,去芜存菁、百炼成钢,在“向下扎根”的基层历练中积蓄沉淀“向上勃发”的力量。 (讲述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办公室处长,本报记者朱宁宁整理)
|
|
在小白楼与群众面对面问计问法
|
|
|
|
( 2023-05-0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
|
□ 张晓莹
2021年7月,天津市和平区小白楼街道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天津市首家“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2022年10月,我来到小白楼街道挂职,任小白楼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为期一年。在这里,我和同事们一起,脚一双、车一辆,走街串巷话家常,带着“民主”走入寻常百姓家,一起见证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小事。 “叔叔阿姨,你们拉着小推车买菜,是不是希望楼门口能有一个坡道?这就是无障碍设施。国家正在立法保障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想听听大家的需求和想法。”为了让老人们听明白,我用了这样一段话作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和平夜话”活动开场白。 结合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特点,我们选择了老年居民较多的养和里小区。坐在小区花园中,我们将法言法语“翻译”成老百姓的家常话,边聊边问边记,了解群众需求和期望,再将其“翻译”成对法律草案的意见。 “国家立法听咱老百姓的意见?我们的意见还能传到人民大会堂?这个基层立法联系点真是倍儿棒!”老人们连连称赞,踊跃地开始讨论,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街道离老百姓近、和老百姓亲,是距离民声、民意最近的地方,小白楼街道作为四个设在街道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要充分发挥定位优势,将民主直通车开到老百姓家门口,收集最原汁原味、最真实的民声民意,使立法机关和人民群众真正实现“零距离”。 在工作中,我常常思考,如何才能尽快取得群众信任,让他们打开心扉、畅所欲言?我发现,让群众置身于最熟悉、最放松的环境中,是打开他们话匣子的最好方法。因此,我们开展了“走街串巷”活动,通过登门入户的方式,到群众家中,面对面、一对一、手拉手地问计问法,让群众放松地讲出真话、实话、心里话。 接到慈善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任务后,我们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几个慈善受益家庭或需要慈善救助的家庭,其中,有身患重症残疾的困难群众,也有需要精神关怀的视障患者等。我们几名工作人员逐一登门拜访这些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身体状况以及对慈善救助等的需求和建议。 接到行政复议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任务后,我们认为行政复议制度中的一个重要主体——行政复议申请人的意见不容忽视,于是,在天津市司法局的协助下,我们了解了近年来天津市行政复议的8个典型案例,与这些案件的复议申请人逐一联系,收集这些行政复议制度亲历者的真知灼见。 经过半年来和群众越来越多的近距离接触,我发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就蕴藏在群众中。基层立法联系点想真正做到广纳民意,就要不断提升观察力、捕捉力和挖掘力,善于把老百姓的家常话提炼成对法律草案的金点子。 今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我们立即开展了慈善法的登门问法活动,来到视障患者赵阿姨家。 “国家立法还专门到家里来听我的意见,真是做梦也没想到!我代表身边的残疾人朋友感谢党和国家!”赵阿姨说到动情处忍不住落了泪,“对残疾人而言,精神上的关爱同样重要。我们视力残疾人从来都没看过电影,我之前参加过一个为视障患者讲电影的活动,很想能再听一次。” 从赵阿姨家出来时已是华灯初上,我们几名工作人员站在街边,当即就辗转联系到了天津“心目影院”负责人,商讨与其合作长期开展为视障患者讲电影的活动。3月底,在联系点展厅里,我们为近20名视力残疾人举办了首场“讲电影”活动。现场,欢声笑语不断。一位叔叔开心地说:“参加一个小时的活动,感觉年轻了好几岁!”借助登门问法,联系点从“问慈善”到“做慈善”,为广大视力残疾人办了一件实事,让他们也能感受文化艺术魅力,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尽管确立时间较晚,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小白楼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工作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这都得益于市区两级人大的常态化指导,得益于和平区委书记的亲自挂帅推动督导,得益于小白楼街道党工委书记对联系点“一个定位、两个支撑、三个品牌、四个功能”的通盘谋划。小白楼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坚持将人民立场作为出发点,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工作方法,将为群众办实事作为落脚点,以扎扎实实的工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小白楼街道,我看到了基层干部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鱼水之情,感受到了蕴藏在基层实践中的智慧和力量,学到了坐在办公室中难以想到的思路、办法和举措。 在立法征询意见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很多建议都是围绕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出的。我们出发于立法,但不能止于立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的问题。只有办好了这些“小事”,才能守得住人民的心,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真管用的民主。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树木生长,向下扎根是自然的选择,更是生长的力量。基层是干部经风雨、见世面的练兵场、大熔炉。年轻干部需要到草野中去摸爬滚打,接“地气”,尝“真味”,经过脚沾黄泥、头顶烈日的洗礼和摔打,去芜存菁、百炼成钢,在“向下扎根”的基层历练中积蓄沉淀“向上勃发”的力量。 (讲述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办公室处长,本报记者朱宁宁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