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法普法
|
|
□ 本报记者 刘洁 “谜面是‘兵发东吴’,谜底是啥法律名词呀?” “我这个灯笼上写的是‘一笑泯恩仇(打一两字法律名词)’,也挺有意思。” …… 2月3日,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新区广场长廊里人头攒动,附近居民纷纷围着红色灯笼下悬挂的法治灯谜进行“头脑风暴”,为喜庆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提高群众参与度,是增强普法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二法门”,也是守正创新书写全民普法新篇章的题中之义。 展览馆里传承红色法治基因,社火表演里“藏”着法律常识,民俗画绘出最美法治蓝图,特色剪纸“裁”出淳朴法治祝福…… 近年来,为推动普法工作更“接地气”,各地结合丰富的红色资源、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创新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有机融合,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巧借特色文化“东风”送法进万家,让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有形呈现、有效覆盖、深入人心。 学史明法 传承红色法治基因 “现在我们位于红三军团政治部旧址,1933年9月,红三军团进驻尤溪期间,其政治部设于此处,该址至今留有‘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等众多红军标语……”对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的“蒲公英”普法志愿者池采薇而言,每一场普法活动,都是她与参观游客的一次红色法治文化之旅。 近年来,尤溪县将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整合红军驻地旧址、民间红色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资源,积极发动“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和“法律明白人”开展生动鲜活的普法活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红色法治文化+普法”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展红色法治文化普法活动80余场次,群众法治意识显著增强,社会环境安定有序。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强调,“加强红色法治文化保护、宣传、传承”。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加大对红色法治文化的发掘力度,打造精品展陈,强化教育功能,讲好红色法治故事,传承红色法治基因。 作为全国首批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西柏坡纪念馆深度发掘红色资源,建成廉政教育馆、国家安全教育馆等特色展览馆;福建省龙岩市精心打造“共和国法制摇篮展览馆”,展览陈列千余件红色法治文物;江西省萍乡市成立“法院初心文化基地”,运用全景VR、触屏点播、模拟还原等数字多媒体技术进行主题布展,立体式、灵动化讲好“法之初”的故事。 除专门展览外,各地积极探索更多形式,拓宽宣传渠道,让群众在展览馆之外也能出门有法、休闲学法。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以著名的南梁十大政策、马锡五审判方式等素材为灵感,打造《南梁根据地的民主与法治》系列节目,在电视台、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载体上播出,有效提升了红色法治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在第九个国家宪法日宣传周期间,上海青浦练塘镇红色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正式建设落成,方便市民散步游玩时抬头见法,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随俗送法 激发传统文化活力 一边托着“金元宝”表演,一边给周围群众科普交通安全常识,“财神爷”摇身一变成为交通安全讲解员。 这新奇的一幕发生在陕西省宝鸡市陇县,作为“中国社火文化之乡”,社火表演一直是当地过年必不可少的民间习俗。1月31日,陇县交警抓住时机、创新方式,邀请社火人物成为交通安全宣讲员,向广大观赏民俗社火表演的群众宣讲交通安全知识。 “这太有意思了,以后一定能记得住‘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参观社火表演的群众纷纷为耳目一新的交通安全宣传方式点赞。 添上了人间烟火气,热闹欢腾的民俗文化年,也是法味浓浓的法治文化年。 “德润人心万事顺,法安天下百业兴。”正月初七,来自上海市嘉定区徐行镇的十位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手起笔落,一幅幅飘着墨香的春联写出兔年新春法治情怀。 正月十六的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萌水镇热闹非凡,当地素有“走河”习俗,发展至今多以“大集”举行。周村人民法院萌水法庭利用这一传统民俗良机,开展“法庭在身边 服务零距离”普法宣传活动,进一步拉近了法庭与辖区群众的距离,增强了群众的法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除传统民俗节日之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为普法活动提供了肥沃“土壤”——国家安全教育走进傣族“泼水节”,藏族“上九节”期间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知识引人驻足,侗族“二月二大歌节”唱出特色法治侗歌……当民族特色文化与法治文化相结合,多种更贴近群众、更富生命力的普法形式也随之而生,更进一步在潜移默化中树起法治新风。 借物言法 丰富非遗项目底蕴 “沐浴法治的春风,坚定法治的信念,人人懂法,人人守法,才有我们梦想的香甜!”在重庆市巴南区,一首《法安天下》木洞山歌唱出了群众心中的法治信念。 木洞山歌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地域特色浓郁。2006年6月,木洞山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6年来,木洞司法所所长叶烽全程参与木洞山歌与普法宣传的结合过程,见证了普法山歌的经久传唱,总结出一套“独门秘籍”——及时更新法治山歌内容,结合节日、纪念日等重要节点开展普法宣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法治山歌宣传,会有更好的效果。 江西萍乡春锣、广西鹿寨山歌、安徽皖南大鼓……平日里严肃枯燥的法律知识被巧妙地编进轻快悠扬的旋律中,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纷唱出法治“好声音”。 一把小剪刀,一张红纸,手指上下翻飞间,一个个法治故事便跃然纸上,不但让在场群众近距离感受到了剪纸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让无形的“法”看得见、摸得着。去年9月,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司法局联合区文明办开展“巧手剪风采 法治伴我行”法治剪纸系列活动,借助非遗剪纸艺术展现法治元素,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将法治内容与“秀洲农民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以画普法、以画叙事、以画传情,通过将法治农民画优秀作品以画册、墙绘、挂图等多种形式予以展现,推动法治宣传更接地气。 在广东潮州,糖画主题普法则以糖为墨,绘“法”之形,糖画爱好者现场制作普法主题糖画,让人民群众浸润在法的浓厚氛围中,共同感受法与艺术相遇的无限魅力。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遇见普法,不仅增加了普法宣传的创新性和趣味性,更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创作和推广,实现两者的互利共赢,使法治宣传与非遗传承碰撞出新的活力。 普法形式百花齐放,法治文化润物无声。 各地将更进一步发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内容贴近实际、形式丰富多样、群众乐于参与的普法宣传品牌,推动法治宣传向基层延伸,走进千家万户。
图① 2月4日,江苏省宜兴市公安局反诈中心联合新街派出所在潼渚元宵花灯喜乐会上,采用“围炉煮茶”形式开展普法工作。 本报通讯员 陈茜 摄 图②④ 春节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各乡镇村屯恢复了民族系列坡会活动。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法官利用系列坡会人流量大的特点,深入各乡镇坡会现场开展法治宣传。图为法官向参加坡会的群众讲解法律知识。 贾贞妮 摄 图③ 2月4日,在“中国·台江2023年‘苗族舞龙嘘花’非遗大典”活动现场,贵州省台江县司法局发动苗族非遗舞龙队伍开展普法工作,通过游演舞龙灯展示法律知识。 何贵婵 摄 制图/高岳
|
|
当法治遇上山歌,唱出什么调
|
各地借力特色文化“东风”送法进万家
|
|
|
( 2023-02-2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守法普法 |
|
□ 本报记者 刘洁 “谜面是‘兵发东吴’,谜底是啥法律名词呀?” “我这个灯笼上写的是‘一笑泯恩仇(打一两字法律名词)’,也挺有意思。” …… 2月3日,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新区广场长廊里人头攒动,附近居民纷纷围着红色灯笼下悬挂的法治灯谜进行“头脑风暴”,为喜庆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提高群众参与度,是增强普法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二法门”,也是守正创新书写全民普法新篇章的题中之义。 展览馆里传承红色法治基因,社火表演里“藏”着法律常识,民俗画绘出最美法治蓝图,特色剪纸“裁”出淳朴法治祝福…… 近年来,为推动普法工作更“接地气”,各地结合丰富的红色资源、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创新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有机融合,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巧借特色文化“东风”送法进万家,让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有形呈现、有效覆盖、深入人心。 学史明法 传承红色法治基因 “现在我们位于红三军团政治部旧址,1933年9月,红三军团进驻尤溪期间,其政治部设于此处,该址至今留有‘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等众多红军标语……”对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的“蒲公英”普法志愿者池采薇而言,每一场普法活动,都是她与参观游客的一次红色法治文化之旅。 近年来,尤溪县将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整合红军驻地旧址、民间红色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资源,积极发动“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和“法律明白人”开展生动鲜活的普法活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红色法治文化+普法”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展红色法治文化普法活动80余场次,群众法治意识显著增强,社会环境安定有序。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强调,“加强红色法治文化保护、宣传、传承”。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加大对红色法治文化的发掘力度,打造精品展陈,强化教育功能,讲好红色法治故事,传承红色法治基因。 作为全国首批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西柏坡纪念馆深度发掘红色资源,建成廉政教育馆、国家安全教育馆等特色展览馆;福建省龙岩市精心打造“共和国法制摇篮展览馆”,展览陈列千余件红色法治文物;江西省萍乡市成立“法院初心文化基地”,运用全景VR、触屏点播、模拟还原等数字多媒体技术进行主题布展,立体式、灵动化讲好“法之初”的故事。 除专门展览外,各地积极探索更多形式,拓宽宣传渠道,让群众在展览馆之外也能出门有法、休闲学法。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以著名的南梁十大政策、马锡五审判方式等素材为灵感,打造《南梁根据地的民主与法治》系列节目,在电视台、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载体上播出,有效提升了红色法治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在第九个国家宪法日宣传周期间,上海青浦练塘镇红色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正式建设落成,方便市民散步游玩时抬头见法,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随俗送法 激发传统文化活力 一边托着“金元宝”表演,一边给周围群众科普交通安全常识,“财神爷”摇身一变成为交通安全讲解员。 这新奇的一幕发生在陕西省宝鸡市陇县,作为“中国社火文化之乡”,社火表演一直是当地过年必不可少的民间习俗。1月31日,陇县交警抓住时机、创新方式,邀请社火人物成为交通安全宣讲员,向广大观赏民俗社火表演的群众宣讲交通安全知识。 “这太有意思了,以后一定能记得住‘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参观社火表演的群众纷纷为耳目一新的交通安全宣传方式点赞。 添上了人间烟火气,热闹欢腾的民俗文化年,也是法味浓浓的法治文化年。 “德润人心万事顺,法安天下百业兴。”正月初七,来自上海市嘉定区徐行镇的十位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手起笔落,一幅幅飘着墨香的春联写出兔年新春法治情怀。 正月十六的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萌水镇热闹非凡,当地素有“走河”习俗,发展至今多以“大集”举行。周村人民法院萌水法庭利用这一传统民俗良机,开展“法庭在身边 服务零距离”普法宣传活动,进一步拉近了法庭与辖区群众的距离,增强了群众的法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除传统民俗节日之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为普法活动提供了肥沃“土壤”——国家安全教育走进傣族“泼水节”,藏族“上九节”期间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知识引人驻足,侗族“二月二大歌节”唱出特色法治侗歌……当民族特色文化与法治文化相结合,多种更贴近群众、更富生命力的普法形式也随之而生,更进一步在潜移默化中树起法治新风。 借物言法 丰富非遗项目底蕴 “沐浴法治的春风,坚定法治的信念,人人懂法,人人守法,才有我们梦想的香甜!”在重庆市巴南区,一首《法安天下》木洞山歌唱出了群众心中的法治信念。 木洞山歌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地域特色浓郁。2006年6月,木洞山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6年来,木洞司法所所长叶烽全程参与木洞山歌与普法宣传的结合过程,见证了普法山歌的经久传唱,总结出一套“独门秘籍”——及时更新法治山歌内容,结合节日、纪念日等重要节点开展普法宣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法治山歌宣传,会有更好的效果。 江西萍乡春锣、广西鹿寨山歌、安徽皖南大鼓……平日里严肃枯燥的法律知识被巧妙地编进轻快悠扬的旋律中,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纷唱出法治“好声音”。 一把小剪刀,一张红纸,手指上下翻飞间,一个个法治故事便跃然纸上,不但让在场群众近距离感受到了剪纸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让无形的“法”看得见、摸得着。去年9月,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司法局联合区文明办开展“巧手剪风采 法治伴我行”法治剪纸系列活动,借助非遗剪纸艺术展现法治元素,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将法治内容与“秀洲农民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以画普法、以画叙事、以画传情,通过将法治农民画优秀作品以画册、墙绘、挂图等多种形式予以展现,推动法治宣传更接地气。 在广东潮州,糖画主题普法则以糖为墨,绘“法”之形,糖画爱好者现场制作普法主题糖画,让人民群众浸润在法的浓厚氛围中,共同感受法与艺术相遇的无限魅力。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遇见普法,不仅增加了普法宣传的创新性和趣味性,更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创作和推广,实现两者的互利共赢,使法治宣传与非遗传承碰撞出新的活力。 普法形式百花齐放,法治文化润物无声。 各地将更进一步发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内容贴近实际、形式丰富多样、群众乐于参与的普法宣传品牌,推动法治宣传向基层延伸,走进千家万户。
图① 2月4日,江苏省宜兴市公安局反诈中心联合新街派出所在潼渚元宵花灯喜乐会上,采用“围炉煮茶”形式开展普法工作。 本报通讯员 陈茜 摄 图②④ 春节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各乡镇村屯恢复了民族系列坡会活动。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法官利用系列坡会人流量大的特点,深入各乡镇坡会现场开展法治宣传。图为法官向参加坡会的群众讲解法律知识。 贾贞妮 摄 图③ 2月4日,在“中国·台江2023年‘苗族舞龙嘘花’非遗大典”活动现场,贵州省台江县司法局发动苗族非遗舞龙队伍开展普法工作,通过游演舞龙灯展示法律知识。 何贵婵 摄 制图/高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