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学院
13 10/13 9 10 11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监察法学的学术意识与实践功能
· 周朝婚姻家庭制度的两个问题辨析
· 瀛台泣血录
· 需要坚持从数据保护到算法规制原则
· 确立为公共秩序和公民的人身权利

瀛台泣血录

( 2023-02-2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余定宇

  北京之美,在于她的庄严大气。故宫那片如大海波涛般起伏的金色屋顶之上,时时望去,便总似在涌动着阵阵的历史烟云。不过,一百年前,在北京这片极美丽的地方却发生了一个极悲惨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著名的光绪皇帝。甲午战败之后,当那位血气方刚的青年皇帝——光绪皇帝想推行“变法”,以一雪前耻时,那位拥有全中国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却是残酷镇压,并且将这位热血皇帝囚禁在皇宫西边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之上。
  在一百年前的中国,讲“变法”、讲“政改”,可是要坐牢、杀头的事!连皇帝也不例外。就这样,中国的传统政治,彻底地失去了一次极为难得的“自我革新”的宝贵机会,而中国社会便仍然在一个浸满了封建毒汁的大染缸中一天一天地腐烂下去。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位“变法皇帝”,那么最为简洁的一句便是:他是一位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开明皇帝。光绪姓爱新觉罗,名载湉,生于1871年8月14日。他的生父,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皇帝的亲弟弟醇亲王奕譞,而他的生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这就是说,在他的身上,既有着爱新觉罗氏的血统,同时又有叶赫那拉氏的血统。因此,1875年,当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突然死去之时,年方4岁的载湉,便被那位既是伯母又是姨妈的慈禧太后收为自己的继子,并被立为大清皇位的继承人,而慈禧自己,则名正言顺地继续当她的太后,理所当然地继续“垂帘”听政。
  自光绪5岁那年开始,慈禧就任命了一位翰林院大学士翁同龢为他的老师。这位翁老师,在毓庆宫里给小皇帝上的第一堂课,便是教光绪学写“天下太平、正大光明”这八个大字。他不仅给这位小皇帝讲授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与此同时,还结合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给光绪讲魏源的《海国图志》,讲徐继畲的《瀛寰志略》,讲郭嵩焘的《使西纪程:郭嵩焘集》,讲曾纪泽、马建忠等出使官员在欧美考察的游记见闻等,还经常从军机处挑选一些有关“洋务运动”例如造船、开矿、办铁路、办海军的大臣奏折向这位少年皇帝详加讲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位小皇帝,在当时得到的,是一种全中国最先进、学科最现代、视野最广阔的“通才教育”。
  说起来,光绪虽然名义上在位34年,但由于他前期年纪尚幼,而后期被囚禁在瀛台10年,因此,他实际执政的时间只有11年,而亲身参与及主持过的,便只有一场战争和一场运动。那场战争,就是令全体中国人时至今日都还刻骨铭心的“甲午海战”。而那场运动,就是时至今日仍众说纷纭的“戊戌变法”。
  在康有为那种“大变速变”而不是“渐进式改革”的激进思想的鼓动之下,光绪皇帝在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的103天里,从紫禁城中像雪片般地向全中国发出了180多道“变法上谕”。变革的范围,遍及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偏偏就没有法律、法学)等各个重要的社会领域。“废除科举”,一下子断绝了近千年来全中国读书人入仕的传统出路;“革除冗官”,更是一下子砸烂了许多文武官员的饭碗,这就使得整个中国社会都被卷入一场如天塌地陷般的大动荡之中。简单来说,这场变法,是“未见其利,先受其害”。当时的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京师内外,怨声载道。而当改革遇到了重重阻力,根本无法再推行下去时,康有为这个所谓的“变法奇才”,却只会将一场本来“正大光明”的“维新变法”,急剧地演变为一场“宫廷政变”。当他“围园弑后”的计划被袁世凯出卖之后,这场“维新变法”的最后结局,已是众所周知——荣禄率军在京城大肆搜捕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二人仓皇逃亡海外,“戊戌六君子”喋血刑场,而那时才28岁的光绪皇帝,则成为慈禧太后的阶下之囚。在经过一场太后既是原告、又是法官,没有律师、没有陪审团、只有一大群守旧派官僚围攻乱咬式的审讯之后,这位改革失败的皇帝,便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小岛的一处冷宫中。
  “光绪究竟是病死的,还是被毒死的”,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据“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发布研究报告称:“光绪皇帝是死于砒霜中毒。”因为,他头发中的砷含量,比普通人的头发砷含量高出了261倍。
  慈禧为什么在自己临死的前一日还要抢先一步毒杀光绪?这个问题在中国的史学界引发了一场争论。对于那位日夜监督他一举一动的慈禧太后来说,怎么可能“放虎归山”,让这位思想叛逆的“变法皇帝”能有机会在她身后东山再起?于是,在慈禧临死的前一日,那位黑衣的死神,便悄然无声地,抢先降落到故宫西边那个四面环水的孤岛上。光绪死了,慈禧也死了。三年之后,那个气息奄奄的大清帝国也终告覆亡。
  (文章节选自余定宇《寻找法律的印迹(2):从独角神兽到“六法全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