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军事广角
13 7/13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加强就业困难退役军人帮扶工作
· 科研创新实现舰艇指挥自动化智能化
· 兴安盟军地联合考核
提升党管武装工作质效
· 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
· “中国军工”亮相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
· 远望5号船
开启新年度首航
· 奔赴新战位 开启新征程

科研创新实现舰艇指挥自动化智能化
记武警海警学院海警舰艇战术指挥教学团队

( 2023-02-2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军事广角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王世卓
  
  “左舷30度,距离3海里,发现可疑船只!”“航道狭窄,沿左舷方向灯标走”“纵向补给时,主机受损”“卫星定位失效,利用陆标定位,制订抛锚计划!”……
  近日,在武警海警学院舰艇综合仿真训练中心,各类情况接踵而来,信号灯不停闪烁,口令声此起彼伏。看着态势图上针锋相对的红蓝双方,舰艇指挥系海警分队战术指挥教研室主任李世雄指导受训学员分析蓝方阵位特点,精算处置行动,以对手短板弱项为筹划口,眼前困局顿时柳暗花明。
  随着使命任务拓展和身份属性转变,复杂多样的海上维权执法形势、多重叠加的海警职能业务、频繁更新的舰艇装备,对战术研究提出更高要求和严峻挑战。李世雄带领海警舰艇战术指挥教学团队,对原有舰艇综合仿真训练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融入兵棋推演、混合现实、混合智能、数字孪生等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元素,不断开发出新的训练样本和训练场景,使受训对象在虚拟环境中得到近似实际的历练。
  航海楼内,占地近600平方米的训练中心被划分成导控中心和红蓝推演实训区三部分,所有区域采用物理隔绝。利用指挥与行动推演系统将所有区域连接在一起,模拟巡逻警戒、拦截驱离、跟踪监视、特定海域监管等复杂环境推演。如果把典型任务训练比作精彩纷呈的大片,那么担任编队和单舰指挥员的学员就是主角。作为总导演的李世雄,通过导控中心,模拟海上安全保卫、管辖海域巡航、日常海上执法、处置突发事件、涉外执法合作等复杂背景下的红蓝对抗作业,调整概念模型、行动规则和基础数据进行态势导调,引导双方展开处置行动。
  “蓝方冲闯我警戒防卫区域,喊话警告手段无效!”“蓝方舰船编队数量对我形成相对优势,航路管制手段无效!”“蓝方舰船性能与我存在代际不对称情况,挤压顶推手段无效!”……
  在海上防冲闯行动推演中,教学团队成员实时接入经纬度、航向航速、海域宽度纵深、对海有效探测距离等数据,根据处置需求重新推导公式,修改逻辑描述,建构概念模型,通过栅格、聚簇、热图、活动规律等呈现载体进行可视化分析,提升舰艇指挥员决策效力。
  “把训练当作实际处置行动,科研创新才能真正助推战斗力生成。”教学团队成员臧建忠教授说,实践中,演练态势错综复杂、情况瞬息万变,通过网上推演可以拓宽各级指挥员的视野、提升决策能力,让他们在紧急状态下更加从容不迫。
  一套实验室控制软件由多个行动概念模型组合而成,而一个模型则包含着成千上万个公式。“实验室连接着演训场,应用实验控制软件可以实现舰艇指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解决低效能的传统人工指挥模式与快节奏的现代海上处置行动需求之间的矛盾。指挥员坐在指挥室里,只需轻点鼠标就可实时获取现地信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李世雄认为,站在新时代科技变革的桅杆上,适时有效处理信息是制胜关键。
  未来的任务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艘舰艇、一支编队、一个舰队;海面、水下、陆地、天上、电子……对抗激烈的一体化环境,要求所有参与者都必须连为一体。
  自教学团队成立以来,先后派出20余人次赴各地海警机构进行调研了解情况,参加10余次重大演训任务的比武命题和演习评估工作。在累计调研的200余天里,团队成员广泛征集基层意见,不断完善相关课题,积极推动调研成果向海警舰艇一线转化,实现研究员与指挥员联合攻关、实验室到演训场有效链接。
  正确的教研思路促使教学团队成果频出。他们主持理论研究课题10余项,荣获武警部队军事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军队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完成多项重大想定作业课题研究任务,两名成员作为相关领域技术评审组专家,长期参与舰船装备加改装建设技术评审任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