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文化
8 8/8 7 8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灶火人间
· 奋斗正当其时
· 桂花香
· 致敬铁警
· 冬天的晒场
· 一抹志愿红
· 过必有痕
· 诱惑

灶火人间

( 2022-12-1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文化
  漫画/高岳
  □ 孙培用
  
  在东北乡村,家家都有火炕。老家的房屋,大部分为三开间,左右两间各以墙壁隔为内室,称为东屋和西屋,在两内室南窗下各盘一铺炕。中间南门内两侧各盘一个锅台,上安一口大锅,用以炒菜做饭。灶下有火道穿过墙壁,直通两内室的炕,灶里的烟火在炕洞里回旋将炕烧热。
  “爹亲娘亲不如火亲”,第一次跟我说这话的大概是母亲。五行之中的火于人类如何重要不必多说,灶膛之火,如同勤劳的母亲的爱一样,让我感到温馨而难忘。
  灶膛之火是敬畏之火。在乡村,百姓对神明的各种传说不少,但普遍敬畏的却是灶君,俗称灶王爷。百姓敬畏灶君,视灶膛如圣地是可以理解的,民以食为天嘛。如此,百姓往往把断炊说成“××天没动烟火了”。烟火者,灶膛之火,生命之火也。即便迁居,首先要做的也是把灶君连同锅灶搬过去。
  儿时爱饿,尤其是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季。那时候口粮指标比较低,冬天天短夜长,为了节省,入冬便改成一日两餐,为了缓解夜里肚子空,母亲总是忙这忙那,故意拖延晚炊。小孩子贪玩好动,刚过中午肚子就咕咕叫了,日头还没下山就已饿得发慌了,一遍接一遍央求母亲烧火。尽管母亲有时从柜子里摸出个熟地瓜之类的让我充饥,可是依旧无法减弱愈发强烈的食欲。若是邻居的大人准会骂孩子是“饿死鬼”托生的,可是母亲却只说孩子这是肚子里有馋虫作怪。太阳终于落山了,母亲这才放下针线活慢条斯理地操持晚炊。这时,不用支使,我准帮着抱柴火、清膛灰。灶膛之火一亮,精神立时为之一振,心里也踏实多了。后来“读”灶膛之火顿悟,只要灶膛有火就有生命延续,就有精神驻存,灶膛之火何异生命之火?
  灶膛之火乃生命之光。小时怕黑,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夜幕早早降临,可乡下人迟迟不肯点灯。据说灯点早了,会被乡邻视为“不会过日子”。所以,一般晚炊都凭借灶火之光照明。那时候,只要太阳一落山,人就往一块儿聚,此时,唯一的愿望就是与火亲近。
  灶膛之火是温馨之火。小时候怕冷,尤其在数九寒天下大雪的日子。母亲说我儿时特淘,怕我掉在地上,做饭时也要带在身边。说来也怪,只要母亲在我屁股底下塞个小板凳,我就一动不动地望着灶膛出神。灶火一窜一窜地从灶膛旋出,犹如母亲爱抚的手指,脸上暖洋洋,心头甜滋滋。七八岁时,已懂得帮大人干活了,当然干得最多的还是帮母亲烧火。其实烧火也是门学问,绝非只是添柴了事。起初,我以为添得越多、越勤越好,谁料添着添着火就灭了,尤其是烧半湿不干的柴草。有时我埋怨柴草不干,母亲却说火大没湿柴,只是方法不得当。经指点才晓得:欲速则不达。
  灶膛里可以烧苞米、烧土豆、烧干鱼,还可以热冬天凉得过快的饭菜。灶膛边,母亲把手掌大小的烙铁插在火炭里,一会儿拿出来,为我们熨补丁做布鞋帮儿。那时我总爱在冰雪里跑,常常要弄湿鞋子,母亲就在我睡觉时把鞋子放在灶膛边上烤。
  冬季,早上或晚上,母亲会在做完饭后再添两把柴,屋里整个火炕便洋溢着暖人的气息。户外嘎嘎冷,凡有外来人来家里串门儿,奶奶总是让客人上炕坐,坐在暖暖的火炕上说话唠嗑,冬日的寒冷被温暖的气息驱得远远的。
  时光一去不复返啊。我手里正在向灶膛添柴火,暖暖的火苗就这样一窜一窜,慢慢地,舔舐着我的脸,舔舐着我的眼睛,舔舐着我的心。红红亮亮的灶火,使我感到亲切、温暖。因为有爱,这世界才永远这么美好。因为爱,使人永远有力量。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市城管执法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