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马 艳 □ 本报通讯员 尚永江 邹文彬
莽莽苍苍的大瑶山中,山高林密,民风古朴,这里是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被誉为“世界瑶都”。 瑶族群众占当地人口总数的34.8%,壮、汉、苗、侗等民族群众也聚居于此,各族群众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劳动生活,各民族同胞团结和睦,和谐共处。自治区党委、政府多次授予金秀瑶族自治县“平安先进县”荣誉,国家信访局多次授予其信访工作“三无县”称号。 新时代“石牌律” “我瑶门头,四十二家,大大小小,对天讲过,村旁四方,划做众山,种树护村,做善积福,毁木霸地,做恶招祸……”这块光绪年间就立在金秀县六巷乡门头村的“石牌律”,一直规范和约束着大瑶山瑶族群众的言行、生产及生活,并延伸至大瑶山所有村屯。 百年传承的“石牌律”是金秀瑶族特有的社会组织制度,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通过与六巷乡党委、政府沟通交流,与乡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和人民调解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对接,共同组织引导村民经过民主决议程序,制定“新石牌律”,创建“无讼瑶寨民族团结示范村”,推进民族自治和法治相融合。 金秀县政法部门积极组织各村寨熟悉石牌律的“石牌头人”(善于言辞、办事公正、有胆识,在寨子里有一定威信的人)和通达事理的“泰玛”(瑶语中兄弟的意思)开展法治教育培训,把“石牌头人”和“泰玛”培养成同时掌握现代法律知识和“石牌律”的人民调解员,积极参与调解民间矛盾纠纷案事件。 近年来,金秀县通过民间调解员“石牌头人”和“泰玛”出面化解矛盾纠纷1000多起,矛盾纠纷调解达到了“小事不出寨、中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良性治理。 “少数民族群众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解决纠纷必须充分考虑他们的民族习惯,在尊重双方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加强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金秀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曾福民说。 “瑶老同”巡调队 在大瑶山腹地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思源井”的故事在这里广为传颂。 1982年,长垌派出所成立。当时派出所没有自来水,民警只能到河边挑水饮用,遇大雨天或办案晚归时就无法正常洗漱。长垌村的瑶族群众了解情况后,自发组织起来,用了10多天时间在派出所院子内挖出一口6米多深的水井,解决了民警饮水用水难题。民警饮水思源,将这口水井亲切称为“思源井”。 “40年来,民警们赓续红色血脉,弘扬‘思源井’精神,不断提升服务群众工作水平。”长垌派出所所长陶飞良说。 受“思源井”精神启发,长垌派出所修建了“瑶老同”调解亭,联合各瑶族代表组成28人的“瑶老同”巡逻调解队,警民共同守护瑶乡平安。同时,派出所做强“微服务”,推出办证窗口民警上班早一点、下班迟一点、上门多一点、效率快一点、态度好一点“五个一点”服务措施,特别针对交通不便的山区群众,主动采取电话预约、送证下乡、上门服务等方式,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近年来,长垌派出所民警跋山涉水进瑶寨,上门为瑶族群众办实事好事2000多件,调解矛盾纠纷200多起,调解成功率达九成以上…… 今年3月,长垌派出所被自治区公安厅授予全区第二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荣誉称号,5月又获评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 善治幸福乡村 金秀县长垌乡滴水村,风景秀美,瑶族特色民居错落有致。村口立着村规民约牌,房屋外立面粉刷有瑶族道德伦理老故事,家家户户门前悬挂家风家训,穿行其中,浓厚的瑶族文化和法治、德治文化氛围扑面而来。 近年来,滴水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以“党建+创建民族团结”为载体,奏响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时代强音,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自治区民族特色村寨、自治区民间文艺村等荣誉称号。 68岁的村民全绍珍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村里的变化过去想都不敢想。现在不仅环境好了,也未发生偷盗、赌博等案件,还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游玩,带动全村产业发展”。 金秀县政法部门把工作做到田间地头,大批政法干部走出办公室,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让全县人民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形成“干群一家亲 党群心连心”的良好氛围。 金秀县人民法院桐木人民法庭因地制宜设立“双语法官调解室”“瑶姐姐知心工作室”,设立家事审判中心、优化营商巡回法庭以及交通事故巡回法庭,让瑶山群众感受到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近年来,金秀县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000多件,在所审结的案件中,民商事案件调撤率近70%。 金秀县人民检察院立足大瑶山生态区位和自然资源禀赋特点,通过建立银山保护站、聘任行业专家作为公益诉讼志愿观察员,增强大瑶山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合力,构建公益诉讼大保护格局。2021年以来,该院共受理公益诉讼案件线索89件。 走好民族团结路,乡村善治幸福来。今日金秀,以“民族团结一家亲 共建共融乡村兴”新时代文化思想理念为引领,为民族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走出一条民族地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路子。
|
|
走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路子
|
解锁世界瑶都“幸福密码”
|
|
|
( 2022-11-2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马 艳 □ 本报通讯员 尚永江 邹文彬
莽莽苍苍的大瑶山中,山高林密,民风古朴,这里是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被誉为“世界瑶都”。 瑶族群众占当地人口总数的34.8%,壮、汉、苗、侗等民族群众也聚居于此,各族群众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劳动生活,各民族同胞团结和睦,和谐共处。自治区党委、政府多次授予金秀瑶族自治县“平安先进县”荣誉,国家信访局多次授予其信访工作“三无县”称号。 新时代“石牌律” “我瑶门头,四十二家,大大小小,对天讲过,村旁四方,划做众山,种树护村,做善积福,毁木霸地,做恶招祸……”这块光绪年间就立在金秀县六巷乡门头村的“石牌律”,一直规范和约束着大瑶山瑶族群众的言行、生产及生活,并延伸至大瑶山所有村屯。 百年传承的“石牌律”是金秀瑶族特有的社会组织制度,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通过与六巷乡党委、政府沟通交流,与乡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和人民调解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对接,共同组织引导村民经过民主决议程序,制定“新石牌律”,创建“无讼瑶寨民族团结示范村”,推进民族自治和法治相融合。 金秀县政法部门积极组织各村寨熟悉石牌律的“石牌头人”(善于言辞、办事公正、有胆识,在寨子里有一定威信的人)和通达事理的“泰玛”(瑶语中兄弟的意思)开展法治教育培训,把“石牌头人”和“泰玛”培养成同时掌握现代法律知识和“石牌律”的人民调解员,积极参与调解民间矛盾纠纷案事件。 近年来,金秀县通过民间调解员“石牌头人”和“泰玛”出面化解矛盾纠纷1000多起,矛盾纠纷调解达到了“小事不出寨、中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良性治理。 “少数民族群众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解决纠纷必须充分考虑他们的民族习惯,在尊重双方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加强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金秀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曾福民说。 “瑶老同”巡调队 在大瑶山腹地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思源井”的故事在这里广为传颂。 1982年,长垌派出所成立。当时派出所没有自来水,民警只能到河边挑水饮用,遇大雨天或办案晚归时就无法正常洗漱。长垌村的瑶族群众了解情况后,自发组织起来,用了10多天时间在派出所院子内挖出一口6米多深的水井,解决了民警饮水用水难题。民警饮水思源,将这口水井亲切称为“思源井”。 “40年来,民警们赓续红色血脉,弘扬‘思源井’精神,不断提升服务群众工作水平。”长垌派出所所长陶飞良说。 受“思源井”精神启发,长垌派出所修建了“瑶老同”调解亭,联合各瑶族代表组成28人的“瑶老同”巡逻调解队,警民共同守护瑶乡平安。同时,派出所做强“微服务”,推出办证窗口民警上班早一点、下班迟一点、上门多一点、效率快一点、态度好一点“五个一点”服务措施,特别针对交通不便的山区群众,主动采取电话预约、送证下乡、上门服务等方式,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近年来,长垌派出所民警跋山涉水进瑶寨,上门为瑶族群众办实事好事2000多件,调解矛盾纠纷200多起,调解成功率达九成以上…… 今年3月,长垌派出所被自治区公安厅授予全区第二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荣誉称号,5月又获评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 善治幸福乡村 金秀县长垌乡滴水村,风景秀美,瑶族特色民居错落有致。村口立着村规民约牌,房屋外立面粉刷有瑶族道德伦理老故事,家家户户门前悬挂家风家训,穿行其中,浓厚的瑶族文化和法治、德治文化氛围扑面而来。 近年来,滴水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以“党建+创建民族团结”为载体,奏响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时代强音,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自治区民族特色村寨、自治区民间文艺村等荣誉称号。 68岁的村民全绍珍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村里的变化过去想都不敢想。现在不仅环境好了,也未发生偷盗、赌博等案件,还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游玩,带动全村产业发展”。 金秀县政法部门把工作做到田间地头,大批政法干部走出办公室,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让全县人民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形成“干群一家亲 党群心连心”的良好氛围。 金秀县人民法院桐木人民法庭因地制宜设立“双语法官调解室”“瑶姐姐知心工作室”,设立家事审判中心、优化营商巡回法庭以及交通事故巡回法庭,让瑶山群众感受到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近年来,金秀县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000多件,在所审结的案件中,民商事案件调撤率近70%。 金秀县人民检察院立足大瑶山生态区位和自然资源禀赋特点,通过建立银山保护站、聘任行业专家作为公益诉讼志愿观察员,增强大瑶山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合力,构建公益诉讼大保护格局。2021年以来,该院共受理公益诉讼案件线索89件。 走好民族团结路,乡村善治幸福来。今日金秀,以“民族团结一家亲 共建共融乡村兴”新时代文化思想理念为引领,为民族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走出一条民族地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路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