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政府
9 5/9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应对气候变化 改变刻不容缓行动需在当下
· 重大行政决策中大数据的引入
· 法护“龙城”续写“惊奇”
· 情理法并重促“事心双解”
· 图片新闻

应对气候变化 改变刻不容缓行动需在当下
中国彰显担当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态势

( 2022-11-0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政府
核心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部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显著下降,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能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低碳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扎实推进,森林碳汇持续增长,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断提升。

  □ 本报记者 张维

  气候变化,作为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似有加剧之势。
  一个正在引起各方关切的事实是:人类正迅速接近科学界设定的1.5℃气温升幅限制。“而这是一条任何人都不想越过的危险红线,因为我们知道,越线就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风险加剧。”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马可·兰博蒂尼近日发出警告。
  目前没有可信的途径达到将升温幅度控制在1.5℃之内的目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一份新报告中如是说。
  “当今全球气候变化已从未来挑战变为现实而紧迫的气候危机。改变刻不容缓,行动需在当下。”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近日表示。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据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部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显著下降,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能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低碳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扎实推进,森林碳汇持续增长,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断提升。同时,中国积极建设性参与全球气候治理,逐步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极端事件频发 气候灾难显现
  今年以来,全球多地高温,干旱、暴雨等极端事件频发。
  3月,异常热浪袭击南亚,带来122年最高气温;5月,巴西东北部在一天内降下了往年22天的降雨量,数万人流离失所;6月开始,史无前例的热浪席卷世界多地,日本等国报告了上万宗中暑病例,西班牙、葡萄牙出现上千宗热射病死亡病例;7月,南极海冰面积为153万平方公里,较过去20年间的7月平均水平缩小了7%,这是南极自44年前开始有卫星监测记录以来最小的7月海冰覆盖面;8月,欧洲先民于大旱之年留下的“饥饿之石”重现天日……气候如此反常,给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生产秩序、民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昆虫已被预测最先迎来“末日”:2019年4月,《生物保护》杂志发表的一篇涉及全球昆虫的报告指出,目前,全世界41%的昆虫物种正在衰退,昆虫总生物量正在以每年2.5%的速率下降。如果昆虫的快速衰退趋势持续下去,有可能在一个世纪内灭绝。今年《自然》杂志发表的另一项研究则表明,和气候变化影响最轻微、耕作相对较少的地区相比,在高强度农业生产为主和气候变暖显著的地区,昆虫数量减少了49%,昆虫种类减少了27%。
  对人类来说,未来全球会有大部分人口生活在极端高温中或许不再是危言耸听。而已有的极端气候,对人类的伤害也亟待引起重视。
  10月30日发布的《中国版柳叶刀倒计时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报告2022》显示,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与1986年至2005年的平均值相比,2021年中国人平均多经历了7.85个热浪天,安全户外活动的时间缩短了48.2%;潜在的劳动时间减少了7.1%,野火暴露增加了62.7%。与历史基线时期相比,中国居民的健康受极端降雨量和登革热疾病的影响在过去十年中呈现上升趋势。
发展降碳双赢 中国成效明显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的勇于担当是显而易见的。
  解振华指出,回首近十年,中国始终积极践行应对气候变化务实行动,作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和实施双碳“1+N”政策体系,积极推进低碳发展和绿色转型;始终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呼吁共同坚守《巴黎协定》,不能轻言放弃,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指明了方向,注入强劲动力。
  数据即是铁的事实。经初步核算,2021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降低3.8%,比2005年累计下降 50.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35亿千瓦,单位GDP煤炭消耗显著降低,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连续30年实现“双增长”,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一周年,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金额84.92亿元。
  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显示,在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三年期间,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次PM2.5排放量分别约下降367万吨、210万吨和125万吨,同时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1亿吨。
  “我们成功启动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李高说,我国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生效和全面有效实施,持续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双赢,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从国际层面,我们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体系作出了突出的中国贡献。
方向已然明确 推进双碳工作
  未来将如何走?
  党的二十大报告已经指明方向: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碳达峰、碳中和是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是顺应绿色发展时代潮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指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说,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李高表示,下一步,要继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围绕落实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部署,坚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坚持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落实“十四五”碳强度下降目标任务,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加快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确保群众的正常生活。
  稳妥有序地推进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牢牢把握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具的政策定位,加快推进新的履约周期相关工作,持续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进一步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同时要在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的基础上,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普及,倡导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持续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推动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加快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完善气候变化的观测网络,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推进重点领域适应工作,全面提升适应能力。
  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合作共赢,坚持言出必行。积极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多边进程,实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诉求,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体系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