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社会
13 7/13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 筑起保障妇女权益防护墙
· 建立健全服务引导规则强化旅游秩序管理
· 逾半数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预约诊疗
· 暂未考虑将种植牙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从数据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效
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 2022-10-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少儿艺术学校站塘校区学生用竖吹巴乌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向辛勤的老师表达感谢和祝福。 本报通讯员 谢琛 摄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印发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历史新征程。
  这十年,是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的十年,是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深化的十年,是教育公平和质量全面提升的十年,是教育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的十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一组组见证成就的数据就是沉甸甸的成绩单,“数说”教育这十年,我国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国民受教育机会不断扩大
  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与2012年相比,学校增加6300余所,在校生增加2800余万人。这组数据背后体现的是十年来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国民受教育机会不断扩大,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升。
  国民素质发展水平同国家教育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国民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如今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已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刘昌亚介绍说,2021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相当于高中二年级的水平,比2012年增加了1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是24.9%,比2012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人,国民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各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数据也足以佐证。2021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9.5万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805.2万人,毛入园率达到88.1%,十年提高了23.6个百分点,实现基本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7万所,在校生1.6亿人。2012年至2021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从99.85%提升到99.9%以上,初中毛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已实现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学校2.2万所,在校生3976.4万人,毛入学率达到91.4%,十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学校3012所,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十年增加1100余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7.8%,十年提高了27.8个百分点,翻了近一倍。
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也是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基础,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我国实现教育公平新跨越任重而道远。
  “要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刘昌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为又一个新的里程碑。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则对“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全覆盖,十年累计资助学生近13亿人次。
  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曾是困扰很多家庭的教育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惠性幼儿园数量不断增多,2021年全国共有普惠性幼儿园24.5万所,占幼儿园总量的83%,其中一半是公办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87.8%,比2016年提高了20.5个百分点。
  针对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教育部通过实施“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规模达到1372.4万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比例达90.9%。
  为了让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孩子有更多机会就读优秀的大学,教育部实施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每年从全国招生计划增量中专门安排部分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招生。
  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机会更多了,30万以上人口县均设有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共有在校生92万人,比2012年增加54.1万人,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
教师规模扩大素质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刘昌亚重点从教师规模不断扩大和教师素质显著提升两大方面介绍了教师队伍建设成效。
  教师规模方面,2021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844.4万人,比2012年增长了26.2%。长期以来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推进师范生公费教育,在部属师范大学示范带动下,全国28个省份实行地方院校师范生公费教育,每年约有5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国培计划”实施以来,中央财政投入超过200亿元,培训教师校长超过1800万人次。“特岗计划”累计招聘103万名教师,覆盖了中西部的22个省份、1000多个县、3万多所乡村学校,有力支撑了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
  教师素质方面,2021年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中受过专业教育的比例均超过85%,比2012年分别提高24.2个和39.1个百分点。小学、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70.3%、90.1%,比2012年分别提高37.7个和18.4个百分点。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占比从2012年的5%提高至2021年的12.4%。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已经超过一半,普通、职业高校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达到77.5%,比2012年提高了15.1个百分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分别为42.4万人和13.2万人,比2012年分别增长了19.5万人和6.3万人。
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只增不减
  “这十年,尤其是疫情以来的近几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逐年加大、财政收支矛盾非常突出,但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始终坚持逐年只增不减。”教育部财务司司长郭鹏提供了一组数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十年累计支出33.5万亿元,年均增长9.4%,高于同期GDP年均名义增幅(8.9%)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幅(6.9%)。
  4%这个数字带动教育投入基数持续加大,郭鹏用“四个翻番”进行了概括总结。第一个翻番是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2011年是2.4万亿元,2021年达5.8万亿元,是2011年的2.4倍;第二个翻番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011年不到2万亿元,2021年达4.6万亿元,是2011年的2.5倍;第三个翻番是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2011年是1.6万亿元,2021年达3.7万亿元,是2011年的2.3倍;第四个翻番是全国非财政性教育经费,2011年只有不到6000亿元,2021年达1.2万亿元,是2011年的2.3倍。
  从数据来看,这十年的教育投入,仅增量就有3万亿元,这些钱都用到了哪里?
  对此,郭鹏用“三个一半以上”作出了解答,各级教育中,一半以上用于义务教育;各项支出中,一半以上用于教师工资待遇;各个地区间,一半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
  以教师工资待遇为例,教育部坚持把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作为贯彻“不低于公务员”法定要求的重中之重优先落实。在各项支出中,用于教职工人员支出的占比最高,2021年达61.6%,比2011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2.1%。
  “教育经费特别是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使用,始终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原则,新增财政教育资金更多向薄弱环节、贫困地区倾斜,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郭鹏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