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社会
13 7/13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为攻克渐冻症“打光最后一颗子弹”
· 赓续红色基因深耕法治土壤
· 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 聚焦青少年健康成长关键性问题沟通协商
· 首个国产新冠口服药通过医保目录调整初步审查
· 全国工会紧急拨付钱物支援四川抗震救灾

赓续红色基因深耕法治土壤
走进静安寻踪红色法治文化

( 2022-09-1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法制与新闻》记者  黄浩栋

  “中共二大产生了11份文件,其中就包括首部党章,党章之于中国共产党就像宪法之于人民……”近日,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的红色法治文化线上志愿讲解活动正在进行,辖区内120余名党员、群众、白领和学生立足自身实际讲解身边的红色法治故事。
  静安区地处上海中心城区的核心区,有着非常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当地一边致力于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一边借助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努力构建水土相服的法治文化建设和传播体系,不断提升普法能级和依法治理水平。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进静安寻踪红色法治文化印迹。
历史的传承
  沿着延安中路行进至老成都北路口,便会看到一个石库门风格的建筑群,这里便是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是静安区最著名的红色打卡地之一。1922年7月16日,为期8天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会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决议案。
  首部党章共6章29条,对党员条件和入党手续、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党的纪律和制度等分别作了具体规定。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真正拥有了自己的立党之本和最高政治行为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二大宣言将“制定关于工人和农民以及妇女的法律”“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等内容载入其中,堪称中国法治建设的最早尝试。
  除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静安区的红色地标可谓星罗棋布——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
  去年7月,上海发布并施行了《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要求充分发掘红色文化中的法治基因,建设一批以红色法治文化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讲好红色法治故事。
  “红色基因是新中国的根脉,是新时代的文化瑰宝,赓续并依托红色文化,方能更好地传播法治文化。”静安区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吕忆农介绍说,“静安是党在上海早期活动的核心区域,共有革命旧址、遗址105处,数量居上海各区前列,如此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给‘法治静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今年9月,上海将举办首届法治文化节,静安区发挥区域优势,提出了赓续红色基因深耕法治土壤的红色法治文化建设思路,并为此成功打造《足迹:红色序曲——起点·摇篮》《印迹·青色梦想》《印痕·红色使命》《足印·赤色黎明》等沉浸式红色文化节目。除此之外,静安区还精心制作了20堂法治微党课,形成整体的文化联动效应。
文化的应用
  革命烈士张人亚拎着旧皮箱,为革命四处奔走,另一边,家人因他的“失踪”万般焦急……故事最后,张人亚的侄女历经艰辛终于寻到二伯下落,却发现他早已牺牲。观众席上许多人潸然泪下。
  这便是戏剧《辅德里》的演出现场。在今年首届上海法治文化节上,静安区根据这一故事推出了专题纪录片《辅德里1922》《辅德里》高清戏剧影像等系列视频,从法治视角全新诠释这一故事。
  静安区司法局副局长李成梅说:“我们通过挖掘红色故事中的法治元素,借助声光电媒介全新创作作品,将其融入日常普法工作中,进一步提升红色法治文化的应用效能和传播效能。”
  近年来,静安区构建了线上线下立体化融合普法工作体系,极大丰富了红色法治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应用场景,不断提升文化对民众的浸润力和感染力。
  “静安区作为中心城区,公共空间有限,我们充分提高‘螺蛳壳里做道场’工作的密度和对虚拟空间的应用能级,不断建设高质量的传播平台和应用载体,持续让红色法治文化走进公共交通、走进楼宇、走进社区,渗透到老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李成梅说。
  据介绍,为了进一步为上海首届法治文化节造势,静安区广泛开展了多领域、多层次的法治文化宣传活动。在地铁和公交站利用海报、电子屏幕展示播放普法标语和短视频;在影院打造“绎法院线”放映经典红色影视作品,同时还开展法治图书漂流、法治知识问答等活动;在商场和楼宇,建立微型现场体验馆,开展丰富的法治宣传主题活动;在街道和社区,组建红色法治文化宣传队伍,开展主题丰富的党史宣讲活动。
  此外,静安区还借助“静安区司法局”“绎法静安”等微信公众号和线上平台,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知识竞答和法律知识专项答题,不断扩大影响力,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文化传播氛围。
法治的浸润
  “以前爬楼,中间要歇两三回,现在装了电梯,省力又方便!”独居于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新桥居民区的陆阿姨对小区新加装的电梯赞不绝口。
  新桥居民区是纯居住型老旧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将近四成,对加装电梯意愿强烈,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因建设预算、电梯结构、采光影响等问题,工程建设一度陷入困局。
  居委书记夏祎作为社区“法治带头人”,坚持用法治思维引导居民解决困难,并联合“法治明白人”、社区党员共商急难问题,然后召开居民会议,分析困难释法说理,寻求合理合规解决方法。最终,居民们形成统一意见,圆了大家的“电梯梦”。
  不论是加装电梯还是城市更新,类似重大民生问题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是得益于近年来法治文化建设的影响和浸润,得益于关键少数的法治引领和人民群众的法治自觉。
  近年来,静安区建立了区、街镇和居民区三级层面的区域化党建平台,制定法治文化建设的责任清单,要求通过法律培训、开展红色教育观影活动、定期指导普法主题等平台和载体,培养社区法治带头人、“法治明白人”队伍,发挥关键少数的法治引领力,提升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尊法守法的自觉性和向心力。
  与此同时,静安区还依托党建平台,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统筹引领作用和居民自治能力,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以文化润法治,以法治促善治,我们坚持以红色法治文化润泽一线治理,将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荣誉感转化为守法用法自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普法依法治理新生态,有效解决基层治理中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充分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静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组长莫亮金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