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学院
13 10/13 9 10 11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怀抱希望 奔赴山海
· 法学院是你永远的“智乎”
· 用双手建造美丽的法大校园
· 每一个贪腐案例都是一面镜子
· 普及民法典的基本精神与原则
· 三个维度阐释如何建构刑事合规制度
· 品读律师执业经历中的法治故事

用双手建造美丽的法大校园
劳动建校侧记

( 2022-08-1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图为北京政法学院师生劳动建校场景。
  1952年,刚刚成立的北京政法学院没有自己的校舍,只好暂栖沙滩,与尚未迁出的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学院共用沙滩校区。
  学院路41号起初建成的新校园,共包括北楼、中楼、南楼(后来称为一、二、三号楼,即现在海淀校区的老一、二、三号楼),联合楼、礼堂和学生食堂、教工食堂以及两排工棚(后来做了家属宿舍和托儿所)。北京政法学院是最早落户学院路的学校,在周围都是庄稼地和坟丘的时候,全校师生就已经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之后,新中国成立初期著名的“八大学院”陆续来到学院路扎根,学院路才逐渐热闹起来。然而,和“八大学院”相比,坐落在学院路南边的北京政法学院实在是一所小学校,以至于被称为“袖珍大学”。
  那时候的学校真可以称得上是筚路蓝缕。北京政法学院的创业者们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在不平静的年代,为新中国的法学教育积极探索、不断开拓,用双手一砖一瓦地建起了这座虽不算大,但干净美丽的校园。在迁到学院路以后的几年间,随着招生的扩大,师生人数的增加,学院陆续建起了其他的建筑。其中的很多建筑,都凝聚着早期北京政法学院师生的汗水,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创业精神,至今依然激励着每一个法大人。今天的中国政法大学,仍然是一所“袖珍大学”,一代代法大学子胸怀梦想,在学院路逼仄的空间和昌平紧凑的校园里,追求着法治、正义和公平。应该说,这样的创业精神就是法大的精神,这样的优秀品质就是法大人的品质。
  1956年年底,钱端升、李进宝和雷洁琼等参加了在紫光阁召集的北京高校负责人会议,在会上共同向周恩来总理提出校舍紧张的问题,周总理当即答应责成有关方面抓紧解决,后来才有了海淀校区老教学楼主楼。这座教学大楼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设计修建的。全院师生以高度的热情参加义务劳动,在校园东侧的一片空地上兴建教学楼。到1957年,教学楼主楼基本建成。
  这座当时学校最宏伟的建筑,是仿造苏联建筑的样式建造的,体现了明显的苏式建筑风格。教学楼的图纸基本上是基建科的几个老师仿照苏联建筑范式画出来的。教学楼的外墙屡经修葺,在以后的年代里经过粉刷、抗震加固、贴瓷砖,现在的面貌和最初已不太一样。然而,远远望去,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巍峨高大、庄严稳重的气质。教学楼建成后,同学们就基本在这里上课了。
  1956年招进的学生到了学校之后,学生宿舍也一下子紧张起来。学校就在南楼的南边新建了一座宿舍楼,称为新南楼,也就是四号楼。盖完四号楼后,经费有一点剩余,学校就补贴了一部分钱,又盖了五号楼。后来又分两次在1962年盖成了六号楼。在这一时期,学校还在北边盖了一个正式的校门,有传达室,旁边还有放自行车的车棚。那时的北门比现在宽大,是木栅栏门,底下带有轱辘。由毛主席题写的“北京政法学院”校名木匾就挂在北门和教学楼的正面。
  这些后来逐渐兴建的建筑,大都留下了北京政法学院师生的痕迹。上至钱端升院长等学校领导,下至普通教师青年学生,都参加过基本建设和校园美化的劳动。基本建设主要由工人来进行,同学们则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园逐渐变得丰富和美丽起来。有恢弘高大的教学楼,有波光荡漾的“小滇池”,有运动场和游泳池,在楼和楼之间种满了核桃树、枣树、桃树,甚至还有百花争艳的花园。行走于林荫小道,流连于假山亭台,在鲜花和果树下读书畅谈,小小的校园如此美好。
  北京政法学院的师生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这个面积不大却树木葱郁、鸟语花香的美好校园。如今,随着学校的发展,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学院路41号的老建筑正慢慢地退出法大校园。然而,法大创业者们的开拓进取精神必将和法大同在。
  (文章节选自《法大凝眸: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