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声音
13 5/13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让破坏竞争秩序者付出沉重代价
· 智慧应急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
· 图说世象
· 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撑起高温“保护伞”
· 环保数字化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 以检察建议助力社会治理
· 用严监管守护百姓健康

让破坏竞争秩序者付出沉重代价

( 2022-08-1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声音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也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

  □ 杨维立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6件依法惩治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犯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彰显了检察机关严惩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犯罪的鲜明态度,展示了检察机关参与市场竞争秩序综合治理的积极成效。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也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但一些破坏社会市场竞争秩序的犯罪行为仍然存在。数据显示,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检察机关起诉假冒注册商标罪、串通投标罪、侵犯商业秘密罪、虚假广告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等重点罪名1.8万余件4.1万余人。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犯罪手段不断翻新,往往与其他犯罪相互交织,且常常以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掩护,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这就需要执法司法机关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出击,积极应对挑战。
  此次最高检发布的6件典型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指导性和警示意义。在丁某甲等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中,丁某甲等人为聚敛钱财、获取非法利益,利用行业协会操纵商品市场价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黑恶势力犯罪向某些行业领域渗透,严重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问题;在廖某等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中,廖某等人通过直播的方式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损害了注册商标权利人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这反映出直播等新业态在给消费者带来全新消费体验的同时,也容易成为一些不法行为的聚集地。通过及时发布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不仅传递了检察机关打击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犯罪的坚定决心,而且向社会明示了破坏市场竞争秩序行为刑事制裁的边界,这也有助于警示企业敬畏法律,坚守底线,不触红线。
  应当看到,根治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既要对其露头就打、穷追猛打,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也要惩防并举、多管齐下,深入推进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全力铲除犯罪土壤,挤压犯罪空间,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落到实处。
  此次6件典型案例,在办案方式、推进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和示范价值。如在王某某侵犯商业秘密案中,检察机关不仅充分发挥审前主导作用,夯实案件证据体系,而且针对办案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发检察建议,帮助企业建章立制,完善内部防控监管机制,防止侵犯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再次发生;在冯某、黄某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中,检察机关注意到大型互联网平台员工的犯罪行为可能对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产生破坏和影响,于是有针对性地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平台进一步健全内控制度,促进行业合规经营。这些典型案例体现了检察机关强化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理念,也有助于指引检察机关在办案中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形成“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实效。
  公平竞争关系到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关系到市场主体,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境况。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检察机关要积极履行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政治责任,坚持打击、防范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犯罪“两手抓、两手硬”;要以典型案例为参照,统一司法尺度,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对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犯罪的刑事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强化司法震慑,让破坏竞争秩序者付出沉重代价,努力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助力各类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好驾、护好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