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
□ 本报记者 张 驰 □ 本报见习记者 范瑞恒
这是一座向海而生的城市,独特的区域位置,写就了不凡的人文历史;这是一座韧劲十足的城市,虽经波折,却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这是一座潜力无限的城市,方向明确,谱写着波澜壮阔的奋斗诗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座城市坚持筑牢首都政治“护城河”,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坚持“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扎实推进,妥善解决了546块“飞地”之困;在全国率先成立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一大批信访积案清仓见底;扫黑除恶斗争取得重大战果,平安建设质效位居全国前列;全面依法治市工作亮点纷呈。 这座城市,就是有着600多年建城史的渤海明珠——天津。 融入京津冀 争当排头兵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大工程。 近年来,天津坚持“一盘棋”思想,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重点领域合作持续深化,结出了累累硕果。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内化于天津政法人的心中,并作出诸多积极探索。 为巩固三地深度协作成果,天津与北京、河北协作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出台了《关于加强京津冀人大立法工作协同的若干意见》《关于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在此基础之上,天津还制定了《关于落实“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天津“一基地三区”建设提供司法保障的具体意见》,形成了涵盖立法规划协调、重大立法项目联合攻关、立法理论研究协作等的制度体系。 多年来,在中央政法委、天津市委政法委的统筹指导下,天津政法机关紧贴长短期任务需要,围绕信息共享、跨区域办案、跨区域诉讼服务、公共法律服务、勤务指挥、交通管理、出入境管理等内容,与京冀两地政法机关签订各级各类专项领域框架协议与协作意见上百个。 不仅如此,天津相关各区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与京冀相邻各区的互动与交流,先后制定了《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通武廊”三地“小京津冀”区域警务合作机制》《京津冀·京东四地警务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关于加强通武廊三地生态环境保护检察联动协作的工作办法》。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法治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切入点越来越精准,基础越来越坚实,渠道越来越多元。 提升软环境 护航新发展 时光回到2013年。当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对天津工作提出了“三个着力”的重要要求: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天津“全市上下打开脑袋上‘津门’”的思想转换、“自揭家丑”“敢于亮剑”“奋起直追”的主动作为、法治护航区域发展的软环境持续优化…… 今年7月8日,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东疆保税港区融资租赁中心法庭的窗口服务人员有点忙,电话、现场咨询业务的人络绎不绝。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1年,该法庭共计受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11817件,审结10935件。作为全国首家以融资租赁命名、集中审理融资租赁案件的专业法庭,该法庭已逐步成为天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亮丽名片”。 成为融资租赁案件审判的高地,该法庭有其成长密码:积极聚焦专业审判,发布“立案指引”“多元解纷指引”“诉讼指引”“要素式审判”四个指引性规范;探索“定制化、流程化、专业化、多元化”审判模式;制定出台《应对疫情风险服务融资租赁行业十项措施》。在此基础之上,该法庭创新设立了多元化纠纷共治中心,将大量融资租赁企业的纠纷进行外化分流解决,从而保证案件的第一时间响应、判决、执行。 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是天津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一大亮点。一方面,该市利用政策的正向指引,把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天津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另一方面,以案示警,高举法律利剑重拳打击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数据显示,2021年天津全市法院系统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3813件,同比上升51.97%;审结12649件,同比上升43.25%。 为健全社会创新发展的法治保障体系,过去十年间,天津先后出台了《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等多部地方法规,制定实施《营商环境建设评价实施方案》,推出了《加强全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15条措施》,推动完成首个京津冀立法协同项目,树立区域协同立法样板。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今年4月底的数据显示,天津实有市场主体总量156.13万户,同比增长8.1%,其中民营企业65.85万户,同比增长6.54%。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天津将自觉对照更高标准,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完善法治保障,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民生连民心 法治来保障 7月10日,天津市红桥区,子牙河畔,绿草茵茵,杨柳青青。微风送着河水的清凉,吸引着人们驻足,市民李阿姨的体验尤为不一样。作为百年“渔村”曾经的一员,她在堤岸边住了半辈子,“简陋破旧”的过去是她一度挥之不去的“心病”,2018年6月21日,红桥区对“渔村”进行整体搬迁,短短13天,与李阿姨一起居住在子牙河北岸郭家菜园段的563户居民全部搬离了危险破旧的堤岸房,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新居。“渔村”搬迁改造后,红桥区委、区政府因地制宜,快速启动了筑堤、修路与公园建设,将这块地理位置优越的带状土地空间,打造成风光秀丽的子牙河滨河公园,成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的绿色福利。 “‘渔村’的整体搬迁,是我们最大的民生,曾经的风雨飘摇、担惊受怕变成了窗明几净、心情舒畅,就凭这一点也要为政府点赞。”李阿姨的喜乐发自内心。 在补偿金额不高于周边的前提下,无一人对“渔村”搬迁安置政策提出异议,无一人上访,无一户被强制搬迁,创造了红桥区危旧项目改造的“奇迹”。 深入调研基本情况、反复论证搬迁方案,积极入户走访动员、带着感情说理释法,是“渔村”整体成功搬迁的前提。“渔村安置,安顿的不只是房子,还有人心。”曾经深度参与该项工作的红桥区人民法院法官贺长滨说,“人心顺了,诸事皆通;人心不顺,寸步难行。” 为了民心的顺,十年间,天津系统构筑“法治惠民”工程:全面升级改造诉讼服务中心,构建“一站式”“一次办”诉讼服务平台,让司法红利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优化法律服务结构,努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加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法律援助,优先受理、极速办理农民工讨薪案件,人民群众的法治体验感大幅度提升。 未来十年,法治护航地方发展的天津路径越来越清晰: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打造法治建设先行区;构建符合直辖市特点的政府治理体系;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海河号”的平稳远航正当时。
|
|
法治护航“海河号”行稳致远
|
“跨越”系列报道之天津篇
|
|
|
( 2022-07-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
□ 本报记者 张 驰 □ 本报见习记者 范瑞恒
这是一座向海而生的城市,独特的区域位置,写就了不凡的人文历史;这是一座韧劲十足的城市,虽经波折,却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这是一座潜力无限的城市,方向明确,谱写着波澜壮阔的奋斗诗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座城市坚持筑牢首都政治“护城河”,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坚持“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扎实推进,妥善解决了546块“飞地”之困;在全国率先成立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一大批信访积案清仓见底;扫黑除恶斗争取得重大战果,平安建设质效位居全国前列;全面依法治市工作亮点纷呈。 这座城市,就是有着600多年建城史的渤海明珠——天津。 融入京津冀 争当排头兵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大工程。 近年来,天津坚持“一盘棋”思想,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重点领域合作持续深化,结出了累累硕果。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内化于天津政法人的心中,并作出诸多积极探索。 为巩固三地深度协作成果,天津与北京、河北协作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出台了《关于加强京津冀人大立法工作协同的若干意见》《关于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在此基础之上,天津还制定了《关于落实“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天津“一基地三区”建设提供司法保障的具体意见》,形成了涵盖立法规划协调、重大立法项目联合攻关、立法理论研究协作等的制度体系。 多年来,在中央政法委、天津市委政法委的统筹指导下,天津政法机关紧贴长短期任务需要,围绕信息共享、跨区域办案、跨区域诉讼服务、公共法律服务、勤务指挥、交通管理、出入境管理等内容,与京冀两地政法机关签订各级各类专项领域框架协议与协作意见上百个。 不仅如此,天津相关各区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与京冀相邻各区的互动与交流,先后制定了《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通武廊”三地“小京津冀”区域警务合作机制》《京津冀·京东四地警务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关于加强通武廊三地生态环境保护检察联动协作的工作办法》。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法治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切入点越来越精准,基础越来越坚实,渠道越来越多元。 提升软环境 护航新发展 时光回到2013年。当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对天津工作提出了“三个着力”的重要要求: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天津“全市上下打开脑袋上‘津门’”的思想转换、“自揭家丑”“敢于亮剑”“奋起直追”的主动作为、法治护航区域发展的软环境持续优化…… 今年7月8日,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东疆保税港区融资租赁中心法庭的窗口服务人员有点忙,电话、现场咨询业务的人络绎不绝。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1年,该法庭共计受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11817件,审结10935件。作为全国首家以融资租赁命名、集中审理融资租赁案件的专业法庭,该法庭已逐步成为天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亮丽名片”。 成为融资租赁案件审判的高地,该法庭有其成长密码:积极聚焦专业审判,发布“立案指引”“多元解纷指引”“诉讼指引”“要素式审判”四个指引性规范;探索“定制化、流程化、专业化、多元化”审判模式;制定出台《应对疫情风险服务融资租赁行业十项措施》。在此基础之上,该法庭创新设立了多元化纠纷共治中心,将大量融资租赁企业的纠纷进行外化分流解决,从而保证案件的第一时间响应、判决、执行。 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是天津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一大亮点。一方面,该市利用政策的正向指引,把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天津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另一方面,以案示警,高举法律利剑重拳打击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数据显示,2021年天津全市法院系统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3813件,同比上升51.97%;审结12649件,同比上升43.25%。 为健全社会创新发展的法治保障体系,过去十年间,天津先后出台了《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等多部地方法规,制定实施《营商环境建设评价实施方案》,推出了《加强全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15条措施》,推动完成首个京津冀立法协同项目,树立区域协同立法样板。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今年4月底的数据显示,天津实有市场主体总量156.13万户,同比增长8.1%,其中民营企业65.85万户,同比增长6.54%。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天津将自觉对照更高标准,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完善法治保障,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民生连民心 法治来保障 7月10日,天津市红桥区,子牙河畔,绿草茵茵,杨柳青青。微风送着河水的清凉,吸引着人们驻足,市民李阿姨的体验尤为不一样。作为百年“渔村”曾经的一员,她在堤岸边住了半辈子,“简陋破旧”的过去是她一度挥之不去的“心病”,2018年6月21日,红桥区对“渔村”进行整体搬迁,短短13天,与李阿姨一起居住在子牙河北岸郭家菜园段的563户居民全部搬离了危险破旧的堤岸房,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新居。“渔村”搬迁改造后,红桥区委、区政府因地制宜,快速启动了筑堤、修路与公园建设,将这块地理位置优越的带状土地空间,打造成风光秀丽的子牙河滨河公园,成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的绿色福利。 “‘渔村’的整体搬迁,是我们最大的民生,曾经的风雨飘摇、担惊受怕变成了窗明几净、心情舒畅,就凭这一点也要为政府点赞。”李阿姨的喜乐发自内心。 在补偿金额不高于周边的前提下,无一人对“渔村”搬迁安置政策提出异议,无一人上访,无一户被强制搬迁,创造了红桥区危旧项目改造的“奇迹”。 深入调研基本情况、反复论证搬迁方案,积极入户走访动员、带着感情说理释法,是“渔村”整体成功搬迁的前提。“渔村安置,安顿的不只是房子,还有人心。”曾经深度参与该项工作的红桥区人民法院法官贺长滨说,“人心顺了,诸事皆通;人心不顺,寸步难行。” 为了民心的顺,十年间,天津系统构筑“法治惠民”工程:全面升级改造诉讼服务中心,构建“一站式”“一次办”诉讼服务平台,让司法红利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优化法律服务结构,努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加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法律援助,优先受理、极速办理农民工讨薪案件,人民群众的法治体验感大幅度提升。 未来十年,法治护航地方发展的天津路径越来越清晰: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打造法治建设先行区;构建符合直辖市特点的政府治理体系;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海河号”的平稳远航正当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