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法治
|
|
□ 本报记者 苏宁
为加大对网络暴力犯罪的惩处力度,本月13日,日本参议院通过《刑法》修正案,提高了对侮辱罪的量刑标准。社会舆论期待,此举能够抑制网络诽谤中伤等网络暴力犯罪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提高量刑标准 根据新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对侮辱罪的量刑标准由原先的拘役30天以下或罚金1万日元以下(约合人民币500元以下),提高至有期徒刑1年以下或罚金30万日元以下(约合人民币15000元以下)。另外,诉讼时效期限也由原先的1年延长至3年。 据日本媒体报道,此次修法的缘起是2020年发生的一起网络暴力案件。2020年5月,22岁的日本女子职业摔跤手木村花因不堪网络诽谤中伤而自杀。然而,悲剧发生后,仅有两人因犯侮辱罪受到起诉,但处罚措施仅是区区9000日元(约合人民币450元)罚款,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处罚措施过轻。以此案件为契机,日本政府开始研究修改法律,加强对网络暴力犯罪的取缔,避免悲剧重演。 除提高侮辱罪量刑标准,此次修法还延长了侮辱罪的诉讼时效。法律相关人士分析称,网络暴力犯罪往往匿名实施,调查取证、锁定目标、确认身份存在较大难度,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诉讼时效过短,可能因超过诉讼时效而无法对犯罪嫌疑人提起诉讼。事实上,木村花案件中就因超过了诉讼时效而无法对另外5名网络账号持有人提起诉讼。本次修法将侮辱罪的诉讼时效延长至3年,为警方查案提供了更充足的时间。 结合此次修法,日本有关法律专家也提醒,侮辱罪与损害名誉罪有所不同,损害名誉罪的立案一般需要有具体的诽谤内容,比如在网上散布“某某与其上级有不正当两性关系”等谣言,而侮辱罪对违法犯罪的情节认定更为宽泛,门槛更低,比如类似“去死吧”之类抽象的辱骂中伤行为也可能涉嫌侮辱犯罪。 网暴犯罪多发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网络诽谤中伤等网络暴力犯罪呈多发态势。据日本警察厅及法务省的数据,2021年度全日本网络侮辱犯罪共立案38起,对涉嫌侵犯人权的网络留言开展调查1736起。由于诉讼时效延长至3年,预计今后网络侮辱犯罪的立案数量可能进一步增加。 本次修法作为打击网络暴力犯罪的对策措施在日本受到广泛好评和期待。为表态支持严惩网络暴力,几起典型网络暴力案件的受害者家属在参议院表决通过法案后举行了记者会。木村花的母亲木村响子为抵制网络暴力牵头成立了一个名为“缅怀小花”(Remember Hana)的非营利组织。忆及女儿的遭遇,响子至今愤懑不平。“女儿失去了生命,但加害者却只被罚了一点钱,太不合理了”“网络是人心的一面镜子,如何用网反映个人的道德,加重惩处力度有利于保护受害者”,响子呼吁道。 池袋暴走事故(2019年4月,东京池袋发生一起汽车暴走事故,事故中骑自行车通过人行横道的松永真菜和长女莉子不幸身亡,9人不同程度受伤)受害者家属松永拓也表示,“怀有恶意反复对他人进行诽谤中伤的行为属情节轻微而不入实刑是错误的”,面对网络社会,加重法律惩处力度正当其时。松永进一步强调,“加重对酒驾和开斗气车的惩处力度后,起到了抑制效果,侮辱罪也一样,只要严格执法,形成社会共识,就能对网络暴力起到震慑作用”。 在另外一起网络暴力案例中,日本一名女子的孩子(出生9个月)2014年在宇都宫市某寄宿保育机构死亡,事后这名女子为查明孩子死亡原因求助网络,却遭到了“不就是为了赔偿金吗”“是父母的错”等网络攻击。“不能对恶意中伤行为纵容放任,只有被害者知道有多么痛苦。”该女子在主张加重惩处力度的必要性时谈到。 宇都宫大学共同教育学部教授川岛芳昭表示,一方面,国家对网络诽谤中伤的惩处力度不足,另一方面,也应当加强对教育的重视,提高公众对诽谤中伤危害的认知。 尚有不足之处 日本社会在对此次修法惩治网络暴力的效果表现出期待的同时,也有观点认为措施仍然存在缺陷,制止网络暴力效果有限。 专门研究涉网法律纠纷案件的律师深泽谕史认为,本次修法尚有不足之处,如在涉及受害者民事赔偿、锁定加害者身份等方面仍有必要继续完善。 法律人士认为,网络暴力多为匿名方式,由于网络服务商对提供网民个人信息持消极态度,这给警方调查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特别是如果涉及与境外网络服务商的沟通协调,难度更大。有警方人员直言,“如果网络服务商不配合,修法的效果就有限”。今后,如何促进网络服务商加强对警方办案的协作配合,将是打击网络暴力犯罪的关键。 但有意见认为,为今后能够顺利执法,有必要进一步对惩治网络暴力行为制定更为具体、细致、明确的标准和规范。
|
|
日本参议院通过《刑法》修正案
|
网络暴力犯罪量刑标准提高
|
|
|
( 2022-06-2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环球法治 |
|
|
图为议员在日本东京国会参议院出席会议。 (资料图片) |
|
□ 本报记者 苏宁
为加大对网络暴力犯罪的惩处力度,本月13日,日本参议院通过《刑法》修正案,提高了对侮辱罪的量刑标准。社会舆论期待,此举能够抑制网络诽谤中伤等网络暴力犯罪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提高量刑标准 根据新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对侮辱罪的量刑标准由原先的拘役30天以下或罚金1万日元以下(约合人民币500元以下),提高至有期徒刑1年以下或罚金30万日元以下(约合人民币15000元以下)。另外,诉讼时效期限也由原先的1年延长至3年。 据日本媒体报道,此次修法的缘起是2020年发生的一起网络暴力案件。2020年5月,22岁的日本女子职业摔跤手木村花因不堪网络诽谤中伤而自杀。然而,悲剧发生后,仅有两人因犯侮辱罪受到起诉,但处罚措施仅是区区9000日元(约合人民币450元)罚款,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处罚措施过轻。以此案件为契机,日本政府开始研究修改法律,加强对网络暴力犯罪的取缔,避免悲剧重演。 除提高侮辱罪量刑标准,此次修法还延长了侮辱罪的诉讼时效。法律相关人士分析称,网络暴力犯罪往往匿名实施,调查取证、锁定目标、确认身份存在较大难度,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诉讼时效过短,可能因超过诉讼时效而无法对犯罪嫌疑人提起诉讼。事实上,木村花案件中就因超过了诉讼时效而无法对另外5名网络账号持有人提起诉讼。本次修法将侮辱罪的诉讼时效延长至3年,为警方查案提供了更充足的时间。 结合此次修法,日本有关法律专家也提醒,侮辱罪与损害名誉罪有所不同,损害名誉罪的立案一般需要有具体的诽谤内容,比如在网上散布“某某与其上级有不正当两性关系”等谣言,而侮辱罪对违法犯罪的情节认定更为宽泛,门槛更低,比如类似“去死吧”之类抽象的辱骂中伤行为也可能涉嫌侮辱犯罪。 网暴犯罪多发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网络诽谤中伤等网络暴力犯罪呈多发态势。据日本警察厅及法务省的数据,2021年度全日本网络侮辱犯罪共立案38起,对涉嫌侵犯人权的网络留言开展调查1736起。由于诉讼时效延长至3年,预计今后网络侮辱犯罪的立案数量可能进一步增加。 本次修法作为打击网络暴力犯罪的对策措施在日本受到广泛好评和期待。为表态支持严惩网络暴力,几起典型网络暴力案件的受害者家属在参议院表决通过法案后举行了记者会。木村花的母亲木村响子为抵制网络暴力牵头成立了一个名为“缅怀小花”(Remember Hana)的非营利组织。忆及女儿的遭遇,响子至今愤懑不平。“女儿失去了生命,但加害者却只被罚了一点钱,太不合理了”“网络是人心的一面镜子,如何用网反映个人的道德,加重惩处力度有利于保护受害者”,响子呼吁道。 池袋暴走事故(2019年4月,东京池袋发生一起汽车暴走事故,事故中骑自行车通过人行横道的松永真菜和长女莉子不幸身亡,9人不同程度受伤)受害者家属松永拓也表示,“怀有恶意反复对他人进行诽谤中伤的行为属情节轻微而不入实刑是错误的”,面对网络社会,加重法律惩处力度正当其时。松永进一步强调,“加重对酒驾和开斗气车的惩处力度后,起到了抑制效果,侮辱罪也一样,只要严格执法,形成社会共识,就能对网络暴力起到震慑作用”。 在另外一起网络暴力案例中,日本一名女子的孩子(出生9个月)2014年在宇都宫市某寄宿保育机构死亡,事后这名女子为查明孩子死亡原因求助网络,却遭到了“不就是为了赔偿金吗”“是父母的错”等网络攻击。“不能对恶意中伤行为纵容放任,只有被害者知道有多么痛苦。”该女子在主张加重惩处力度的必要性时谈到。 宇都宫大学共同教育学部教授川岛芳昭表示,一方面,国家对网络诽谤中伤的惩处力度不足,另一方面,也应当加强对教育的重视,提高公众对诽谤中伤危害的认知。 尚有不足之处 日本社会在对此次修法惩治网络暴力的效果表现出期待的同时,也有观点认为措施仍然存在缺陷,制止网络暴力效果有限。 专门研究涉网法律纠纷案件的律师深泽谕史认为,本次修法尚有不足之处,如在涉及受害者民事赔偿、锁定加害者身份等方面仍有必要继续完善。 法律人士认为,网络暴力多为匿名方式,由于网络服务商对提供网民个人信息持消极态度,这给警方调查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特别是如果涉及与境外网络服务商的沟通协调,难度更大。有警方人员直言,“如果网络服务商不配合,修法的效果就有限”。今后,如何促进网络服务商加强对警方办案的协作配合,将是打击网络暴力犯罪的关键。 但有意见认为,为今后能够顺利执法,有必要进一步对惩治网络暴力行为制定更为具体、细致、明确的标准和规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