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
13 2/13 1 2 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编者按
· 伟大政党创造法治伟业
· 深入学习把握党的百年法治探索奋斗史的权威读物
·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百年法治进程

深入学习把握党的百年法治探索奋斗史的权威读物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主任 周佑勇

( 2022-05-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7月)》(以下简称《大事记》)是一部总结全面、评述客观、内容丰富、形式合理的精选之作,是第一次对我们党百年来的法治大事进行系统梳理,值得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法学院校师生认真学习参考。
  系统梳理党的百年法治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大事记》按照历史线索分四个时期,系统梳理了百年来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发挥重大作用、产生重大影响的法治理论和实践工作。党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土地法、婚姻法、“马锡五审判方式”、“五四宪法”、现行宪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习近平法治思想等一系列重要关键词,连贯而成党领导人民不断深化法治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轨迹,完整记录了我国法治建设的百年奋斗史与法律制度的百年变迁史,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演变历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透过《大事记》,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党领导人民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发生一次又一次历史性变革,取得一个又一个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法制到社会主义法治的转变,实现了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从建设法治国家向建设法治中国的转变,实现了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转变。我们从中深切体会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虽历经坎坷但对法治矢志不渝,始终坚持不懈推进制度建党,一以贯之加强法治建设,在不同时期反映着不同的历史特征,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创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创造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法治成就,有力夯实了“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
  客观反映党的百年法治历史事实。本书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成果。编写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大事记,是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引向深入的重要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对不断开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从宏观层面看,编者正确把握实践规律、理论问题和科学方法,对每个时期的重大法治成就作了总结概括,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法治意义,作出了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体现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治探索主要是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发挥重要保障作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主要是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重要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作出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发展到新高度。从微观层面看,编者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法治事件进行了详略得当的记叙,而不刻意寻求篇幅上的形式一致性。
  突出体现不同时期法治大事。本书在选材上注重兼顾法治建设各主要方面,既有战略布局层面的法治体系构建与法治关系协调,又包含很多具有鲜活实践经验的事件、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具体案例,完全不同于已有的专项文献汇编。在战略布局上,本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程中,党如何妥善处理党和法、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之间的重大关系。在具体案例上,本书精选的法治事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讲好中国故事。比如,1936年6月条下收有“投豆子选举法”。这是谢觉哉在参与领导陕西保安县的县、乡两级政府民主选举工作时创造的办法,使不识字的农民也能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1944年1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出“提倡马锡五同志的审判方式,以便教育群众的口号”的号召。“马锡五审判方式”成为党的群众路线在司法领域实践的典范,也使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正义价值得到弘扬。1987年3月21日条下收入“倪献策徇私舞弊案”。倪献策是新中国第一个被判刑的省长,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被判刑的省部级干部。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国家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是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2016年12月4日,“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在杭州正式建成开放,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该事件有助于加强宣传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
  采用科学严谨的编写体例。编年体的形式能够很好地展现一个时期内,在党的领导下不同机关是如何分工负责、齐头并进的,为读者理解具体问题提供了宽阔的时空视野。从篇章结构上,该书全面归纳了中国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法治道路的百年历程,描述了从1921年到2021年之间100年的法治大事件,蕴含着“中国之治”的法治经验,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人民进行法治建设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从编撰技术上,编者颇具巧思,在编年体的框架下还适当补充了“纪事本末”的段落。比如,2015年1月28日条下首先记录了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在深圳挂牌成立。而后接着介绍了当月31日第二巡回法庭在沈阳挂牌成立,并将内容延展至2016年11月1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增设巡回法庭的请示》,最后还将第三至六巡回法庭的挂牌、布局、功能也作了概括。通过这种体系化的历史叙事方式,读者可以详细了解某一法治事件发展变化的完整过程,也体现了国家进行法治建设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对于制定法,该书则记录了每一部法律历次修改完善情况,深刻地反映了党和国家探索适合中国法治道路的艰辛历程与重大成果。以宪法为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宪法性文件;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9月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八二宪法”的基础上,经过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等五个宪法修正案的发展,形成了符合中国特色的宪法文本体系。从记事细节上,该书详细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每一年每个月发生的法治大事件,特别是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的力度和强度,这种“法治日程表”揭示了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全面”的内在发展轨迹。
  凭借以上这些鲜明特点、优点,相信《大事记》会成为党员干部的重要学习读物。“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领导干部在法治建设过程中起着关键推动作用,党中央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通过学习和运用本书,有助于筑牢“关键少数”的法治信仰之基。党员干部可以依托一段段论述、一部部法律、一个个事例,真切了解党百年来是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并在此过程中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自身法治素养和法治思维。
  对于广大法学院校师生来说,《大事记》也是原典原著和教材之外最适宜的参考资料之一,可以成为案头必备学习资料。“欲知大道,必先读史。”通过生动详实的历史素材,可以指引师生清醒地认识党领导人民探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凝聚思想共识,自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总结过去法治建设经验,展望未来法治建设方向,我们必将更加从容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加坚定地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