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声音
13 5/13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别让电竞酒店成未成年人保护盲区
· 违反竞业限制取证要平衡多方权益
· “银发就业者”劳动权益不能忽视
· 图说世象 
· 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政策制度保障
· 让老年人旅游更安心
· “点长”再添基层治理发力点
· 治理“山寨证书”要疏堵并重

治理“山寨证书”要疏堵并重

( 2022-05-1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声音
  □ 本报记者 何 睿

  时值招聘季,形形色色的证书吸引了不少求职者的眼球,而各种“山寨证书”亦浮出水面。为规范人才评价市场秩序,人社部于今年3月印发通知,对面向社会开展的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进行专项治理。近日,人社部通报,已关停两个发放“山寨证书”、谋取不法利益的“山寨网站”。
  “滥发证”“乱收费”“水证”“挂证”等乱象的背后,是“考证热”,而“考证热”的出现,则折射出当下人们职业发展的需求与焦虑。劳动力市场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征,存在“逆向选择”或者说“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而证书不仅能向市场释放有关持有者劳动技能水平的信号,也可以反映出持有者的能力、动机等不可观测因素,有助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市场的逆向选择。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考证热”由此出现并不断升温。
  近年来,得益于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利好政策的扶持,一些新职业不断涌现。2015年以来,人社部已经发布了整理收纳师、碳排放管理员等4批、56个新职业。新职业让不少劳动者心动,希望学习相关技能“持证上岗”,这进一步加剧了“考证热”。但在此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和机构也乘虚而入,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严重扰乱我国人才评价市场秩序。例如,近日有网友反映,自己前后花费5万元参加了北京某公司组织的学习培训考试,该公司承诺相关证书“可以挂靠有收入”,但随后几名联系人就失去联系。后经有关部门核实,该公司办理的各种职业证书并不为国家职业资格系统承认,涉事公司涉嫌虚假宣传。
  对于“山寨证书”,再怎么严打都不为过。此次专项整治的内容包括虚假或夸大宣传、违规培训、违规收费等违法违规情况。人社部及时将专项治理情况向社会通报,也向市场和社会传递出鲜明的“为就业清障,为劳动护航”信号。
  在当前新职业不断涌现、人才评价权逐步交给市场的情况下,对于各类“山寨证书”,除了靠行政执法严厉打击,更需健全多元化人才评价制度体系、畅通相关信息查证渠道,从而戳破“证书崇拜”的泡沫,让“山寨证书”无处遁形。
  一是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不必要的职业准入门槛。实践中,准入类职业资格可能成为一种限制新进入行业劳动者供给,从而制造垄断、提高行业已有劳动者收入的手段。为此,人社部于2021年公布了“瘦身”后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除对关系公共利益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职业(工种),依法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外,其他73项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全部退出目录,不再由政府或其授权的单位认定发证,改由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认定发证。推行社会化评价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让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二是促进职业发展贯通,降低社会用人成本。目前国家认可的技能人才评价证书主要包括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这三类。未来应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统筹规划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职称制度、职业资格制度框架,做好评价结果有机衔接,避免交叉重复设置和评价。
  三是优化查询渠道和方式,助力报考者判断证书的合法合规性和“含金量”。目前人社部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网可以查询的信息包括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这两种类型,未来应进一步打通数据壁垒,将相关数据整合到同一平台,并加强宣传教育,畅通投诉举报渠道。
  疏堵并重,方见成效。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要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丰富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等。在这个过程中,清理“山寨证书”,维护社会诚信和经济社会秩序,有待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