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
9 2/9 1 2 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守好科技伦理底线 推动科技向善而行
· 长沙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提质增效
· 吴美满:金融检察专业化路上的拓荒者
· 张文博:坚守初心 不负监狱民警职责使命
· 北京朝阳法律服务“再升级”
· “指尖服务”传递“爱民温度”
· 湖南“六联审”严把党代表资格审查关
· 给“山寨证书”画上句号

给“山寨证书”画上句号

( 2022-03-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 欧阳晨雨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通知,针对有关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开展专项治理。通知要求,坚决查处虚假或夸大宣传、违规培训收费等各类违规违法行为。
  俗话说,一证在手,就业不愁,但如今考证市场乱象却令人发愁。特别是在网上,“10天速成取证”“兼职挂靠月入过万元”等广告铺天盖地,看上去挺美,实际上却可能是陷阱。一些机构以新兴职业的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为名义,擅自组织培训、评价、发证活动,甚至假冒权威机构名义颁发证书。此类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也破坏了社会诚信。
  人社部门针对培训乱象和“山寨证书”开展专项治理,一方面可以撕开违法犯罪分子的“伪装”,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促进正规职业培训健康发展。这次专项治理将虚假或夸大宣传等四类情况作为重中之重,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找准了“靶子”,有利于精准排查,遏制乱象。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实行常态化管理,有利于强化震慑效果,实现标本兼治。
  法治社会不允许“山寨证书”胡作非为,必须为其画上句号。治理“山寨证书”,既是就业市场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诚信建设的应有之义。在政府部门推进专项治理的同时,还需要打出组合拳。社会公众要擦亮眼睛,看清“山寨证书”的真实面目,拒绝诱惑,远离各类骗局,通过正规渠道“加油”“充电”。网站等各类信息平台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及时发现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依法采取措施,从源头抓起,让不法分子没有立足之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