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经纬
|
|
□ 本报记者 吴亚东
1月20日一大早,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城关派出所民警王明声背起背包去城南社区看望留守老人陈大爷。这个背包里装着便携式采集仪、笔记本、急救包以及各类宣传资料。到了陈大爷家后,王明声就忙活起来,和老人拉起家常,了解老人有什么困难,然后及时提供帮助。 这个场景是柘荣县推行“背包警务”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柘荣县素有“柳城”之称,城关常住人口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是典型的“小县城大城关”。立足县情特点,近年来,柘荣县在福建省创新首推打造“党委政府领导、政法综合协调、公安机关主导”的“枫桥式公安局”柘荣模式,助推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打通服务群众“零距离”。“背包警务”便是“枫桥式公安局”柘荣模式的一项新举措。 推广背包警务模式 上门解决群众困难 “小伙子,又来啦,走累了吧,赶紧坐下。”陈大爷看到王明声,赶紧招呼他进屋。 “今天突然转冷了,可马虎不得,得多穿点衣服,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王明声一进屋就和陈大爷攀谈起来。 “公安民警对我很好,我年纪大了,跑不动了,有什么事情多亏他们上门来帮我解决。”陈大爷说。 群众出行不便、服务不畅、偏远地区治安防控情况及违法犯罪不易掌握,加上青年民警群众根基薄弱,以何种方式将警务触角延伸到辖区最前沿,将便民“窗口”开到群众家门口,一直是困扰当地公安机关的难题。 为此,柘荣县公安局积极梳理辖区现状,立足实际,弘扬推广“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柘荣县公安局政委陈智辉的“背包警务”精神,推出“车到村、人到户”的“背包警务”新模式。 “所谓‘背包警务’,其实就是我们上门服务的时候,背一个背包。”王明声介绍说,警务背包中装着便携式采集仪、笔记本、急救包以及各类宣传资料等,每一名社区民警都携带一支三色笔,不同颜色分别用于记录群众的困难和需求以及标注已解决、未解决事项,走访汇总群众的问题和需求,由公安办理快速解决,不属于公安业务范畴的困难和需求则转交相关部门处理。 “现在街头巷尾经常可以看到‘背包警察’,我们办事更方便了,安全感更强了。”城南社区群众潘友财对“背包警务”工作新模式大加称赞。 开创警务助理模式 全面激活末梢神经 “谢警官,你们可以不用过来了,刚刚因为喝醉酒发生口角、双方差点动拳头的纠纷,我们已经解决了。”民警还没到达报警现场,恰巧在现场的警务助理谢杨斌就给出警民警打来了电话。 据柘荣县公安局局长崔霞瑞介绍,2020年,柘荣县在福建省首推“枫桥式公安局”创建暨开展“一村一警一警务助理”活动,在全县117个行政村(社区)建立警务室,选派民警挂村(社区),聘任警务助理,社区警务室实行“1+3+X”模式,即每个社区配备1名民警+3名辅警+平安志愿者、网格员、综治协管员、平安中心户长,实现综治网格与警务网格相融合,破解基层治理力量薄弱难题。 据了解,柘荣县成立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担任组长的“一村一警一警务助理”工作领导小组,通过适时召开工作总结会、推进会等形式,强化协调联动,确保“一村一警一警务助理”活动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崔霞瑞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一村一警一警务助理”以“访民情、解民忧、化矛盾、防风险、查问题、治乱点”为主要内容,挂村民警切实当好平安创建“督导员”、法律政策“宣讲员”、社情民意“信息员”、联系群众“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 “‘警务助理’彻底改变了以往治安防控中公安机关‘孤军作战’的被动局面,实现了警务前移,使社区村居的警情第一时间得到处置、纠纷第一时间得到调解、求助第一时间得到解决,筑起了牢不可破的基层治安防控新防线,全面激活基层社会治安管理的‘末梢神经’。”崔霞瑞说。 创新六微工作模式 指尖警务无微不至 “该学生为柘荣县第三中学学生,今天中午放学后走失,请大家留意,如有线索,及时与城关派出所微信警务室微信号联系,谢谢配合。” “刚才在清云宫好像看到过这个学生。” “好的,请问您现在是否还在上面。我们现在出发去清云宫。” 一天傍晚,一名女子神色焦急地走进柘荣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称其孩子与家人发生争吵后离家出走,请求民警帮助。 民警快速将寻人启事以及孩子照片发送到微信群,通过微信群接力寻找,不到一小时,就有群众提供线索。社区民警根据线索,于凌晨时分在县城边东狮山上找到了走失的学生,并对该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最后该学生平安回家。 为增强科技引力,进一步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柘荣县公安局基层派出所把警务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建立线上交流平台,设立微信警务室,推出“六微工作模式”,即“微服务、微宣传、微防范、微管理、微调解、微报警”,让“微警务”保持热度,规范运营。 社区民警通过微信加入辖区校园班级群、小区业主群、行业管理群、乡贤亲朋群的方式,及时发布公安提示、有效掌握社会动态、快捷化解矛盾纠纷,打造“指尖上的派出所”,实现公安机关无“微”不至。 目前,该县公安机关已建立各类群712个,共接受群众业务咨询2600多次,帮助办理户口业务1693人,解决房屋纠纷、噪音等民生事件123起,找回走失老人、儿童116人,进行消防、交通、禁毒、扫黑除恶、电信诈骗、青少年预防违法犯罪等法治宣传1700多次,切实以“微警务”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
开展一村一警一警务助理推行背包警务指尖警务
|
一个县城的“枫桥式公安局”创新实践
|
|
|
|
( 2022-01-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
|
□ 本报记者 吴亚东
1月20日一大早,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城关派出所民警王明声背起背包去城南社区看望留守老人陈大爷。这个背包里装着便携式采集仪、笔记本、急救包以及各类宣传资料。到了陈大爷家后,王明声就忙活起来,和老人拉起家常,了解老人有什么困难,然后及时提供帮助。 这个场景是柘荣县推行“背包警务”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柘荣县素有“柳城”之称,城关常住人口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是典型的“小县城大城关”。立足县情特点,近年来,柘荣县在福建省创新首推打造“党委政府领导、政法综合协调、公安机关主导”的“枫桥式公安局”柘荣模式,助推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打通服务群众“零距离”。“背包警务”便是“枫桥式公安局”柘荣模式的一项新举措。 推广背包警务模式 上门解决群众困难 “小伙子,又来啦,走累了吧,赶紧坐下。”陈大爷看到王明声,赶紧招呼他进屋。 “今天突然转冷了,可马虎不得,得多穿点衣服,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王明声一进屋就和陈大爷攀谈起来。 “公安民警对我很好,我年纪大了,跑不动了,有什么事情多亏他们上门来帮我解决。”陈大爷说。 群众出行不便、服务不畅、偏远地区治安防控情况及违法犯罪不易掌握,加上青年民警群众根基薄弱,以何种方式将警务触角延伸到辖区最前沿,将便民“窗口”开到群众家门口,一直是困扰当地公安机关的难题。 为此,柘荣县公安局积极梳理辖区现状,立足实际,弘扬推广“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柘荣县公安局政委陈智辉的“背包警务”精神,推出“车到村、人到户”的“背包警务”新模式。 “所谓‘背包警务’,其实就是我们上门服务的时候,背一个背包。”王明声介绍说,警务背包中装着便携式采集仪、笔记本、急救包以及各类宣传资料等,每一名社区民警都携带一支三色笔,不同颜色分别用于记录群众的困难和需求以及标注已解决、未解决事项,走访汇总群众的问题和需求,由公安办理快速解决,不属于公安业务范畴的困难和需求则转交相关部门处理。 “现在街头巷尾经常可以看到‘背包警察’,我们办事更方便了,安全感更强了。”城南社区群众潘友财对“背包警务”工作新模式大加称赞。 开创警务助理模式 全面激活末梢神经 “谢警官,你们可以不用过来了,刚刚因为喝醉酒发生口角、双方差点动拳头的纠纷,我们已经解决了。”民警还没到达报警现场,恰巧在现场的警务助理谢杨斌就给出警民警打来了电话。 据柘荣县公安局局长崔霞瑞介绍,2020年,柘荣县在福建省首推“枫桥式公安局”创建暨开展“一村一警一警务助理”活动,在全县117个行政村(社区)建立警务室,选派民警挂村(社区),聘任警务助理,社区警务室实行“1+3+X”模式,即每个社区配备1名民警+3名辅警+平安志愿者、网格员、综治协管员、平安中心户长,实现综治网格与警务网格相融合,破解基层治理力量薄弱难题。 据了解,柘荣县成立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担任组长的“一村一警一警务助理”工作领导小组,通过适时召开工作总结会、推进会等形式,强化协调联动,确保“一村一警一警务助理”活动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崔霞瑞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一村一警一警务助理”以“访民情、解民忧、化矛盾、防风险、查问题、治乱点”为主要内容,挂村民警切实当好平安创建“督导员”、法律政策“宣讲员”、社情民意“信息员”、联系群众“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 “‘警务助理’彻底改变了以往治安防控中公安机关‘孤军作战’的被动局面,实现了警务前移,使社区村居的警情第一时间得到处置、纠纷第一时间得到调解、求助第一时间得到解决,筑起了牢不可破的基层治安防控新防线,全面激活基层社会治安管理的‘末梢神经’。”崔霞瑞说。 创新六微工作模式 指尖警务无微不至 “该学生为柘荣县第三中学学生,今天中午放学后走失,请大家留意,如有线索,及时与城关派出所微信警务室微信号联系,谢谢配合。” “刚才在清云宫好像看到过这个学生。” “好的,请问您现在是否还在上面。我们现在出发去清云宫。” 一天傍晚,一名女子神色焦急地走进柘荣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称其孩子与家人发生争吵后离家出走,请求民警帮助。 民警快速将寻人启事以及孩子照片发送到微信群,通过微信群接力寻找,不到一小时,就有群众提供线索。社区民警根据线索,于凌晨时分在县城边东狮山上找到了走失的学生,并对该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最后该学生平安回家。 为增强科技引力,进一步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柘荣县公安局基层派出所把警务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建立线上交流平台,设立微信警务室,推出“六微工作模式”,即“微服务、微宣传、微防范、微管理、微调解、微报警”,让“微警务”保持热度,规范运营。 社区民警通过微信加入辖区校园班级群、小区业主群、行业管理群、乡贤亲朋群的方式,及时发布公安提示、有效掌握社会动态、快捷化解矛盾纠纷,打造“指尖上的派出所”,实现公安机关无“微”不至。 目前,该县公安机关已建立各类群712个,共接受群众业务咨询2600多次,帮助办理户口业务1693人,解决房屋纠纷、噪音等民生事件123起,找回走失老人、儿童116人,进行消防、交通、禁毒、扫黑除恶、电信诈骗、青少年预防违法犯罪等法治宣传1700多次,切实以“微警务”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