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综合
13 8/13 7 8 9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从“鸟巢”到“冰丝带”,“双奥总工”李久林展现中国智慧
· 威海文登区以热线为线索答好民生诉求“考题”
· 二○二二年底前实现不动产登记和办税“一窗办事”
· 太铁公安全力做好北京冬奥安保工作
· 图片新闻
· 全国查办“扫黄打非”案件1.3万起
· 三亚天涯区开展110警察节暨禁毒宣传活动
· 长沙高新区交通顽疾整治显成效

从“鸟巢”到“冰丝带”,“双奥总工”李久林展现中国智慧

( 2022-01-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本报记者     侯建斌
□ 本报见习记者 刘  欣
  
  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将盛大开幕,北京也将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举办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从夏奥到冬奥,无数人在背后默默作贡献,“双奥总工”、北京城建集团总工程师李久林正是其中代表之一。
  无论是惊艳世界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还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总工程师都是李久林。两个场馆的距离只有3.5公里,他带领技术团队走了15年,率领团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为双奥场馆建设奉献出世界领先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用科技书写“双奥”传奇。
直面挑战攻破难关
  2003年,35岁的李久林任“鸟巢”工程总工程师。“鸟巢”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用钢量最多、结构最复杂的超大型钢结构体育场工程,李久林及其团队肩上重担可想而知。
  想要建造“鸟巢”,首先要解决材料问题。“鸟巢”所用的材料须有超强承压能力,还要满足多样的塑形要求。“当时这种建筑钢材很难进口,国内更是无处可寻。我们决定‘背水一战’。”李久林说。
  随后几个月,工程团队与钢厂一起,最终生产出Q460E高强度钢材,并形成了完整的焊接工艺参数。“鸟巢”建成后,Q460E高强度钢首次实现国产,首次应用到大型公建,从此一路创造奇迹,使中国成为高强度钢材的主要生产国之一,也成为高强度钢在建筑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国家之一,填补了国内生产、技术空白。
  钢材有了,如何用其“筑巢”又是另一个问题。“鸟巢”的设计理念新颖,想要将“鸟巢”变为现实,仅靠设计单位提供的150余张钢结构设计图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李久林带领团队组织分析、计算与试验研究,完成深化设计施工图纸2万多张……解决了国内首次应用的超长空钻基础桩施工技术、Q460E钢焊接技术等数十项世界级施工技术难题。
  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和赛场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91000名观众人人都能“平等”地“看”比赛,这是“鸟巢”带给世人的全新感受,这是科技奥运的魅力,也是中国对科技奥运的新贡献。
自我加压突破壁垒
  2018年,50岁的李久林再任“冰丝带”工程总工程师,被誉为“双奥总工”。如果说,“鸟巢”的科技创新是“背水一战”,那么,“冰丝带”的创新则是“主动请缨”。
  国家速滑馆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也是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在“冰丝带”索网结构建设过程中,高钒密闭索很容易就能进口,无论是安全性还是工期都能得到很好的保证,但李久林权衡后毅然选择研发应用国产高钒密闭索。
  “实际上,主要还是建设团队的责任心和情怀。我们考虑到,此前长期依赖进口,借助国家给的这样一个工程平台,能否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国产化?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这个领域有一定技术基础,距离完全国产化只有一步之遥,最核心的一步留给我们了,我们有信心可以做好。”李久林说,“之所以有信心,还来源于鸟巢的实践。”
  的确,李久林及其团队做到了。2019年3月19日,国家速滑馆屋面索网结构完成张拉,国产高钒密闭索在国内大型场馆中首次成功应用,也填补了国内首个大吨位、大面积的超大跨度单层正交索网同步张拉技术空白。
  同时,“冰丝带”的建设更多体现绿色、低碳、智慧和可持续的理念。“冰丝带”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成为全球首个使用该技术制冷的冬奥速滑场馆,实现“最快的冰”。1.2万平方米的冰面,温差不超过0.5摄氏度,碳排放趋近于零。
留下更多建筑遗产
  无论“鸟巢”还是“冰丝带”,都是用建筑音符雕刻而成的精美建筑艺术,更是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而存在的标志性建筑。
  李久林曾带领团队用8个月的努力,把“鸟巢”、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奥运村、五棵松篮球馆、国家体育馆五大奥运工程的创新技术资料汇集整理形成数字化档案,最终向北京市城建档案馆移交工程档案19351卷,累计移交31040卷工程档案。独特的建筑遗产,全面记录了各个奥运工程建设历程,并为工程建筑运行期间维修、管理和改扩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谈及建设奥运场馆对自己之后工作的影响,李久林告诉记者,经过大型项目的“洗礼”,技术在不断积累,自己对于工程的整个管理能力也有所提升,视野和阅历更加丰富,对工程的整体把握也变得更强。比方说,由于冬奥场馆建设用上了夏奥积累的经验,加之国家科技创新氛围空前高涨,建设“冰丝带”时更加从容。
  “从‘鸟巢’到‘冰丝带’,我们的技术创新是一脉相承的,为的是给‘双奥’之城奉献一项项精品工程,为中国打造一座座经典建筑,为世界留下新的建筑遗产。”李久林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