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政府
9 6/9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明年“双减”仍将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
· 提高资金兑付能力防范被动变现降低产品净值
· 查扣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两千多万件
· 图片新闻
· 桐乡积极构建数字复议新格局

明年“双减”仍将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
教育部将加大督办通报约谈问责力度推动“双减”取得新成效

( 2021-12-3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政府
  核心阅读:国家统计局在秋季开学后的专题调查显示,校内减负成效明显,作业负担明显减轻,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作业的时间比“双减”之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

  □ 本报记者 张维
  
  “双减”,在2022年的教育督导中仍然稳居C位。
  “2022年,我们将继续把‘双减’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特别要加大督办、通报、约谈和问责力度,推动‘双减’工作取得新的成效。”教育部教育督导局一级巡视员胡延品近日透露。
  而即将过去的2021年秋季学期,“双减”工作也被证明卓有成效。国家统计局在秋季开学后的专题调查显示,校内减负成效明显,作业负担明显减轻,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作业的时间比“双减”之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72.7%的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据学校直报平台,教育部收到了7714万份家长无记名的调查问卷,97.3%的家长反映对学校新学期的减负提质工作表示满意。
家长再无作业
  最明显成效体现在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说,各地各校普遍制定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的校内公示制度,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据统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教师没有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者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这也是过去家长们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这个学期得到了有效的根治。”吕玉刚说。
  同时,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各地各校“一校一案”制订了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普遍开展了课后服务。在时间上,基本上实现“5+2”的全覆盖,也就是每周5天、每天2个小时,保证课后服务的结束时间能够和当地正常的下班时间相衔接,便于家长来接孩子。课后服务的项目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各地各校把课后服务作为进一步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落实全面育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有效解决家长“三点半”接孩子难问题的重要举措。
  据教育部直报平台摸底调查,有92.7%的学校开展了文艺、体育类的活动,88.3%的学校开展了阅读类的活动,87.3%的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在课后服务工作中,广大教师积极付出,有91.7%的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同时各地各校还选聘了20余万名符合条件的社会专业人士参与课后服务工作。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上学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也随之深化。各地认真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遍把落实“双减”工作的举措和成效纳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着力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良倾向,积极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全面提升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减负提质并重
  为学生减负的“双减”,是否有可能将学生的学业水平“拉”下去,学业质量能否得到有效保障,无疑是令家长们最为疑惑和关注的问题。
  对此,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李志伟认为,“双减”减的其实是过重的和没必要的负担,根本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在遵循成长规律的前提下,高效学习,健康快乐生活,实现全面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解,“我们在学校里要求‘减负’和‘提质’并重。学校在教学的管理中,注重高效课堂、优化作业设计、加强考试管理,提升学业质量,让我们的学生‘吃饱’‘吃好’”,李志伟说。
  做好课后服务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陈立华认为,不仅要减负,还要提高质量,让孩子们在课内、课后都能够健康成长,让学校这个育人的主阵地,在学生成长中确实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此,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打造高效课堂,确保学生学会、学足、学好。课后提供丰富的供给,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在提出课后供给过程中,也特别强调2个小时怎么去设计,怎么能够发挥好这2个小时的育人功能。具体分两个方面:一是做好作业辅导;二是让学生全面发展。”
  “虽然我们把它称为服务,但对于学校来讲,是把它做成课后课程。”李志伟补充说,我们集中优质资源,最大程度丰富学生选择,拓宽成长渠道。我们在提供课后课程的时候,还特别注重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比如说一个年级开展数学学科课后课程,全年级18个班打通学习,既有培优班,也有针对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孩子们提供的“提高班”,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同时,也把课后课程质量纳入学校评教评学的体系当中,每个月评一次。学生背对背地给学校老师打分,给我们聘请的校外机构老师打分,对于评价较低的老师,会通过谈话督促老师改进。
三大问题待解
  那么,教师的负担是否会因此增加呢?吕玉刚坦言,“双减”工作实施以来,由于很多老师参与了课后服务工作,客观上确实给老师增加了一些新的负担,这是现实。“对老师的负担问题,从组织上、从我们教育部门,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要努力去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做到不要让老师的负担过重。当然,我们也要鼓励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继续发扬人民教师的崇高精神。”同时,要积极探索推行教师的弹性上下班制度。根据教学安排,学校要统筹好三点半前和三点半后老师的工作安排。
  不能否认的是,已有学校反映在开展课后服务方面还存在师资、场地、经费等不足的问题,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要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在吕玉刚看来,需多措并举。首先是学校内部要挖掘潜力,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是按照国家编制标准,把学校空缺的编制、空缺的老师要补齐、补到位。吕玉刚透露,教育部和中央编办已经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形成了文件。要依照国家中小学编制标准,以县为单位,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补充老师,由更多的老师来分担课后服务工作。再次,要系统调。即学校之间在当地教育部门的统筹之下,调剂余缺,吸引一些、安排一些有能力的学校到一些薄弱学校去支持做好这些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最后,外部请。积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经过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合作,面向社会可以遴选一批有志愿从事课后服务的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包括体育、文艺和科普。
  在场地问题上,则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吕玉刚说,因为每个学校的办学空间、条件不一样,在安排课后服务的时候,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同时要统筹安排,充分挖掘利用好现有资源。比如不同时间段怎么统筹安排好。比如体育场馆比较缺,前一个小时可以安排一部分人,后一个小时再安排一部分人,把这些场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学校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还应该就近走出去。我们周边有很多社会资源非常有益,学生也愿意去,比如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科普基地等。
  在经费问题上,中央已明确提出要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来保障课后服务经费,具体操作要由省里来执行,提出具体的办法,由省里去定相应标准。“也可以两条腿走路,既可以有财政补贴,也可以有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采取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的,要按照规范的程序明确收费标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经费保障问题一定要解决。”吕玉刚呼吁,少数还没有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的地方,要抓紧落实,教育部将加强督办。希望各地高度重视,解决好这个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