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邓 君 □ 本报通讯员 周云华 素来被称作“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长期面临教育资源进不来、教师人才留不住的教育难题。 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启动东西部协作集团化教育帮扶新探索,通过资金项目援建、人才智力支援、结对协作、组团协作等多种方式为贵州教育传经送宝,多渠道变“输血”为“造血”,给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提升协作地教育事业自我发展能力,让粤黔两地拥有了水平相当的教育资源和条件,越来越多贫困学子“有学上”“上好学”,教育慢慢托起了山乡发展的未来。 “多数学生来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资源匮乏、学习意愿弱,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也让他们缺失家庭教育。”派驻在贵州安顺市普定县第七小学的支援教师、来自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雅瑶小学的副校长罗洁珍说,当地留守儿童的成长是一大教育难题,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得承担照顾弟妹的责任,但事实上其生活自理能力尚不足。于是,罗洁珍在社区开设“四点半课堂”,学生放学后在此分享故事、诵读经典、制作手工等,丰富课外视野;周末,她带着孩子们学买菜、做家务,提高自理能力。借着相处机会,罗洁珍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保持乐观心态,让许多内向或不善言谈的孩子逐渐开朗。 在贵州,像罗洁珍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近年来,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按照“市对市、区对县(区)、校对校”的原则,广州各对口结对协作区教育局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毕节、黔南、安顺支教,接力“将爱进行到底”。截至目前,广州829所学校与贵州1161所学校结对,开展多角度合作,为当地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师生累计交流人数达3.6万人。此外,2016年以来,广州通过集中培训、送培上门等形式,为贵州培训教师超7.8万人,并接收2354名校长及骨干教师跟岗学习和挂职。 背靠莲花山的毕节市赫章县第五中学(以下简称“赫章五中”)是一所“云间学校”,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配套学校。广州市教育局派驻赫章五中的骨干教师陈施展、朱国强和邢毅力发现,赫章五中教学理念陈旧,在教研和德育建设方面都较欠缺,且学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有861人,超过学生总数的50%。 让这些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东西部协作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那么该如何破题呢?围绕振兴乡村教育,广州强力推进组团协作,着眼打造示范学校,通过下达任务书、成立组团协作专家指导组等形式,确保组团协作成效。 不同于以往“一对一”“一对多”的支教形式,组团协作队更注重以点带面的辐射能力,通过立机制破难题,在受援地打造带不走的教育队伍。 每年,广州在毕节市、黔南州、安顺市26个县中,每县选一所学校,每所学校选派3名教师开展组团协作。“组团的影响面更广,影响力更持续。”陈施展说,他与另外两位教师分别负责德育、教研和校务管理,多管齐下进行规划改革,并带动当地教师一起干。“将来我们离开了,理念和制度留下,这样才能真正落地。” 在广州早已推行多年、对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集体备课,起初却不被习惯各自开炉灶、教学信息互不联通的当地教师理解。 对此,协作组结合实际,循序渐进带动全校各学科开展集体备课工作:分批分科开专题讲座,讲授集体备课的作用;以部分学科牵头,推动“集体备课、示范课、评课”的循环教学模式,让当地教师真切感受到集体备课带来的课堂效益…… 实际行动和实施效果凸显,大家心服口服,整体教学水平也提上来了。在2021年春季学期全县考试中,赫章五中各年级成绩均比上一年进步十多名,完成了薄弱学校的初步蝶变。 通过东西部教育畅通协作,广州教师把发达地区的教育理念及有效方法带到贵州,通过示范、交流、分享等“传帮带”的方式,让当地教师观摩、学习、模仿,帮助当地学校和教师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以此发挥“扶智送教”的辐射作用,让两地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如此,贵州教师队伍有了“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山区教育振兴有了新思路、新办法,真正为高质量教育提供长久可持续的保障。
|
|
让贫困学子“有学上”“上好学”
|
广州结对协作为贵州教育传经送宝
|
|
|
( 2021-12-2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邓 君 □ 本报通讯员 周云华 素来被称作“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长期面临教育资源进不来、教师人才留不住的教育难题。 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启动东西部协作集团化教育帮扶新探索,通过资金项目援建、人才智力支援、结对协作、组团协作等多种方式为贵州教育传经送宝,多渠道变“输血”为“造血”,给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提升协作地教育事业自我发展能力,让粤黔两地拥有了水平相当的教育资源和条件,越来越多贫困学子“有学上”“上好学”,教育慢慢托起了山乡发展的未来。 “多数学生来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资源匮乏、学习意愿弱,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也让他们缺失家庭教育。”派驻在贵州安顺市普定县第七小学的支援教师、来自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雅瑶小学的副校长罗洁珍说,当地留守儿童的成长是一大教育难题,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得承担照顾弟妹的责任,但事实上其生活自理能力尚不足。于是,罗洁珍在社区开设“四点半课堂”,学生放学后在此分享故事、诵读经典、制作手工等,丰富课外视野;周末,她带着孩子们学买菜、做家务,提高自理能力。借着相处机会,罗洁珍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保持乐观心态,让许多内向或不善言谈的孩子逐渐开朗。 在贵州,像罗洁珍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近年来,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按照“市对市、区对县(区)、校对校”的原则,广州各对口结对协作区教育局每年选派多名教师赴毕节、黔南、安顺支教,接力“将爱进行到底”。截至目前,广州829所学校与贵州1161所学校结对,开展多角度合作,为当地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师生累计交流人数达3.6万人。此外,2016年以来,广州通过集中培训、送培上门等形式,为贵州培训教师超7.8万人,并接收2354名校长及骨干教师跟岗学习和挂职。 背靠莲花山的毕节市赫章县第五中学(以下简称“赫章五中”)是一所“云间学校”,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配套学校。广州市教育局派驻赫章五中的骨干教师陈施展、朱国强和邢毅力发现,赫章五中教学理念陈旧,在教研和德育建设方面都较欠缺,且学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有861人,超过学生总数的50%。 让这些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东西部协作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那么该如何破题呢?围绕振兴乡村教育,广州强力推进组团协作,着眼打造示范学校,通过下达任务书、成立组团协作专家指导组等形式,确保组团协作成效。 不同于以往“一对一”“一对多”的支教形式,组团协作队更注重以点带面的辐射能力,通过立机制破难题,在受援地打造带不走的教育队伍。 每年,广州在毕节市、黔南州、安顺市26个县中,每县选一所学校,每所学校选派3名教师开展组团协作。“组团的影响面更广,影响力更持续。”陈施展说,他与另外两位教师分别负责德育、教研和校务管理,多管齐下进行规划改革,并带动当地教师一起干。“将来我们离开了,理念和制度留下,这样才能真正落地。” 在广州早已推行多年、对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集体备课,起初却不被习惯各自开炉灶、教学信息互不联通的当地教师理解。 对此,协作组结合实际,循序渐进带动全校各学科开展集体备课工作:分批分科开专题讲座,讲授集体备课的作用;以部分学科牵头,推动“集体备课、示范课、评课”的循环教学模式,让当地教师真切感受到集体备课带来的课堂效益…… 实际行动和实施效果凸显,大家心服口服,整体教学水平也提上来了。在2021年春季学期全县考试中,赫章五中各年级成绩均比上一年进步十多名,完成了薄弱学校的初步蝶变。 通过东西部教育畅通协作,广州教师把发达地区的教育理念及有效方法带到贵州,通过示范、交流、分享等“传帮带”的方式,让当地教师观摩、学习、模仿,帮助当地学校和教师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以此发挥“扶智送教”的辐射作用,让两地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如此,贵州教师队伍有了“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山区教育振兴有了新思路、新办法,真正为高质量教育提供长久可持续的保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