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政府
|
|
□ 本报记者 侯建斌
农业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事关种业振兴全局。今年3月,我国启动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 “没有种质资源作基础,再先进的育种技术和保障条件,也不能凭空育出新的品种。”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近日透露,各地各有关方面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目前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取得阶段性进展,一些濒临灭绝的资源又重获发现。 孙好勤坦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组织过两次全国农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征集调查,但距今已过去30多年和10余年,水产种质资源迄今还没有开展过全国性普查。事实上,农业种质资源无论在种类数量和区域分布上,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和气候变化加剧了资源消失风险。 孙好勤表示,新形势下开展全国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加快摸清资源家底、实施抢救性收集保护、发掘一批优异新资源,已成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一项紧迫任务,对打好种业翻身仗、推进种业振兴意义重大。 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启动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普查,组织规模之大、覆盖范围之广、技术要求之高、参与人员之多前所未有。 按照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从今年起,利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农作物、畜禽和水产资源普查,摸清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和性状等家底,抢救性收集保护一批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 “这次普查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全国自上而下组织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累计培训超过300万人次。”孙好勤说,同时,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通普查网站,研发信息系统PC端和手机App,有效提高普查效率和精准性。 截至目前,农作物种质资源方面已全部完成共2323个县的普查与征集,畜禽方面行政村普查覆盖率达到97.6%,水产方面普查覆盖率超过95%,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发现一大批新资源。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2.08万份,新发现鉴定畜禽遗传资源18个,新收集水产养殖种质资源3万余份。孙好勤介绍说,这些资源有的年代久远、有的珍稀濒危、有的承载了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特别是填补了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的空白。 二是抢救保护一批珍稀资源。新采集猪、马、牛、羊、鹿、骆驼6大畜种的遗传材料5万份。中山麻鸭、上海水牛等濒临灭绝品种,在这次普查中重新发现并得到妥善保护,这是本次普查的重大收获。 健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 可喜的是,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已于9月完成建设并投入试运行,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7月已批准立项,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10月已正式投入运行。 孙好勤介绍说,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新库的特点之一是,总容量达到150万份,保存能力目前位居世界第一,可以满足今后50年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鉴定挖掘和新品种培育等重大需求。 与此同时,保存方式完备。基本实现种子低温、超低温保存,还可以保存试管苗和DNA,覆盖世界上所有植物种质资源保存方式。而且保存技术达到或者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保存全程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种子贮藏寿命可以达到50年,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涵盖1个长期库、1个复份库、10个中期库和43个种质圃。 据了解,长期库就是已经建成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新库,主要负责长期战略保存的任务,是整个保存体系的核心。复份库建在青海,承担着备份保存任务。中期库分布在北京、黑龙江、河南等8个省市,负责对外分发共享,以及向长期库、复份库输送资源。种质圃布局在全国38个科研院所和高校,主要是解决果树等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问题。 孙好勤介绍说,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已正式批准立项,明年将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保存容量可突破2500个品种,超低温保存精液、胚胎、细胞等遗传材料可超过3300万份,届时也将位居世界首位。 孙好勤坦言,在国家层面,着力通过打造三道屏障,健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第一道屏障,在159个国家级保护品种的原产地建立活体保种场或者保护区;第二道屏障,在重点省份建设9个区域性的基因库;第三道屏障,在国家家畜基因库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实现对畜禽遗传材料的长期战略保存。 据介绍,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在青岛,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承建,2018年3月份开工,今年10月28日已经正式投入运行,是迄今为止国际上投资规模最大、种类最丰富、设施最先进的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保存能力达到35万份,可以基本保存世界上所有的海洋渔业资源。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 普查收集是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第一步,最终的目的是再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孙好勤介绍说,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种业振兴行动的有关部署,重点做好三件事。 一是把优异种质资源性状挖掘出来。这次普查对新收集的种质资源,从高产优质、抗虫抗病等特征特性进行基本农艺性状鉴定,后期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鉴定,把全生长周期的表型性状搞清楚,明确育种可利用的优异基因,为新品种选育提供素材。 二是把优异种质资源共享起来。优异的种质资源只有流动起来、共享起来,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在推进资源登记工作,推动发布可供利用的种质资源目录,通过构建资源信息系统,实现种质资源共享的数字化、信息化,让科研单位、企业和育种家知道种质资源有哪些、在哪里、怎么用。 三是把优异的种质资源开发出来。组织开展优异资源的展示推介,讲好种质资源故事,鼓励地方品种申请地理标志产品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和企业,特别是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加大开发利用的力度,加快培育一批高产高效、绿色优质、节水节粮、宜机宜饲、专用特用突破性新品种,为筑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种质根基提供有力的支撑。 种质资源是种业创新的基础,有了好的资源才会有好的品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认为,种质资源的魅力就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历史阶段,展现不同的长处。“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将进一步加大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力度,高效发掘优异基因资源,开展新品种培育,为实现种业振兴提供支撑保障。
|
|
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将全面摸清资源家底
|
已抢救保护一批珍稀资源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二万零八百份
|
|
|
( 2021-12-0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政府 |
|
□ 本报记者 侯建斌
农业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事关种业振兴全局。今年3月,我国启动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 “没有种质资源作基础,再先进的育种技术和保障条件,也不能凭空育出新的品种。”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近日透露,各地各有关方面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目前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取得阶段性进展,一些濒临灭绝的资源又重获发现。 孙好勤坦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组织过两次全国农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征集调查,但距今已过去30多年和10余年,水产种质资源迄今还没有开展过全国性普查。事实上,农业种质资源无论在种类数量和区域分布上,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和气候变化加剧了资源消失风险。 孙好勤表示,新形势下开展全国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加快摸清资源家底、实施抢救性收集保护、发掘一批优异新资源,已成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一项紧迫任务,对打好种业翻身仗、推进种业振兴意义重大。 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启动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普查,组织规模之大、覆盖范围之广、技术要求之高、参与人员之多前所未有。 按照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从今年起,利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农作物、畜禽和水产资源普查,摸清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和性状等家底,抢救性收集保护一批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 “这次普查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全国自上而下组织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累计培训超过300万人次。”孙好勤说,同时,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通普查网站,研发信息系统PC端和手机App,有效提高普查效率和精准性。 截至目前,农作物种质资源方面已全部完成共2323个县的普查与征集,畜禽方面行政村普查覆盖率达到97.6%,水产方面普查覆盖率超过95%,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发现一大批新资源。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2.08万份,新发现鉴定畜禽遗传资源18个,新收集水产养殖种质资源3万余份。孙好勤介绍说,这些资源有的年代久远、有的珍稀濒危、有的承载了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特别是填补了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的空白。 二是抢救保护一批珍稀资源。新采集猪、马、牛、羊、鹿、骆驼6大畜种的遗传材料5万份。中山麻鸭、上海水牛等濒临灭绝品种,在这次普查中重新发现并得到妥善保护,这是本次普查的重大收获。 健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 可喜的是,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已于9月完成建设并投入试运行,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7月已批准立项,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10月已正式投入运行。 孙好勤介绍说,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新库的特点之一是,总容量达到150万份,保存能力目前位居世界第一,可以满足今后50年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鉴定挖掘和新品种培育等重大需求。 与此同时,保存方式完备。基本实现种子低温、超低温保存,还可以保存试管苗和DNA,覆盖世界上所有植物种质资源保存方式。而且保存技术达到或者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保存全程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种子贮藏寿命可以达到50年,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涵盖1个长期库、1个复份库、10个中期库和43个种质圃。 据了解,长期库就是已经建成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新库,主要负责长期战略保存的任务,是整个保存体系的核心。复份库建在青海,承担着备份保存任务。中期库分布在北京、黑龙江、河南等8个省市,负责对外分发共享,以及向长期库、复份库输送资源。种质圃布局在全国38个科研院所和高校,主要是解决果树等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问题。 孙好勤介绍说,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已正式批准立项,明年将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保存容量可突破2500个品种,超低温保存精液、胚胎、细胞等遗传材料可超过3300万份,届时也将位居世界首位。 孙好勤坦言,在国家层面,着力通过打造三道屏障,健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第一道屏障,在159个国家级保护品种的原产地建立活体保种场或者保护区;第二道屏障,在重点省份建设9个区域性的基因库;第三道屏障,在国家家畜基因库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实现对畜禽遗传材料的长期战略保存。 据介绍,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在青岛,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承建,2018年3月份开工,今年10月28日已经正式投入运行,是迄今为止国际上投资规模最大、种类最丰富、设施最先进的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保存能力达到35万份,可以基本保存世界上所有的海洋渔业资源。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 普查收集是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第一步,最终的目的是再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孙好勤介绍说,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种业振兴行动的有关部署,重点做好三件事。 一是把优异种质资源性状挖掘出来。这次普查对新收集的种质资源,从高产优质、抗虫抗病等特征特性进行基本农艺性状鉴定,后期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鉴定,把全生长周期的表型性状搞清楚,明确育种可利用的优异基因,为新品种选育提供素材。 二是把优异种质资源共享起来。优异的种质资源只有流动起来、共享起来,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在推进资源登记工作,推动发布可供利用的种质资源目录,通过构建资源信息系统,实现种质资源共享的数字化、信息化,让科研单位、企业和育种家知道种质资源有哪些、在哪里、怎么用。 三是把优异的种质资源开发出来。组织开展优异资源的展示推介,讲好种质资源故事,鼓励地方品种申请地理标志产品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和企业,特别是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加大开发利用的力度,加快培育一批高产高效、绿色优质、节水节粮、宜机宜饲、专用特用突破性新品种,为筑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种质根基提供有力的支撑。 种质资源是种业创新的基础,有了好的资源才会有好的品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认为,种质资源的魅力就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历史阶段,展现不同的长处。“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将进一步加大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力度,高效发掘优异基因资源,开展新品种培育,为实现种业振兴提供支撑保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