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
□ 本报记者 张昊 如何守护好城市平安,给城市发展提供法治动力,护航干事创新、高速发展的上海高质量发展?上海政法机关深度融合政治建设与业务建设,以“先人一步”的速度,将政治忠诚转化为工作动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给出了耳目一新的答案。 近日,在全国第二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期间,《法治日报》记者走进上海市委政法委、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和市司法局,耳闻目睹了加强政治建设为改革发展带来的活力。 聚焦政治能力强化主动作为 上海市政法机关紧紧围绕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法铁军这条主线,将学习教育贯穿始终,持之以恒加强政治建设,锚定砥砺奋进“总航标”,推动教育整顿向强化政治能力聚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牢为人民服务宗旨,是践行政治忠诚的应有之意。”上海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于绍良说,发展是第一要务,这项“大民生”中有“小民生”。考量党员干部政治忠诚的切入点就是看是否在服务大局中做到司法为民、执法为民。 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是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在发展和民生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剩余19块毛地未能处置,难题涉及地块征收和民事诉讼纠纷、动迁居民生活保障和众多债权人合法权益保护、特殊历史背景和现行司法标准等。同时,尚有上百万平方米成片二级以下旧里需要改造。 市委政法委牵头协调法院、政府部门等多方联动,推进旧改征收司法执行新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党建优势、行政机关的政策优势、司法机关的法律专业优势统筹解决。在程序上注重前端行政程序与后端司法程序相衔接,行政补偿决定与司法保护相一致,司法全流程释明化解与党委政府属地稳控化解相补充,特殊历史背景与现行司法标准相贯通。 虹口区组织法律专业人员定期到征收地提供法律咨询、宣讲,帮助居民准确判断预期;黄浦区法院通过案前介入、案中化解、案后跟踪涉旧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争议实质性化解;杨浦区突出“跨前一步”先行调解,并实现行政、司法信息对称……难题纷纷得到化解,用法治为城市发展赋能、增效、提速。 除了城市发展的“大民生”,上海市政法机关还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作为,高效协同参与到城市精细化治理之中。 市公安机关通过搭建长三角地区公安统一照片库,全面归集四地公安机关采集的证件照片,解决群众在办理各类证件业务过程中重复拍照、跨条线照片无法重复使用等问题。目前已应用28万余次,极大方便了群众办证需求。 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减什么?市司法局持续推动有关部门出台一批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目前,已在市场监管、文化市场等6个领域,明确94项企业轻微违法行为免罚,适用免罚清单作出不予处罚决定已达3460余件,3000多家市场主体受益。 听民意暖民心厚植政治基础 政法机关严格执法司法的过程中,是机械化的还是做到了人性化?有没有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执法的温度?有没有做到情理法相结合,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 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晓云说,法院系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按照队伍建设“五个过硬”的要求,从自身职能出发找准问题,提升为群众服务办事质效。 “有些案件结束后,胜诉方没有拿回诉讼费退费。”今年5月,这样一条意见引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重视,随后决定开展“胜诉退费”专项整改活动。随着活动深入开展,上海法院胜诉退费工作逐渐进入“主动退费、实施提醒、一键操作、全程监管、智能联动”的新常态。 “来案快立、民生优先、联系方便、执行公正、审慎善意、款到即发……”第二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期间,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言简意赅地向群众作出执行工作“十项承诺”,执行公开、高效、便民,及时为群众“兑现”胜诉权益。 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距离感,不但要把群众的需求和感受记在心上,还要给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添一把柴。 今年1月至3月,普陀区有21人因违反同一道路禁止标线指示被交警处罚提出行政复议,复议的理由都是“该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模糊不清”。 普陀区司法局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情况后,逐一分析复议材料,认真听取事发经过,并通过多次实地勘察走访,询问值班交警和周边群众,发现涉案路段因长期施工确实存在地面标线新旧叠加、车道指示标志缺位等情况,当事人异议具有合理性。 这21起争议得到成功化解的同时,普陀区交警支队也根据建议重新地面划线,增强执法力量,加强道路疏导。 法治护航民生,问计于民,提升满意度。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陆卫东告诉记者,市司法局结合第二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大调研,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体验官”系列活动,向社会邀请群众两万余人次,征集提高法律服务质效的“金点子”1.1万余条,将意见建议细化分解,制定措施和长效机制逐条落实。 强党建带队建促业务增动力 路网规模世界第一、常住人口规模2000余万、日均客流超千万人次……许多数字印证了上海是社会主义国际化超大城市,对它而言公共安全领域的“蝴蝶效应”也十分明显。 “争创世界一流的平安城市、建设世界一流的警务模式、塑造世界一流的警察形象”,在确立目标时,公安机关就展示出勇立潮头的姿态。 上海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舒庆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市公安机关在抓前端、“治未病”上下功夫,精细化统筹群众需求和警力供给,积极构建了主动化、动态化、精准化的“动态隐患清零”主动防范体系。 今年4月以来,上海市交通事故亡人数同比下降36.6%,这个数字背后,是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对今年以来全市典型交通事故开展逐案评查,从人、车、路、企业和时段等全维度剖析原因,针对性整改交通隐患5286处后,出现的正向效果。 “每案自查、反查评估、倒查追责”,市公安局创新建立了“倒查评估”机制。通过深入挖掘多发性刑事治安案件,交通、火灾事故、极端案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防范漏洞,督促事发单位倒查前期隐患排查、防范控制等工作落实情况。 斩断“咸猪手”,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与市妇联共同制作了防性侵公益片在地铁平台播放;城市“过亮”,青浦区人民检察院治理辖区内部分广告、照明设施照明时间过长、亮度过高等光污染问题;人行天桥不“适老”,检察机关通过召开听证会等方式,推动无障碍设置废、改、立政策更新,铺设“有爱无碍”的连心桥…… 宜居、包容、共建都是“人民的城市”应有之意。记者了解到,上海检察机关立足职能,创新路径聚焦群众生活相关重点行业领域,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 强党建带队建促业务,记者在市人民检察院采访时了解到,上海检察机关也围绕政治建设的实际,推动了管理模式新变革。紧贴内设机构改革后检察业务扁平化管理实际,检察机关创设了行政主任制度,在业务部门配备行政主任,专门协助部门主任负责党建、行政管理、廉政建设、教育培训等工作。 目前,全市各级检察机关已选拔政治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的行政主任50余名,努力做到政治建设和党建工作“两手抓”“两手硬”。 “检察工作是政治性极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极强的政治工作。”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本才说,检察机关在政治建设中,坚持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做到“党有号召、我有所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同时让干警在政治建设中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推动政治能力、业务能力“双提升”。
|
|
从执法司法为民中考量干警政治忠诚
|
上海市政法机关加强政治建设锚定发展“航向”
|
|
|
( 2021-11-1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
□ 本报记者 张昊 如何守护好城市平安,给城市发展提供法治动力,护航干事创新、高速发展的上海高质量发展?上海政法机关深度融合政治建设与业务建设,以“先人一步”的速度,将政治忠诚转化为工作动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给出了耳目一新的答案。 近日,在全国第二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期间,《法治日报》记者走进上海市委政法委、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和市司法局,耳闻目睹了加强政治建设为改革发展带来的活力。 聚焦政治能力强化主动作为 上海市政法机关紧紧围绕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法铁军这条主线,将学习教育贯穿始终,持之以恒加强政治建设,锚定砥砺奋进“总航标”,推动教育整顿向强化政治能力聚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牢为人民服务宗旨,是践行政治忠诚的应有之意。”上海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于绍良说,发展是第一要务,这项“大民生”中有“小民生”。考量党员干部政治忠诚的切入点就是看是否在服务大局中做到司法为民、执法为民。 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是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在发展和民生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剩余19块毛地未能处置,难题涉及地块征收和民事诉讼纠纷、动迁居民生活保障和众多债权人合法权益保护、特殊历史背景和现行司法标准等。同时,尚有上百万平方米成片二级以下旧里需要改造。 市委政法委牵头协调法院、政府部门等多方联动,推进旧改征收司法执行新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党建优势、行政机关的政策优势、司法机关的法律专业优势统筹解决。在程序上注重前端行政程序与后端司法程序相衔接,行政补偿决定与司法保护相一致,司法全流程释明化解与党委政府属地稳控化解相补充,特殊历史背景与现行司法标准相贯通。 虹口区组织法律专业人员定期到征收地提供法律咨询、宣讲,帮助居民准确判断预期;黄浦区法院通过案前介入、案中化解、案后跟踪涉旧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争议实质性化解;杨浦区突出“跨前一步”先行调解,并实现行政、司法信息对称……难题纷纷得到化解,用法治为城市发展赋能、增效、提速。 除了城市发展的“大民生”,上海市政法机关还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作为,高效协同参与到城市精细化治理之中。 市公安机关通过搭建长三角地区公安统一照片库,全面归集四地公安机关采集的证件照片,解决群众在办理各类证件业务过程中重复拍照、跨条线照片无法重复使用等问题。目前已应用28万余次,极大方便了群众办证需求。 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减什么?市司法局持续推动有关部门出台一批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目前,已在市场监管、文化市场等6个领域,明确94项企业轻微违法行为免罚,适用免罚清单作出不予处罚决定已达3460余件,3000多家市场主体受益。 听民意暖民心厚植政治基础 政法机关严格执法司法的过程中,是机械化的还是做到了人性化?有没有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执法的温度?有没有做到情理法相结合,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 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晓云说,法院系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按照队伍建设“五个过硬”的要求,从自身职能出发找准问题,提升为群众服务办事质效。 “有些案件结束后,胜诉方没有拿回诉讼费退费。”今年5月,这样一条意见引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重视,随后决定开展“胜诉退费”专项整改活动。随着活动深入开展,上海法院胜诉退费工作逐渐进入“主动退费、实施提醒、一键操作、全程监管、智能联动”的新常态。 “来案快立、民生优先、联系方便、执行公正、审慎善意、款到即发……”第二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期间,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言简意赅地向群众作出执行工作“十项承诺”,执行公开、高效、便民,及时为群众“兑现”胜诉权益。 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距离感,不但要把群众的需求和感受记在心上,还要给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添一把柴。 今年1月至3月,普陀区有21人因违反同一道路禁止标线指示被交警处罚提出行政复议,复议的理由都是“该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模糊不清”。 普陀区司法局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情况后,逐一分析复议材料,认真听取事发经过,并通过多次实地勘察走访,询问值班交警和周边群众,发现涉案路段因长期施工确实存在地面标线新旧叠加、车道指示标志缺位等情况,当事人异议具有合理性。 这21起争议得到成功化解的同时,普陀区交警支队也根据建议重新地面划线,增强执法力量,加强道路疏导。 法治护航民生,问计于民,提升满意度。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陆卫东告诉记者,市司法局结合第二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大调研,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体验官”系列活动,向社会邀请群众两万余人次,征集提高法律服务质效的“金点子”1.1万余条,将意见建议细化分解,制定措施和长效机制逐条落实。 强党建带队建促业务增动力 路网规模世界第一、常住人口规模2000余万、日均客流超千万人次……许多数字印证了上海是社会主义国际化超大城市,对它而言公共安全领域的“蝴蝶效应”也十分明显。 “争创世界一流的平安城市、建设世界一流的警务模式、塑造世界一流的警察形象”,在确立目标时,公安机关就展示出勇立潮头的姿态。 上海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舒庆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市公安机关在抓前端、“治未病”上下功夫,精细化统筹群众需求和警力供给,积极构建了主动化、动态化、精准化的“动态隐患清零”主动防范体系。 今年4月以来,上海市交通事故亡人数同比下降36.6%,这个数字背后,是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对今年以来全市典型交通事故开展逐案评查,从人、车、路、企业和时段等全维度剖析原因,针对性整改交通隐患5286处后,出现的正向效果。 “每案自查、反查评估、倒查追责”,市公安局创新建立了“倒查评估”机制。通过深入挖掘多发性刑事治安案件,交通、火灾事故、极端案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防范漏洞,督促事发单位倒查前期隐患排查、防范控制等工作落实情况。 斩断“咸猪手”,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与市妇联共同制作了防性侵公益片在地铁平台播放;城市“过亮”,青浦区人民检察院治理辖区内部分广告、照明设施照明时间过长、亮度过高等光污染问题;人行天桥不“适老”,检察机关通过召开听证会等方式,推动无障碍设置废、改、立政策更新,铺设“有爱无碍”的连心桥…… 宜居、包容、共建都是“人民的城市”应有之意。记者了解到,上海检察机关立足职能,创新路径聚焦群众生活相关重点行业领域,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 强党建带队建促业务,记者在市人民检察院采访时了解到,上海检察机关也围绕政治建设的实际,推动了管理模式新变革。紧贴内设机构改革后检察业务扁平化管理实际,检察机关创设了行政主任制度,在业务部门配备行政主任,专门协助部门主任负责党建、行政管理、廉政建设、教育培训等工作。 目前,全市各级检察机关已选拔政治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的行政主任50余名,努力做到政治建设和党建工作“两手抓”“两手硬”。 “检察工作是政治性极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极强的政治工作。”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本才说,检察机关在政治建设中,坚持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做到“党有号召、我有所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同时让干警在政治建设中不断增强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推动政治能力、业务能力“双提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