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视窗
|
|
□ 本报记者 赵红旗
9月29日,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法治日报》记者梳理发现,《决议》主要内容有7项,明确把普法工作纳入本地、本系统法治建设总体部署,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考核评价内容。 组织开展专项法治宣传教育 《决议》强调,2016年至2020年,全省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决议顺利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干部群众法治观念不断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要进一步推动全社会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夯实全面依法治省的社会基础。 《决议》要求突出重点内容,深入宣传宪法和宪法相关法,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深入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着眼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大力宣传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种质资源保护、耕地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围绕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组织开展专项法治宣传教育。 《决议》指出,围绕平安河南建设,加强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促进依法惩治和预防犯罪。加强《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 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 《决议》明确,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推动全体公民树立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 《决议》进一步明确,重点抓好“关键少数”,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尊法守法意识,进一步完善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深入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学习宣传活动。加强基层组织负责人学法用法工作,开展村(社区)“两委”干部法治培训。加强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法治培训,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和从业人员法治教育,促进依法诚信经营管理。加强农民工法治教育。根据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以及残疾人、老年人、退役军人等群体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把公民法治素养的基本要求融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推动社会成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 深入挖掘红色法治文化资源 红色资源是河南省的一大亮点。《决议》明确,深入挖掘全省红色法治文化资源,打造一批以“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为代表的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传承中华法系的优秀思想和理念,弘扬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根据时代精神加以转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全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引导群众说法治、写法治、画法治、演法治、唱法治。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规划,把法治元素融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提升“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内涵品质,打造“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 《决议》强调,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深化法治乡村(社区)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规范完善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一村(格)一警一法律顾问一支民调员队伍”机制,深入实施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落实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制度,提升村(居)法律顾问服务质效。 加强组织实施和评估检查 普法责任制如何落到实处?《决议》指出,完善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制度。把普法融入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过程。实施“以案普法”教育工程,加强对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的法治解读评论,向社会公众发布典型案例,对社会高度关注、公众存在模糊认识的案件加强裁判说理,让热点案件审判成为法治公开课。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引导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融媒体中心等媒体自觉履行普法责任。把法治类公益广告纳入媒体公益广告内容,促进媒体公益普法常态化、制度化。培育壮大普法志愿者队伍,壮大社会普法力量。 《决议》强调,加强组织实施和评估检查,强化各级财政对普法工作的保障作用,把普法工作经费列入本级预算,并根据工作需要动态调整。按照规定把普法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加大对困难地方普法经费的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支持普法工作。加强法治传播规律和全民守法规律基础理论研究。要“虚功实做”,探索有效载体。
|
河南省“八五”普法决议获表决通过
|
将打造一批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
|
|
|
( 2021-10-1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
|
□ 本报记者 赵红旗
9月29日,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法治日报》记者梳理发现,《决议》主要内容有7项,明确把普法工作纳入本地、本系统法治建设总体部署,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考核评价内容。 组织开展专项法治宣传教育 《决议》强调,2016年至2020年,全省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决议顺利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干部群众法治观念不断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要进一步推动全社会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夯实全面依法治省的社会基础。 《决议》要求突出重点内容,深入宣传宪法和宪法相关法,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深入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着眼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大力宣传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种质资源保护、耕地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围绕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组织开展专项法治宣传教育。 《决议》指出,围绕平安河南建设,加强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促进依法惩治和预防犯罪。加强《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 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 《决议》明确,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推动全体公民树立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 《决议》进一步明确,重点抓好“关键少数”,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尊法守法意识,进一步完善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深入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学习宣传活动。加强基层组织负责人学法用法工作,开展村(社区)“两委”干部法治培训。加强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法治培训,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和从业人员法治教育,促进依法诚信经营管理。加强农民工法治教育。根据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以及残疾人、老年人、退役军人等群体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把公民法治素养的基本要求融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推动社会成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 深入挖掘红色法治文化资源 红色资源是河南省的一大亮点。《决议》明确,深入挖掘全省红色法治文化资源,打造一批以“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为代表的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传承中华法系的优秀思想和理念,弘扬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根据时代精神加以转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全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引导群众说法治、写法治、画法治、演法治、唱法治。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规划,把法治元素融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提升“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内涵品质,打造“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 《决议》强调,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深化法治乡村(社区)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规范完善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一村(格)一警一法律顾问一支民调员队伍”机制,深入实施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落实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制度,提升村(居)法律顾问服务质效。 加强组织实施和评估检查 普法责任制如何落到实处?《决议》指出,完善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制度。把普法融入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过程。实施“以案普法”教育工程,加强对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的法治解读评论,向社会公众发布典型案例,对社会高度关注、公众存在模糊认识的案件加强裁判说理,让热点案件审判成为法治公开课。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引导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融媒体中心等媒体自觉履行普法责任。把法治类公益广告纳入媒体公益广告内容,促进媒体公益普法常态化、制度化。培育壮大普法志愿者队伍,壮大社会普法力量。 《决议》强调,加强组织实施和评估检查,强化各级财政对普法工作的保障作用,把普法工作经费列入本级预算,并根据工作需要动态调整。按照规定把普法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加大对困难地方普法经费的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支持普法工作。加强法治传播规律和全民守法规律基础理论研究。要“虚功实做”,探索有效载体。
|
|
|